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結論

(一)探索教育活動能對都會心靈弱勢兒童在自我認識方面有正向影響 研究發現,手牽手牽手服務學習計畫經由大學生帶領高中生一起服務 小學生,並以探索教育活動為主要實施內容,能對都會心靈弱勢兒童在自 我認識、團隊認同與生活體驗方面有正向影響。其中在自我認識方面,藉 由活動的體驗,兒童發現自己原本對自己的期望為何,進而知道原來別人 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最終承認自己現在的模樣,這是一個從社會互動中發 現自我的歷程,符合米德(M. Mead, 1863 ~ 1931)對於自我認識的觀點,

也就是將自我的焦點放在社會決定因素,人們對於自我的認知,是由個人 與他人的各種關係裡逐漸發展而來。

(二)探索教育活動能對都會心靈弱勢兒童在團隊認同方面有正向影響 而在團隊認同方面,兒童對於團體有更深一層的認識,除了在情感面 體會到與人相處的樂趣與溫暖,技巧面也習得相互溝通的方式,更理解制 度面中有關「班級」的概念不只是個名詞,更是團隊真實存在之處,而以 上的發展近似於團體動力學(國家教育研究院,2000d)所探討之團體凝 聚力,也就是「團體對其所有成員的吸引力」,這使成員們在團體中覺得 溫暖與自在、有歸屬感,他們會感到被其他成員所重視,並被無條件地接 納與支持,而漸漸的在團體中發展出有意義的關係。

(三)探索教育活動能對都會心靈弱勢兒童在生活體驗方面有正向影響 最後在生活體驗方面,「柴米油鹽」與「粗茶淡飯」都有雙重意義,

前者指出兒童對日常生活之大小瑣事感受到的挑戰及興趣,後者則點出他 們可以從其中獲得學習與成長的機會,而兩者都呈現了兒童在都會成長所 受到的空間與時間限制,致使平凡無奇之事對他們而言求之不易,必須製 造更多的機會讓他們體驗多元,也因而更突顯了本研究的重要性。在手牽 手牽手服務學習計畫的媒合下,都會兒童在心靈上產生質變,回應了研究 動機,也達成研究目的之期望。

二、建議

(一)對服務學習推動的建議

本研究乃以服務學習為媒介,促成大學師資生帶領高中生,一起服務 都會心靈弱勢之小學生,因此對服務學習本身意義與行動過程的理解,是 研究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參與服務學習之同學,對於服務學習本身的價 值、信念與認同,會直接影響本研究之成效,因此未來若繼續以服務學習 為橋梁,則所有執行的成員對於服務學習應有更多的認識。本研究中參與 服務學習的成員,皆依照計畫的要求,參加相關的講座與研習,但因內容 多聚焦於探索教育活動,較少觸及對於服務學習領域的說明,致使這些大 學生與高中生,常常在活動中覺得自己介於「主動服務者」和「被動學習 者」的尷尬角色之間,他們混淆在「我是來服務這些小學生的?」抑或「我 是來從探索教育活動中學習的?」之中,然其實這兩個角色對於研究或活 動而言並不衝突,他們應該同時是服務者與學習者。因之,建議日後辦理

相關計畫並進行研究時,應確實針對服務學習本身辦理更完整之研習,增 強參與者對服務學習觀念的認知,以達到推動服務學習之目的。

(二)對探索教育活動實施的建議

由於本研究中,帶領探索教育活動的大學生與高中生,較屬臨時成軍 性質,僅有透過與學校課程的配合,進行四到五次的行前說明及訓練,所 以他們對於探索教育活動內容的掌握尚為粗淺,雖然在活動進行中,都有 專業探索教育活動人員的從旁指導,但身為第一線帶隊的人員,仍應更扎 實地掌握探索教育活動的精義,才能將之發揮出最好的效果,因此建議未 來對於探索教育活動的第一線實施者,有更系統性的行前訓練。另外從被 實施者的角度而言,選擇適合其能力之探索教育活動,也是能否發揮整體 效益的重要因素,而在訪談中可以發現,多半的兒童對於具高度覺知風險 性的低空項目活動較感興趣,也因此較能使其體驗高峰冒險經驗,進而促 進他們對於活動的反思,達到對其弱勢心靈部分的正向影響;反之過於容 易完成的挑戰,不但無法達成預期效益,更可能有反面的影響。所以也建 議未來針對活動參與者所設計的探索教育活動,應要更加考慮平衡成員的 能力特性與活動難度,才能達成探索教育活動的目標。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由三年活動所累積的各種質性資料加以分析,試圖了解兒童透 過以探索教育活動為主軸之服務學習計畫,對其能產生何種影響,研究結 果雖初步發現在自我認識、團隊認同與生活體驗等方面有正向影響,但因 參與人員流動性高,每次帶領活動的大學生、高中生不盡相同,尤其三所 小學參與的學生,其特質也略有差異,因此較難一一深入探討背後成因,

建議未來研究可以固定帶領的團隊,並針對單一小學的學生進行更深層次 的探究。其次,都會心靈弱勢的現象經本研究的探討後,可發現其情況比 預研究的結果更為嚴重,因此未來除須持續研究國小中高年級學生外,也 應擴及國小低年級或國中階段的學生,以從時間縱軸面去理解發展歷程,

更能從整體面向處理都會心靈弱勢的問題。最後,在研究方法方面,由於 質性研究本身不是一個線性發展的過程,而是不斷積累和變化的,所以在 本研究期間,其實是處於不斷迴圈、反覆、重疊、補充的螺旋式上升狀態,

因此在龐大資料中,必定還有缺漏之處尚待處理,這是後繼研究者可以繼

續探索之處,也是本文在閱讀與理解上的重要限制。綜上,此議題仍有許 多空間值得探究,期望未來研究能持續關注,讓非傳統弱勢學生可以獲得 更多的幫助。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