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使用具有全國代表性樣本的傳播資料庫一期三次資料,主要探究成人在 臉書上不同社交連結策略對於使用者現實生活中心理幸福感(生活滿意與社交生活滿 意)的影響。臉書為台灣最常被使用的社交媒體(Wu, 2014),如何透過不同的連結 策略,對於其感知社會支持的影響,是重要的議題。此外,進而探討如何透過感知社 會支持,對於使用者臉書及線下心理幸福感的關聯性。

一、臉書連結策略與臉書幸福感

成人的四種連結策略都與歸屬感有正向的關係,顯示成人已經是舒適且有策略地 使用臉書,管理其人際網絡。而對於自我價值,除了社交資訊查看外,其他皆有正向 的影響。而針對臉書感知人氣,擴展社交圈及維持型策略對於人氣有正向影響,但社 交資訊查看策略則為負向的影響。這顯示,積極擴展社交圈的台灣成人,感知自己的 人氣是高的。然而,若使用臉書來查看他人社交資訊的台灣成人,則感知自己的人氣 是低的。此外,新增強連結則對於歸屬感及自我價值,有最大的影響力。相反地,擴

維持關係 策略新增談心 好友策略擴展社交 社交資訊 察看策略臉書自我 價值臉書歸屬

臉書感知 受歡迎程

感知社會 支持生活滿意 社交生活 滿意度 維持關係策略1.154***.172***.085**.172**.211**.122**.168**.060**.117** 新增談心好友策略.154***1.32**.092***.265**.255**.096**.082**.013.071** 擴展社交圈.172***.32**1.131***.194**.177**.154**.109**-.006.079** 社交資訊察看策略.085**.092***.131***1.036.105**-.048*.122**.016.034* 臉書自我價值.172**.265**.194**.0361.684**.221**-.015.013.088** 臉書歸屬感.211**.255**.177**.105**.684**1.193**.028.029.090** 臉書感知受歡迎程度.122**.096**.154**-.048*.221**.193**1.088**.163**.238** 感知社會支持.168**.082**.109**.122**-.015.028.088**1.246**.289** 生活滿意度.060**.013-.006.016.013.029.163**.246**1.477** 社交生活滿意度.117**.071**.079**.034*.088**.090**.238**.289**.477**1

註:*** p < .05, ** p < .01, 針對連結策略(類目別測量)與尺度量表的應變項,本研究使用 Point biserial correlation分析,文獻指出其為Pearson correlation的一種(Weinberg, S. L., &

Abramowitz, 2008),可以直接使用Pearson correlation分析。四項連結策略彼此的係數則是 Phi correlation。

表五:連結策略、幸福感感知、感知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零階Pearson、Point Biserial及Phi Coefficient相關性

展社交圈與歸屬感,則呈現較弱的正向相關性。

對於臉書上的心理幸福感(也就是歸屬感、自我價值與感知人氣),社交資訊查 對於感知人氣看有負向的影響,與自我價值則是沒有關聯性,這可以進一步與Ellison 等人(2011)針對資訊查看對於線上連結與橋接社會資本有正向關聯的結果一併討 論。Ellison等人(2011)的社會資本強調的對於整體擷取社會資源的感知,而本研究 則針對臉書的幸福感進行探究。Ellison等人(2011)認為,資訊查看讓美國大學生感 知到更多的線上社會資本,有可能是因為能將潛在連結轉化為實際連結,因此感知有 更多的社會資源。然而,台灣成人結果卻顯示,資訊查看不但無法預測使用者在臉書 上的自我價值,更負向影響其在臉書上的感知人氣。這有兩種可能的解釋,第一,台 灣成人可能只默默查看有興趣的人的社交資訊,卻不會將其轉化為實際連結與其進行 實際互動,因此這種「stalking」行為,當然無法增加其自我價值,更會讓使用者覺得 因為人氣不高所以都透過瀏覽他人資訊代替社交互動。第二,亦有可能是瀏覽他人在 臉書上開心幸福的資訊,顯得自己沒那麼開心(Chou & Edge, 2012),甚至引發社會 比較(social comparison, Steers, Wickham, & Acitelli, 2014);或是他人的按讚數遠比 自己發文所得到的按讚數來的高。這樣的社會比較可能導致對自身人氣感知的降低。

而針對四種策略所造成的正負面幸福感影響,則可一併與近期的研究(Burke &

Kraut, 2016)一同分析。Burke和Kraut(2016)發現,與他人在臉書上社交互動的方 式,會顯著影響使用者的幸福感感知。結論指出,特別針對個人的傳播內容(譬如有 標註他人,或是私下傳訊息等),比一般廣播式的傳播資訊(也就是一般發文,一般 連結都可以看到),更讓人有較高的感知社會支持以及幸福感。本研究中的社交資 訊察看策略,指出臉書使用者透過臉書大量察看他人的社交動態與資訊,這樣的資 訊內容主要是透過廣播式的發文(不特別寫給特定使用者且一般連結都可以看到),

因此對於個人感知到的社會支持及幸福感是遙遠的(因為與個人無關),除了容易引 起社會比較,亦無法促進個人幸福感感受,造成本研究發現的負向影響。而維持型策 略,則可能需要透過於他人發文處留言,或透過臉書一對一的互動去維持現有的關係

(Burke & Kraut, 2016),因此能促進感知社會支持以及幸福感。另外,擴展社交圈 策略,則是積極有目的地建立人脈,透過滿足對於社交及人脈需求,能正向感知到社 會資源的豐富,因此對於幸福感及感知社會支持,則會有正向的影響。未來的研究,

可針對Burke和Kraut(2016)這些互動方式以及本文提出的四種連結策略,進一步研 究其對於心理幸福感的影響。

本研究另外發現,「新增強連結」與「擴展社交圈」,在心理幸福感方面有非常 不一樣的影響。尤其是,新增強連結在四項策略中對於歸屬感具有最大的解釋力,而 以弱連結為主的「擴展社交圈」,解釋力則少了許多。這與社會網絡理論的強弱連結 預測一致,更指出過往將這兩種合併為「開啟新連結」策略概括而研究,忽略了其不 同之處。此項結果指出,儘管兩項策略都對於歸屬感有正向有影響,但以強連結為目 的的連結策略,最能夠影響後續的歸屬感,而以擴展自身網絡為目的的連結策略,儘 管會有歸屬感,但其「屬於較大群體」的感覺,相較於與強連結的群體歸屬感弱了許 多。

此外,這兩種策略更在「感知臉書人氣」的影響上大相徑庭。結果指出,「擴展 社交圈」的策略,在四項策略中有最大的影響力,且與感知臉書人氣呈現正向關係。

這代表著,持有這項連結策略的使用者,在擴展自身網絡同時,也同時以此「訊號」

告知大家自身的連結廣闊,感知人氣是高的。反之,持有「新增強連結」策略則與感 知人氣無關,這代表著其動機是要尋求情感支持,而不是聚焦於自身的人氣展演上。

以上結果指出,這兩項連結策略在本質本質不同,對於後續幸福感的影響更是不 同,往後的研究可採用這樣的架構,去進一步探究不同連結策略的影響,以及其之間 互動的效果。

二、臉書連結策略、感知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

本研究最後聚焦於探討臉書上不同連結策略,與使用者整體的感知社會支持,

以及生活及社交生活滿意度的關聯。針對成人臉書上連結策略與整體感知社會支持的 部分,研究結果呼應過往文獻(Manago, 2012),維持型的連結策略在本研究中對於 感知社會支持有最大的影響。同時,社交資訊查看策略,亦正向影響整體的感知社會 支持,但其效果非常微小,微弱地支持回應Ellison等人(2011)的研究發現。本研究 指出,透過臉書管理並維持既有網絡社群,這些互動會帶來潛在的社會支持資源。前 述文獻皆使用剛從高中進入大學的學生樣本,美國特有的地域考量,以及進入一個離

家及高中生活圈遙遠的大學環境,社會資訊查看的確可以累積並轉化潛在連結為實際 連結,因此導致大學生對於社會支持資源的感知,認識的連結越多,越有可能獲得連 結或橋接型社會資本。不同於前述文獻,本研究使用的台灣一般民眾,在台灣的地域 性考量及成人的網絡,維持各時期的網絡連結,反而是累積社會資源及潛在社會支持 的主要途徑。因此,如同學者提出的(Ellison & boyd, 2013),由於臉書的設計、發 展、及使用時常變化,在討論臉書研究發現時,需同時考量該研究的時間、文化、及 地域性,才能夠抽絲剝繭出其中細微的不同。本研究針對台灣的成人樣本,就提供了 不同於以往文獻的研究發現。

此外,本研究進一步探究整體感知社會支持中介不同連結策略對於生活滿意度 及社交生活滿意度的影響。現有的文獻(Trepte et al, 2015;Kim, 2014)皆直接從線 上或線下獲得的社會支持,探究其對於生活滿意度或心理幸福感的影響。現有文獻

(Frison & Eggermont, 2015)發現,女學生在主動使用臉書時,從臉書上獲得的社會 支持,會減少女學生沮喪的心情。但Trepte等人(2015)卻發現,線上獲得的感知社 會支持,並不會對生活滿意度有任何影響。本研究結果指出,針對成人,整體的感知 社會支持,正向中介了維持型策略對於生活滿意度以及社交生活滿意度的影響,亦正 向中介了社會資訊查看對於生活滿意度的影響。這再次延伸了前述的研究發現:成人 透過臉書中維持既有網絡的策略及互動,不但在臉書上有歸屬感,亦間接透過感知社 會支持,對整體生活以及社交生活感到滿意。這也指出,台灣成人透過臉書管理與線 下重疊甚高的社群網絡,並從中獲得社會資源與支持。此結果延伸了最近的文獻,並 認為目前也許使用者線上線下的網絡重疊甚高,將感知所得到的社會支持分為線上或 線下,也許無法區分,並忽略了使用者是如何透過臉書與他人互動的前置變項。因 此,此研究發現點出若是展開新關係的使用策略,對於生活中的滿意度並無影響,但 維持型及社交資訊查看則有正面的影響。

三、研究貢獻與限制

閱聽人如何使用媒體與他人互動,並獲得感知社會支持及心理幸福感,一直是傳 播學者關注的熱門議題之一(Bessière, Kiesler, Kraut, & Boneva, 2008; Kraut et al., 200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