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五、日治時期台灣藝閣之妝扮景觀

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中日簽訂馬關條約,一八九五年五月八日,

台灣、澎湖及附屬島嶼正式割讓日本,日方任命樺山資紀為台灣首任總督,從 此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達五十年(一八九五年~一九四五年)之久。台灣總督 府對於台灣的傳統宗教信仰活動,初期為鞏固統治地位,採取尊重寬容的態度,

揭櫫信仰自由的口號放任發展;統治穩固的同化時期,則積極利用民間宗教信

60 此五大香分別是台南縣學甲慈濟宮的「學甲香」、麻豆代天府的「麻豆香」、佳里金唐宮 的「蕭隴香」、西港慶安宮的「西港香」以及安南區土城聖母廟的「土城仔香」,此都屬 於「刈香型」大型廟會祭典。

仰力量,作為協助殖民統治的重要工具,建醮賽會等都獲得執政者的支持與鼓 勵;七七事變後實施軍事統治,奉行國策提倡「皇民化」運動,從逐漸抑制到 大幅整頓民間宗教活動,傳統寺廟被關閉祭祀團體也被解散61。因此向來依附 在歲時節令、廟會祭儀與政治慶典等活動中的藝閣,在日治初、中期仍相當活 躍,且隨著政策態度與社會經濟的變革,萌生出迥異於傳統的演出契機與多元 的妝扮景觀。

從日治時期報刊史料的檢閱中,可以發現具有著祈福敬奉與趨邪逐疫功能 的祭祀慶典,仍是藝閣最主要的活動場域。台灣本島從南到北舉凡各種神祇聖 誕,如天上聖母、關聖帝君、東嶽大帝、青山王、城隍爺、玄壇元帥、保儀大 夫、法主公、威靈公、大士爺、大將爺、虎爺等佛道乃至於民間宗教的神明,

以及如開漳聖王、保生大帝與三山國王等漳泉客的祖籍神等賽會活動中都有藝 閣的身影。如《臺灣日日新報》報導宜蘭街民恭迎東嶽大帝巡境:

起行遶境,南北管鑼鼓陣總計二百二十五陣,蜈蚣閣十四閣,詩意閣二 十餘閣。而宜蘭青年團之藝閣授賞,一等敬安社之《五娘打荔枝》,二 等為同社之《東坡遊赤壁》,三等順安社之《地獄鋸形》。本年之藝閣,

俱皆出自意匠排置,頗堪悅目。(一九二四年五月七日)

當日參與慶典的團隊頗為眾多,甚至有遠道從基隆來的藝陣,「紅男綠女,街道 擁塞不開。入夜則有梨園子弟及藝妓排場」,參拜者與觀者合計約有數萬人,場 面熱鬧活動內容也極為豐富,由意匠精心設計的藝閣更是悅目可觀。通常神明 繞境的巡行線路與時間短長,乃依據其祭祀圈之大小而決定,少則一日多則一 星期不止餘,從白天啟程到日暮結束,然也有所謂的「迎暗藝」是特別在夜晚 舉行的62

61 邱坤良在《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台北:自立晚報,1992 年 6 月)中將日治時期 的台灣史分成三個階段:一、1895-1918 年,日本佔領台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 以武力征服台灣的反抗勢力,建立統治基礎,對台灣一切舊俗採取「寬容」的態度;二、

1919-1936 年,面對世界性的民主,自由及民族主義思潮,日本政府以文官總督治理台灣,

以「內地延長主義」來籠絡台灣民眾;三、1937-1945 年,在第二次中日及世界大戰期間,

台灣社會文化被全面壓制,日本對台灣實施軍事統治、提倡皇民化運動,強迫台灣人民 日本化。頁9。

62 如台北城三大廟會之一的青山王慶典,就有聞名全省的「迎暗藝」活動,筆者認為此與

神社,為日治時期代表天皇神國統治理念的一種宗教措施,也是當時控制 台灣人民思想信仰的工具。明治年間的神社多設置在台北州,以安撫台人的反 日情緒拉攏人心為政策主軸;大正年間則逐漸向南部與東部地區發展,制訂神 社法規以提升其地位與功能;昭和年間台灣神社行政趨向高壓,為配合戰爭體 制而普建各地神社加強宗教管制。兼具有宗教、觀光與休閒功能的神社,無疑 成為日治時期藝閣妝扮的新據點,如《臺灣日日新報》報導:

縣社嘉義神社大祭,廿七日午後一時,恭迎神輿起程。……本島人餘興 行列,鑼鼓旌旗、北管獅陣、詩意閣、連環棚、十三音、福州團,同時 巡繞市街日暮到噴水池邊晚膳。(一九一九年十一月一日)

此大正八年在嘉義神社的大祭,所參與的遊藝團隊仍是台灣傳統陣頭為主,各 商行與同鄉會也都以相關題材來自我宣傳廣告;然對照昭和十一年在推行皇民 化運動前夕的神社祭典,則屬於日本風味的遊藝隊伍比重明顯增加。如《臺南 新報》對大溪神社的報導:

是日之催物及餘興如左,一、奉納生花展覽會。二、御神輿街內渡卸。

三、提燈行列。四、武者行列。五、樽神輿練出。六、藝閣行列。七、

變裝者探索。八、寶探索。九、奉祝臺灣劇。十、奉祝活動寫真。十一、

旗行列。十二、奉祝素人劇。十三、相撲。十四、煙火打揚。(一九三 六年十月二十七日)

通常神社的祭神多為日本國神,以街庄與社為設置原則。日本政府通過在台灣 各地興建神社的體系網絡,來鞏立神社中心主義的政策,強化地方行政涵養普 及敬神的思想,進而訓練人民忠君愛國的精神。因為民間信仰常常能夠深入地 成為社會的道德規範,所以古來不少統治者為箝制思想,常利用宗教力量作為 統治國家的工具。

主神神格有關,而且可以上溯到儺戲的傳統,如泉州在元宵節時有所謂的「裝人」,可能 與台灣元宵的裝藝有所關連,此將在日後繼續深入研析。

此外日本政府為展現台灣作為「日本帝國主義模範殖民地」的功績,也經 常舉行各種官辦展覽活動,如品評會、共進會、教育展覽會、衛生展覽會、產 業展覽會、紀念性質展覽會等,這些展覽都有其「作用性/目的性」功能。是 故為了廣為宣傳吸引人潮,或利用當地的神誕祭典舉行各地方產業為主題的展 覽活動,或將各種展覽活動結合宗教祭典來宣傳造勢。如《臺灣日日新報》中 報導:「六月十七日,臺灣施政第三十年紀念日,總督府乘時開大展覽會。」大 稻埕本島人諸士為表示慶祝之意,特別開會議協議決定奉迎北港、台南、彰化、

鹿港、關渡等五地全島著名媽祖出境來北,《臺南新報》亦載:

為祝始政三十年紀念,特迎北港二媽、臺南、新港、鹿港、關渡慈聖宮 各媽祖。……又藝閣團體及個人所裝者,預定八十三閣,亦達至百閣。

皆優秀拔萃,詳細當有再報。茲就當日行列中,頗奪目惹人注意者,先 摘之如下 一、福州團裝飾閩江白面女遊船之實景,及人上立人之演戲,

頗為出色;一、林熊徵氏扮裝二十名少女,分乘兩玉仔船在車上扒龍船,

望之儼然;一、江山樓裝唐明皇遊月宮,無數仙女,在閣上彈唱,清音 嘹喨,聽之悅耳; 一、紳商合裝鬧東海之閣以少女扮裝無數水族,配以 海景蜿蜓如長河,稱為未曾有之長閣,尤為新案;一、扮裝軍艦,時時 發砲,並澳底上陸,令人感想三十年前之歷史;一、打鐵團扮裝實景,

在閣上甲乙打,音韻鏗鏘,是又勞慟必要之感;靈安社,以數十名少女,

扮裝蟠桃會、蝴蝶隊、燕子隊、夜叉隊等,尤見新奇。(一九二五年六 月二十二日)

這次始政紀念會的藝閣裝置果然不同凡響,有閩江風情的展示,有古典神話的 素材,有歷史場景的回顧,有行業實況的寫真等,既能抒發思古之幽情,也能 作為時代剪影之投射。而除了化妝扮飾得維妙維肖外,有的藝閣還兼有彈唱、

動作演練乃至於演戲等喬裝扮演。所謂「始政紀念日」是緣起於一八九五年六 月十七日,台灣首任總督樺山資紀進入台北城,舉行始政典禮故訂此日為「始 政紀念日」,為官方重要的光榮勝利慶典。每年除了固定的祝祭儀式外,每逢十 周年就會擴大舉辦慶祝活動,且隨著統治時間的延展,組織規模與活動內容也

越發盛大。尤其日方在歷經三十年的統治後,對於台灣的基礎建設、經濟生產、

殖民教化等都有顯著的成績,因此總督府有意藉由三十週年的始政紀念日來誇 耀治理成果63。所以除了設置四個會場展示各項政績外,也設計各種餘興表演 節目,果然引爆了民眾參與的熱潮。如媽祖神輿遊行成為大稻埕、萬華等地的 盛事,是故《臺灣日日新報》有載:

臺北市萬華本島人一邊,為祝始政三十年紀念,去廿三日下午一時,恭 迎各地神輿繞境。……各團及有志所裝飾詩意閣,于前報而外,尚有增 加數閣,統計曰百六十臺。是日上午八時,打放煙火取齊同九時半始,

蜿蜒行進至本社前。首由神龍獻瑞,次福州團踏橇,續有義安社裝飾九 曲黃河陣,及七擒七縱故事,各連結七臺。而七擒七縱,裝置各種猛獸,

獸口噴出煙火;其次義英社,假裝數十少年義勇團,手執國旗,旗中書 下三十年來甲子;次為內地七福神一臺,及裝飾桃太郎故事,俱出新意 匠。其他各行列委員,均出藝閣。而諸有志及音樂團,暨一般商郊,或 帶故事或自家廣告,或置活動機關,頗費苦心裝飾。數十音樂團各出新 製繡旗,□有地方音樂團參加。行列之中,以西門市場生魚商團,裝飾 蒲島太郎連結廿三臺,作為長蛇狀。其中佈置各種水族類,一見而知為 生魚商之廣告也。(一九二五年六月二十九日)

萬華地區以邀集各地神輿繞境,作為始政三十週年的慶祝。雖因天公不作美而 改期,然第二次參與的商家與陣頭更為踴躍,而且「尤加飾意匠,各踵事增華,

一新向來面目」,所以對於藝閣的裝置也格外苦心設計,或表現故事內容情節的 如《九曲黃河陣》,或加以活動機關如《七擒七縱》的猛獸能噴火,或作為自家

一新向來面目」,所以對於藝閣的裝置也格外苦心設計,或表現故事內容情節的 如《九曲黃河陣》,或加以活動機關如《七擒七縱》的猛獸能噴火,或作為自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