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伍、研究結論與建議

根據本研究結果,獲得研究結論如下:

一、師資生多元文化教保活動設計在議題選擇上較傾向有趣、與生活經驗貼近,

以風俗習慣為最多,內容則以介紹飲食為最多

師資生多元文化教保活動設計在議題選擇上較傾向選擇有趣的、與生活經驗 貼近的,所以風俗習慣、族群議題的設計較多,而性別與階級議題因為被認為較 尖銳、較難以活動切入,因此較缺乏這兩類議題的教保活動設計。性別議題不受 青睞,與 Sarraj 等人(2015)在美國的研究相同,不過該研究指出種族議題也很少 被設計為多元文化課程,這與本研究結果有所不同,或許這是東西方對於此議題 不同態度的一種反映。在教材內容的選擇上,本研究發現師資生因為希望課程內 容與幼兒生活經驗接近,並且是能吸引幼兒的有趣活動,因此以介紹飲食的教材 內容為最多,其次是風俗習慣,接下來依序是故事傳說、節慶祭典、以及髮型服 飾。過去研究雖歸納出幼兒園多元文化活動設計涵蓋許多內容(周佩諭,2009),

但本研究進一步指出飲食內容被設計最多,或許這與台灣民情「民以食為天」有 關,因此飲食方面的議題被認為最有趣、也最容易被關注。

二、師資生多元文化教保活動設計在教學方式的設計上,以舉辦活動讓幼兒學習 體驗不同文化的節慶與習俗為最多,為弱勢族群學生設計補助課程為最少

在教學方式的設計上,本研究發現師資生以舉辦活動的方式讓幼兒學習體驗 不同文化的節慶與習俗為最多,其次是以人際互動的活動來培養幼兒對於不同文 化的幼兒彼此尊重、包容、關懷、以及和諧相處。以舉辦活動來體驗節慶習俗的 設計概念類似貢獻模式、非正式課程模式,這個方式在其他研究也都被發現是被 應用最普遍的多元文化課程教學模式(周佩諭,2009;Sarraj et al., 2015)。而且

Sarraj 等人(2015)在美國中西部的研究也發現將近七成的多元文化課程設計,主 要在強調培養文化互動的能力,因此本研究結果似乎也與此呼應。至於針對弱勢 族群學生設計補助課程以協助其提升學習成果,是本研究師資生最少採用的教學 方式,究其原因,一來是因為師資生不甚了解個別幼兒的情況,難以設計補助課 程;二來是因為師資生對於多元文化教保活動設計,較傾向有趣的活動,而非學 習成果。至於教學目標的設定,師資生大多設定在幫助幼兒了解與學習文化的多 樣性,比較少關注在降低社會階級(社經地位)的偏見與刻板印象。此結果也與 Sarraj 等人(2015)的研究發現相似。

三、對於多元文化教保活動設計,師資生感到中度困難,而對於不同族群不同國 家的文化知識不足,是較令他們困擾之處

本研究發現師資生對於多元文化教案設計的困難度約屬於中等程度,對於不 同族群、不同國家的文化知識不足,是師資生認為困難度較高的;其次是對於多 元文化的內涵了解不夠深入。師資生大多覺得透過課程來培養多元文化教保活動 設計的能力,是具有成效的,不過課程方案最好是為期一個學期,而非簡短的幾 週,如此較能充分了解多元文化的內涵以及教學目的,在設計教保活動時更能掌 握重點。

四、師資生自評其在多元文化教保活動設計的自我效能上,具有中高度的正面成 長效果;在多元文化素養上,則以情意素養的涵養程度最高

此次教案設計經驗對於師資生而言,具有中高度的正面成長效果,其中以「體 認到教導幼兒具有多元文化的精神是很重要的」佔第一位,其次是「提升了對多 元文化教育議題的興趣」,以及「增進了對於多元文化教育的了解」。而師資生在 多元文化素養方面,認知、情意、技能三類素養當中,以情意素養的涵養程度最 高,這與國小教師的調查結果相同(陳淑玲,2009)。而有關個殊性的文化知識與 技能,是本研究師資生認為比較需要再強化的項目。

五、雖然三類素養都與活動設計效能有正向關聯性,但若同時考慮三類素養的效 果,技能素養才是決定設計效能的關鍵。

過去許多研究認為教師具有多元文化素養,對於課程實施、協助學生學習成 功、以及培養學生的多元文化觀具有重要影響(Jones, 2015; Reichman, 2014;

Williams-Carter, 1999),本研究據此探討師資生的多元文化素養高低,是否影響 其教保活動設計的自我效能;結果發現,若單純就個別效果來看,認知素養越高,

活動設計效能越高;情意素養與技能素養的效果也是如此。但若進一步同時考慮 三類素養的效果,則只有技能素養的影響力最重要,換言之,當其他兩類素養相

同時,技能素養才是決定設計效能的關鍵。

六、本研究採用「概念內涵說明—教案範例討論—教案實作—教案發表與檢討」

的短期課程培訓方案,雖然可培養師資生的多元文化教保活動設計能力,但是如 果能擴增為一個學期的課程,效果可能會更佳。而且未來的培訓方案,應安排更 充裕的範例教案討論、師生討論、同儕討論的時間,以及充實師資生不同文化的 知識,如此成效會更好。

根據上述,本研究提出下列幾點研究建議:

一、有關多元文化教保活動設計的議題選擇以及內容,本研究雖然大致呼應 過去的研究結果,但仍有些特別的發現,可能反映出東西方文化差異,例如種族 議題、飲食文化等,建議後續研究可蒐集國小、國中、高中等不同就學階段、或 是不同國家的多元文化課程內容,以瞭解不同議題、不同課程內容被重視的情形。

二、師資生對於多元文化教案設計具有中高度的困難感,對於多元文化內涵 了解不夠深入是主要困擾,而透過課程來培養多元文化教保活動設計的能力,是 師資生認為具有成效的方式,故建議未來師資培育機構應開設相關課程,而且最 好是為期一學期,以加強此部分能力之培訓與習作,祈能讓師資生在就業前便達 到「毫無困難」的程度。

三、在多元文化素養方面,有關個殊性的文化知識與技能,是師資生認為比 較需要再強化的項目。建議後續的師資培育課程可以對此作加強,例如蒐集不同 國家、族群的介紹與相關資訊,進行充分的討論,並且增加師資生進班試教的機 會,以強化多元文化認知素養與技能素養。

四、本研究發現師資生的認知、情意、技能三類素養對於其多元文化活動設 計效能具有重要影響,其中又以技能素養最為關鍵。故建議師資培育機構應注重 這三類素養的培育,特別是技能素養,應該要讓學生學習多一些實施技巧,以提 升其活動設計效能。

五、本研究以「概念內涵說明—教案範例討論—教案實作—教案發表與檢討」

的模式進行課程培訓,並以問卷與訪談的方式來了解師資生在培訓後的教案設計 成效,建議後續研究可增加教室觀察,讓師資生透過觀議課,了解現場教師的課 程是如何安排的,其理念如何落實,幼兒的互動與反應,刻板印象或相關的突發 狀況是如何處理等。

六、師資生的教學活動設計除了在培訓期間進行討論外,建議後續研究可增 加師資生到幼兒園試教的課程安排,裨益於了解活動設計的可行性,以及在教學

現場時,師資生的想法與做法是否能呼應其教學目標、方式、遭遇其他的困難?

以利後續的反思、修正與調整。

七、本研究發現師資生在多元文化的活動設計上以不同文化的飲食、服裝、

語言等較多,建議後續研究可以進一步探究,增加幼兒透過覺察、探索、體驗等 歷程的活動設計,讓幼兒可以在言行和態度上學會對彼此的接納與尊重。

八、本研究以學生自評的方式,來探索師資生在課程培訓之後的多元文化教 保活動設計概況、以及多元文化素養的情形,由於過去研究缺乏對這方面的了 解,故本研究可提供一個探索性的初步結果。建議後續研究,可以採用較為嚴謹 的實驗研究法來針對課程成效進行評估,以發展更適切的課程培訓方案。或是採 用大樣本的問卷調查來了解師資生的多元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 王雅玄(2007)。多元文化素養評量工具及其應用:現況與展望。教育研究 與發展期刊,3 (4),149-179。

 全國教保資訊網(2018)。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2018年10月18日取自 https://www.ece.moe.edu.tw/wp-content/uploads/2017/03/%E5%B9%BC%E5%

85%92%E5%9C%92%E6%95%99%E4%BF%9D%E6%B4%BB%E5%8B%95

%E8%AA%B2%E7%A8%8B%E5%A4%A7%E7%B6%B1%E5%AE%8C%E6%95

%B4%E4%B8%8A%E5%82%B3%E5%90%AB%E7%99%BC%E5%B8%83%E4%

BB%A4%E7%89%88NEW1_%E9%A0%81%E7%A2%BC%E6%9B%B4%E6%96

%B0%E7%89%88.pdf

 何縕琪(2007)。多元文化師資培育課程與教學策略。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 刊,3,45-66。

 吳明隆、林慶信(2004)。原漢學童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族群、性格因素 的比較研究。高雄師大學報,17,37-55。

 吳雅玲(2007)。多元文化教育理論與多元文化課程模式對我國師資培育課 程的啟示。國立編譯館館刊,35(4),51-64。

 周佩諭(2009)。幼兒多元文化課程設計與實施之個案研究-原住民教育與新 移民教育的焦點。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班,未出版,臺南。

 吳瓊洳(2011)。促進對東南亞新移民族群態度之多元文化師資培育課程發

展。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2(2),157-188。

 周梅雀(2010)。幼兒師資培育機構之「多元文化教育課程」探究。崑山科 技大學學報,7,77-97。

 陳淑玲(2009)。國小教師多元文化素養與多元文化教學實踐之研究-以北 台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嘉義。

 陳淑玲(2009)。國小教師多元文化素養與多元文化教學實踐之研究-以北 台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嘉義。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