•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所設計之認知特徵修正的因素共有九項 ,若參考Toulmin(1972)的分 類 ,因素一 ~五屬於概念本身的「 理由」,六 ~七則屬於與同儕有關之社會文化相 關的外部「 原因」。至於第八個因素為正式進行教學實驗前研究者與學生共同討論的 可能細項 ,以補充其它並未設計在原先七個因素中的因子 ,在本研究中 ,學生一開 始討論的因素包括網路及電視媒體 ,但實際教學中 ,並沒有人選擇這個選項 。若遇 到上述因素皆無法含括的情形 ,則以第九個因素:「 其它」加以補充 。

表11 為各組認知特徵修正因素之個數及比例的比較總表 。整體觀之 ,因素四

「 新想法能夠解釋現在的現象 ,解決問題」比例最高(45.0%),而在各組中 ,其比 例分布亦在38.5%~50.0% 間,而因素五「新想法更簡單、更清晰地便解決了問題」

排名第二(24.8%),各組比較中除了在 TLS1-M1中為排名第三外 ,在其餘各組中皆 為第二個重要影響因素 ,其比例分布在14.7%~40.0% 間。這樣的結果顯示學生在修 正認知特徵時 ,無論哪一組的學生都會先考慮新想法的解釋性 ,其次是簡單性 。此 外 ,因素六及因素七最少人提及 ,其中因素七「 我支持同學的想法 ,因為他是我的 好朋友 。」更僅出現於TLS1-M1,其所佔之比例為2.9%,顯示在七年級學生修正認 知特徵的因素自評上 ,與社會文化相關的外部「 原因」並不扮演重要的角色 。但值 得注意的是 ,本研究受試者乃因教學實驗之故 ,分別從六個班級中組合而來 ,因此 學生彼此之間並不一定具有真正同班同學的關係 ,教學初始 ,對於彼此之「 學望」

不易預測 。此外 ,同組學生們的電學先備知識以及心智模式已經過篩選 ,因此實力 相當 ,這也可能是社會文化因素不若楊文金(1999)之研究凸顯的原因。

若分就各心智模式的類型進一步探討TLS 設計組及傳統組的差異 ,則在 M1心 智模式中 ,TLS 設計組的影響因素共有七項 ,影響因素前三個重要比例依次為因素 四(50.0%)、因素二(20.6%)及因素五(14.7%)。其中因素二「 我覺得之前所學過 的其他科學知識可以支持新想法的正確性 。」主要是指在教- 學序列之初所安排的水 流循環系統 ,其次是國小四年級時電路連結的課程 。相對地 ,傳統組所提及的影響 因素有六項 ,影響因素前三個重要比例依次為因素四(38.5%)、因素五(23.1%)及 因素一(15.4%)。在 TLS1-M1中 ,其影響因素和之前教學有重大連結 ,而在TLS0 -M1中 ,僅有#11428 在連結電路時提到 1 次過去自然課的連結經驗可以支持新想法 的正確性(7.7%)。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這兩組學生在因素九的比例為六組中最高 的兩組 ,在TLS1-M1中 ,其因素九所包含的內容為#12329 提及兩次的「

因為大家

都同意

」,以及#11228 的「

直覺

」,而在TLS0-M1中 ,則是#11428 所提及的「

來能用

」,在此 ,#11428 所謂的「

未來能用

」事後晤談顯示乃指實驗時新的連結方

理論選擇一直是科學哲學各學派關心的焦點之一 ,各家所崇尚之檢驗標準不 學生在評估概念的選擇時會考量說明和預言經驗現象的能力(Hempel, 1966)或者對 未來許諾的潛力(Kuhn, 1962)。但事實上 ,若仔細區辨會發現學生的抉擇因素相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