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1-2 積差相關分析摘要表(N=64)

1 2 3 4 5

1.成績

2.科學自我效能 .44**

3.科學結果期待 .04 .48**

4.科學興趣 .07 .67** .64**

5.科學選擇意向 -.04 .41** .63** .66**

平均數 94.35 18.91 15.25 15.02 8.83

標準差 4.73 3.52 3.76 3.29 2.76

**p<.01

由表 11-2 可知,科學自我效能、科學結果期待、科學興趣、科學選擇意向 與「在校科學成績」的積差相關,只有科學自我效能與在校科學成績達到顯著性 的正相關,其積差相關為r(62)=.44,p<.01。

伍、結論與建議

以下將根據假設的研究問題,利用實證資料加以分析、探討,依其分析結果 提出本研究的重要結論,並對其意義做深入的探討;其後說明本研究的研究限 制,並對後續的研究提出建議。

一、 結論

本節綜合上述實證分析的結果,了解了國小六年級學生科學生涯選擇的面 貌,並針對同樣的影響因素在不同的學習成就與性別的條件下,其彼此間的相關 情形有何差異,及其造成的影響加以說明,以提出策略上的建議。

(一)國小六年級學生科學生涯選擇模式與社會認知生涯理論中的生涯選擇模式 略有不同

從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在國小六年級學生科學生涯選擇模式中,「科學自我 效能」和「科學結果期待」對「科學興趣」均有顯著的直接影響關係,而且「科 學自我效能」亦可以對「科學結果期待」產生影響,但是不同於理論模式的是在 研究概念模式的所有路徑中,只有科學自我效能對科學生涯意向的迴歸係數是呈 現不顯著的,對「科學生涯意向」有顯著直接影響的只有「科學結果期待」與「科 學興趣」,不過雖然直接效果不顯著,但科學自我效能仍能透過科學結果期待與

科學興趣對科學生涯意向產生間接影響。綜合整理,我們可以得到國小六年級學 生的科學生涯選擇模式如下圖所示。

7 國小六年級學生的科學生涯選擇模式

(二)在國小六年級學生科學生涯選擇模式中科學學業成就僅和科學自我效能相 關

根據文獻探討,社會認知生涯理論中的生涯選擇模式,認為個人的學業成就 會對自我效能與結果期待產生直接影響,藉此對興趣與生涯意向產生間接影響。

而從本研究針對研究對象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業成績、科學自我效能、結果 期待、興趣與生涯意向進行積差相關分析的結果來看,發現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的學業成績只和學生的科學自我效能有顯著相關,這和余民寧與趙珮晴在2010 年發表以TIMSS 2003年臺灣八年級學生國際數學與科學評比的次級資料分析研 究結果有若干雷同,認為學生的高科學成就必須先被自我覺察,進而才能引發科 學興趣,最終影響科學生涯意向。

除此之外,也或許這樣的研究結果和前面文獻探討所提到的將社會認知生涯 理論中的生涯選擇模式應用到不同的學習領域或不同年紀、學習階段的研究對象 時,模式的樣貌也會產生些許的變化,而更有助於教育工作者在面對不同的教學 領域與受教對象時,在教學重點上做出因應。

(三)國小六年級學生科學生涯選擇模式無性別差異

根據文獻探討,社會認知生涯理論中的生涯選擇模式,認為個人的性別會對 學業成就產生直接影響,藉此對自我效能、結果期待、興趣與生涯意向產生間接 影響。因此本研究進一步將不同性別學生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業成績、科學 自我效能、結果期待、興趣與生涯意向的得分情形分別進行獨立樣本t 考驗分析,

發現不同性別學生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學業成績與科學生涯意向的得分的 確具有顯著差異,那麼不同性別學生在各變項間相關度的表現情形可能也會出現 變化,需要再次進行積差相關分析,發現各變項間的關係仍舊沒有改變,顯示國 小六年級學生科學生涯的選擇模式並不因性別而產生明顯差異。

(四)國小六年級的女性學生已出現負向的科學生涯意向

依據本研究的分析結果來看,學生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業成績」和「科 學自我效能」有顯著相關,且女生的相關性高於男生。因此,就模式看來在校自 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業成績顯著較優異的女學生,理應藉由直接影響「科學自我 效能」,而間接使「科學生涯意向」的得分也能看到相對應的現象才是,但結果 卻不然,不僅顯著低於男學生,甚至「在校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業成績」與「科 學生涯意向」還呈現微弱的負相關,這樣的結果除了可再次印證模式的研究結果 所顯示的「科學自我效能對科學生涯意向不具直接影響力」外,也顯示女學生的 高科學學業成就不能產生高科學生涯意向。

二、 建議

本研究目的除了在了解國小六年級學生「科學生涯選擇」的模式,由於採取 的是社會認知生涯理論的觀點,當中的自我效能、結果期待、興趣及生涯意向等 影響因素,都是深受環境與學習經驗影響的構念,因此,本研究也將提出具有教 育實務意涵的建議,以供第一線的教師做參考。

(一)科教活動的安排應避免性別刻板印象的形成

從國小六年級的女學生在「科學生涯意向」的得分顯著低於男學生此點,即 顯示此階段的學生對未來生涯選擇是否朝科學領域發展已因性別而產生顯著的 不同,可能原因之一即是受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因為科學往往被歸類為是理性 且強調客觀的學科,而這也符合大多數社會定義下的男性形象(蔡麗玲,2003),

由此可知,科學較易與男性畫上等號,因此在進行科學教育活動時,尤其要注意 兩性的平等,以免不利於女性的情境加劇。

除此之外,許多科學的重要進展與發現,往往是靠著意外、直覺與創意才造 就出來的,因此教師別忽略了向學生分享相關科學故事的機會,尤其是女性科學 家的故事,如此才能促使不同性別學生對科學領域相關學科的學習維持積極性,

進而選擇科學作為未來生涯選擇的方向。

(二)想要提升學生的科學生涯意向,應從提生學生的科學結果期待與興趣著手。

以本研究的分析結果來看,學生的科學學業成就只和自我效能有關,而自我 效能在學生的科學生涯選擇模式中又無法對生涯意向產生直接影響,且自我效能 對興趣影響的路徑係數也不如在模式中同位階的結果期待,因此未來如果要提升 學生選擇科學為將來求學或求職發展方向的人數,讓其盲目地追求學業成就是沒 有效用的。

此外,不同性別學生在校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業成績的確具有顯著差異,

而且是女生高於男生,但本研究推測這可能與女學生通常較努力用功,或較願意 透過過度練習而取得好成績有關,然而這卻不是因為喜歡科學或因為體認到上課 內容的價值與重要而產生的,因此即使近年來女學生的科學成就已與男生幾無差 距,卻仍無法提高女學生願意投入相關領域的求學或求職人數。

整體來說,這種現象多半還是與臺灣教師在進行科教活動時,有迫切的進度 壓力有關,因此採取教師中心式的教學,才能使教學變得有效率;而學生在升學 壓力的影響下,汲汲於追求成績,凡是和考試無關的學習也變得莫不關心,造成 學生忘卻所學知識本就有其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的機會,也因缺乏應用知識的機會 而無法體會習得知識的喜悅,最後,當學生擁有自主選擇權時,在對科學缺乏結 果期待與興趣的情況下,也不容易有「科學生涯意向」的產生,這無疑是科學教 育資源投入的一大損失。

因此,本研究建議教師可在每學期設計1~2個從課程內容衍生出的科教活 動,以取待部分課程內容,既能兼顧進度,也嘗試將科學知識結合到日常生活中 來應用,並將其納入評量當中,藉此可讓學生對該教學活動有一定程度的重視,

也能對科學感到是親近的,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科學興趣,進而產生科學生涯意 向,選擇相關類科做為未來發展方向,成為國家亟需的高科技人才。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1.詳細探討不同性別與不同學業成就學生科學生涯選擇潛在結構模型的差異

本研究用來分析的樣本資料有限,僅能夠進行概略性的科學生涯選擇模式分 析,再輔以文獻探討,推論出不同性別與不同學業成就學生在科學生涯選擇的模 式的差異。所以,若要更進一步詳盡的比較不同性別與不同學業成就學生科學生 涯選擇模式的差異,尚需要更大的獨立樣本,以進行分組驗證。因此,針對未來 的研究,建議可以嘗試使用更大的資料庫,來深入探討本研究模式對同質性越高 的研究對象是否會有所不同。

2.期待以不同的方法介入教學,以探討對學生科學生涯選擇的影響。

也正因為上述的教育現況,近年來,一股動手實作的風潮正影響著我們的教 育、經濟,甚至是製造模式,這便是所謂的 Maker Movement─自造者運動(趙 珩宇,2015),或許我們可以期待藉由將這種方式導入科教活動中,研究其是否 真能提升學生的科學結果期待與興趣,以為該領域人才培育不足的問題進一步找 到良方。

參考文獻

 呂祖琛(1971)。台北市高中文理組學生性向與選組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 阮炳嵐、陳昱志(2004)。我國科技人力資源培育的相關研究。「新環境、

 阮炳嵐、陳昱志(2004)。我國科技人力資源培育的相關研究。「新環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