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國小高年級學童地震相關板塊的概念 1、學童對板塊的初步認識

(1)在日常生活中,有 94%的學童已知板塊,但僅有 42.9%的學童認 為板塊看得見,大部分的學童則認為板塊是位於地底下,所以看不到。而 37.3%

的學童知道板塊位於地球的最外層,是人類居住或站立的地方。由此可知,學童 對於「板塊是否看得見」與「板塊位在何處」並不是很清楚。

(2)大部分的學童認為板塊是一很大、很厚、不規則形狀像拼圖一樣 的鋪蓋在整個地球。板塊特殊的地方是它的移動力量可分為海水推動、岩漿流 動、地球自轉與地心引力,此外,學童還認為板塊運動會產生小島、陸地(臺灣)

或是支撐陸地的地方。

(3)有 92.3%的學童認為板塊會受到碰撞而移動,並且造成地震,而 造成板塊的移動力量有 57.9%的學童認為是地球內部的岩漿流動所造成的。且板 塊移動會造成地震、火山爆發、地面斷裂、地面隆起、地面下陷等現象。

(4)學童由世界地圖中發現全球的板塊界線與發生地震的主要地區,

也有 41.8%的學童發現非洲西岸與南美洲東岸互相契合。

2、地震的原因

影響地震的原因可分為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在自然因素中,超過半數的 學童瞭解地震的原因,有高達九成的學童知道為板塊運動,其他還有 72.8%的學 童認為火山爆發、60.4%的學童認為地層下陷、57.6%的學童認為隕石撞擊,但在 人為因素中,學童對於地震的原因就較低,僅有 34.7%的學童認為核子彈試爆、

23.2%為工程在打地基會造成地震。

二、國小高年級學童臺灣地區板塊構造的概念 1、學童對臺灣板塊的認識

超過八成的學童知道臺灣島是受到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所碰撞產生的,

及造成臺灣地區多高山、有火山的地形與高山會不斷的長高的現象。

2、臺灣的地震

有四成五的學童知道臺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有 74.7%的學童知道臺灣

地區介於兩板塊間,所以會有特別多的地震,故有超過六成的學童知道臺灣地區 發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板塊運動,並會造成斷層移動。

三、國小高年級學童板塊造成地質現象的概念

超過五成的學童知道板塊運動會造成地震、山崩、火山爆發與高大的山,

其中,更有超過九成的學童知道板塊運動會造成地震的現象。至於反向題的結果 顯示,有 69.5%的學童知道板塊擠壓不會造成龍捲風、颱風;有 66.1%的學童知 道地面在兩板塊接觸的地方不會改變是錯誤的現象。

四、國小高年級學童板塊相關概念的來源

國小高年級學童對於板塊概念的主要來源為老師、書本、電視頻道、父母、

博物館和網路。

五、不同地區、不同年級之高年級學童在各項概念上之比較

利用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發現在不同地區學童對板塊的基本概念、臺灣的板 塊與板塊造成的地質現象的研究結果並沒有顯著差異。

但在薛費法(Scheffe 法)事後比較上,板塊概念的部分,本研究發現桃園 縣分數優於花蓮縣、南投縣分數優於花蓮縣。在臺灣板塊的部分,本研究發現桃 園縣分數優於花蓮縣、南投縣分數優於花蓮縣。

在地質現象南投縣分數優於桃園縣、桃園縣分數優於花蓮縣。由此結果發 現,花蓮地區是地震發生最頻繁的地區,但在地震相關板塊概念的各項概念比較 上,均較低分,研究者猜想原因可能是城鄉的差距使然,花蓮地區學童所得到的 教育資源,包括圖書設備等文化刺激上均較西部學校為少。此結果與謝惠珠(2001) 的研究結果一樣。

在地質現象的概念上,南投縣優於桃園縣、花蓮縣,猜想原因可能是南投 地區的學童深受 921 地震的影響,為地震的震災區,對地震現象切身的體驗較其 他地區為深刻。所以學童可能對地震造成的地質相關知識有深入探討與瞭解,此 結果與黃明豐(2002)的結果相符。

另外,研究發現不同年級學童對板塊的基本概念、臺灣的板塊與板塊造成的 地質現象研究結果並沒有顯著差異,由此可見,臺灣地區高年級學童對地震相關 板塊概念已有基本的認識與瞭解。

六、對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教材內容之建議

根據教育部所頒布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03)中,國民教 育階段的課程設計應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培養現代國民所需的基 本能力。

根據本研究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地震相關板塊概念探究的結果發現,大多數的 學童已具備了地震相關板塊概念的基本認識,且學童對「板塊」名詞的來源有近 七、八成是從老師與書籍所閱讀獲得的(例如:五年級社會科教科書與自然與生 活科技),但地震相關板塊概念在國小階段中的自然科教科書中並沒有任何的介 紹;再則,臺灣位在地震最頻繁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對於造成臺灣地區重大災 害之一的地震,更應深入探討地震發生的原因板塊概念,且國小階段是養成教育 發展的最佳時機,所以,建議應該將地震相關板塊概念課題讓學童在國小階段有 所接觸,並將此地震相關板塊概念的知識列入正式的教材設計當中。

根據本研究對不同年級學童對地震相關板塊概念的研究結果,不論五年級或 六年級學童對板塊的基本概念、臺灣的板塊與板塊造成的地質現象並沒有顯著差 異。所以,建議可將地震相關板塊概念的知識列入高年級的「地震」相關教材設 計當中。

七、對國小教師之建議

在研究中得知,正式課程中僅有「板塊」名詞出現在社會課程中,自然科與 社會科課程內容中並沒有任何介紹地震相關的板塊概念,目前學童只能透過日 常生活發生地震或當地震發生時,所引發的嚴重事故時,教師才會進行隨機教 學,所以,教師本身必須要隨時增加自我的學科知識並配合教學理論進行教學,

讓學童學習正確的概念,如此才能使學童產生有意義的學習。

八、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由於本研究只針對板塊基本概念、臺灣的板塊、板塊造成的地質現象與來 源部分,且本研究發現,國小學童對於地震相關板塊概念,多存有相當的另有概 念,建議後續有意從事概念學習之研究者,可以此依據,研究國小高年級學童地 震相關板塊概念的另有概念。及建議未來的研究者能探討板塊概念學童的另有概 念或發展出一套符合國小高年級之「地震相關板塊概念」的教材進行教學及可進 行概念改變之教學研究,並可探討學童在教學前與教學後的概念改變,期讓學童

之科學學習與科學概念的獲得有正向的幫助。

本研究礙於研究者的能力、時間和經費的限制,只針對桃園縣、南投縣與 花蓮縣的高年級學童地震相關板塊概念認知的研究,建議未來的研究者能將研究 範圍擴大,進一步發展出更簡便、更嚴謹的地震相關板塊概念的測驗,進行全國 的地震相關板塊概念研究與比較。

本研究的訪談對象,因空間、時間、經費的限制,而無法至南投縣與花蓮縣 地區進行訪談,導致結果並未能獲得各地區完整的概念認知情形。建議未來的研 究者可多方訪談,以獲得較完整的研究結果。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