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結論

本研究在釐清審議式民主相關理論要件、內涵以及其與線上審議途 徑之關係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歸納、修正與實際檢證既有文獻對公共審 議的評估要件。過程中藉由質化分析工具的運用,並透過開放編碼過程 中不斷深入理解且反覆修正所建立的邏輯與知識,以確立本研究最終的 評估構面、指標與操作化準則,主要有六大理論構面與其對應的各次級 指標,包括:交互作用性與說理;反身性;理想角色扮演中的持續性、

尊敬的傾聽;誠摯性;免於受到政府與社經權力干擾的自主性;包含性 與論述的平等。此外,亦根據理論內涵、個案特質與系統化反覆思辨過 程,透過不同要件與指標的組合,建立評估公共審議言論的四種理論架 構模式,並依序建構命名為:理想審議、有效審議、普通對話、以及無 效對話,以作為實際檢證與評估線上言談情境中公共審議程度的基礎。

本研究主要發現可概分為二個層面,就政策意涵觀之,花蓮縣政府 所建置的線上「蘇花國道論壇」作為國內官方經長期營運以供社會多元 公眾參與討論之重大公共政策論壇。相較於國內綜合與專題式論壇,更 具有相當高的參與規模與參與量,該論壇中各系列的議論除能展現出線 上論壇的非同期性對話與言論長期保留的特質物,大多數的系列討論當 中亦能呈現多元化的觀點。由此顯示,此類線上專重大政策專題式論壇 的長期營運推廣,可成為政府政策「預評估」的可行機制,以在政策付 諸執行前預先瞭解政策執行後可能效益與影響(李允傑、丘昌泰,

2003);其次,可供政府作為「政策行銷」的有效平台,藉由民主對話 模式使政策與社會需求磨合,從而辨識、預測與滿足社會公共需求(蘇 偉業,2007),乃至長期尋求社會共識的建立,以利政策的推展;最 後,藉由公共政策過程的長期慎思明辨的參與,將可擴大民眾長期參與 各式政策研議過程的機會與範疇,從而提升政府治理與政策施行的正當 性。

就理論意涵而言,本研究發現線上論壇中各系列的言論參與數量、

參與者數目、參與者參與程度、以及系列中討論的持續性存在著理論性 關聯。首先,當特定一系列討論中符合審議要件組合的言論(理想審 議、有效審議)的比例較多時,則該系列中參與討論的言論數量較高,

顯示符合審議特質的討論得可增加民眾言論發表的次數。其次,高審議 系列討論中的參與者數,較所有系列平均參與者數為高,顯示符合審議 特質的討論得以誘發更多不同民眾參與到對話討論。再者,高審議系列 討論中重複參與者的人數以及其重複參與次數的比例,高於所有系列的 平均,顯示符合審議特質的討論可促進已參與者再度發言的意願與機 會,以促進深度的審議互動:最後,高審議系列討論的持續性較一般系 列討論為高,呈現出線上公共論壇得以體現公共審議跨時間長期討論的 優勢,而此特質恰與審議言論與互動的品質相輔相成。足見在論壇中以 理想或有效審議的方式進行討論是有助於,強化對話參與、擴大包含性 以吸引多元化參與,並提升參與者持續性參與的程度與意願。

相對的,此線上言談情境仍有未竟理想之處:首先,論壇仍潛藏著 政府權力妨礙參與者自主性的潛在威脅;其次,論壇中僅約不滿三成的 系列議論中存在著較高比例的審議式議論,顯示多數議論中仍充斥著普 通、甚至無效的對話;再者,與國外研究發現相似(Schneider, 1997;

Graham, 2002; Jensen, 2003),一次發言效果仍普遍可見於線上對話,從 而導致持續性效果不佳。就審議民主的價值而論,政府的角色除了在於 針對各種政策議題建置線上論壇以供民眾參與之外,重點更在於過程中 如何適切的在言論規範與民眾參與自主性之間取得平衡。在此基礎上,

未來方得以更進一步的探討、甚至試驗政府應否、或如何介入線上政策 論壇的議論過程、以及如何採用線上論壇中的意見與成果等涉及電子化

行政決策制訂(Zavestoski et al, 2006; Balla & Daniels, 2007)的推展。

整體而言,不同於既有文獻僅止於審議民主理論個別要件與指標的 發展,本研究的主要貢獻,包括:

(一)在地個案的檢視、分析與應用:從我國長期以來即備受爭議 的特定公共政策議題為經,並以官方正式的線上公共論壇為緯。相關研 究成果除有助於挖掘我國政府、民眾等多元利害關係人透過線上審議場 域實踐審議民主的程度、潛能與現況。在學術研究上,則可跳脫過往以 檢視「機制」為主的趨勢,更進一步實際的分析公共審議的言論與互動 過程;在實務上,此亦可作為政府機關、決策者更有效參酌與運用線上 審議過程與成果的指引與基礎。

(二)連結、發展指標並建立理論關聯模式:研究主要依據理論意 涵、個案特質與研究過程中的反思,據以連結並建構出評估指標間關聯 性、並從而確立出理論架構模式。藉此,得以更有效的評析特定言論、

以及整體系列討論符合理想審議的程度。

(三)具體檢視特定言論與系列互動的言談效果:本研究除分析特 定言論,亦關注特定主題系列脈絡下的互動討論效果。據此,除實際檢 證不同審議程度言論與理論說法,亦從中重新發現言論審議程度以及言 論頻率、參與程度、言論的持續性存在著理論性關聯。整體結果顯示審 議民主理論的不同規範性要件確在民主實務有其正向的效果。

二、研究建議

不同於既有文獻,本文定位在質性研究基礎上,更進一步實際的歸 納與運用審議民主理論的評估要件,並藉由電腦分析工具的運用,得以 較為全面且完整的分析複雜的線上言論形式與文本。而在公共審議理論 與實務持續發展的過程,本研究提出幾項建議提供未來相關研究參考。

首先,研究策略與指標的再發展,質性研究的主要問題在於充斥太 多描述性語言,而鮮少有效的評估(Janssen & Kies, 2004)。此類研究 往往無法解釋其如何去確認「理性-批評性」議論的發生,而常淪為一 種個案式的描繪觀察(Graham, 2002)。對此,建議後續研究,仍須以 質性研究為主,並在實際進行調查評估之際,藉由連結理論與個案特質

來修正並發展評估要件與指標。例如可依據個案特質將本研究的四種審 議程度的組合予以修正、擴充並賦予新意,從而建立更為細緻的評估指 標與準則。

其次,研究成果的再檢證,本研究成果顯示在線上審議過程中,系 列中的言論數量、發言者數、發言者及議題發起者重複參與程度、以及 議論的持續性,皆與線上言論的審議品質有正向關聯性,此即可作為未 來實證研究,更進一步檢證線上或傳統公共審議過程的假說與前提,透 過不斷的驗證與累積,以更加豐富理論與實務的內涵。

再次,多重研究方法的交叉檢證,本研究囿於個案固有限制,實無 法比對參與者基本屬性、需求與意見。建議後續研究若欲更進一步的評 估線上論壇、甚至傳統公共審議的潛能,除了採用本研究的言論結構與 內容分析之外,亦可應用多元、混合的研究途徑,諸如,反身性(問卷 調查、參與觀察)、理想角色扮演的尊敬傾聽與言論持續性(問卷調查、

深度訪談)、誠摯感知(深度訪談、參與觀察)、包含性與論述平等性

(個人基本資料、或次級資料取得)、免於官方與社經權力干擾的自主性

(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等,藉此以提升評估的效度並強化理論建構的 品質。

最後,研究可信度與限制的突破與再提升。隨著網路科技的發展與 普及,以網路使用者之行為、符號、虛擬情境為主題的研究在社會學、

資訊社會學、行銷研究等領域備受關注,此類以質性取向為主的研究,

兼採各種研究形式與資料蒐集與分析,不但在方法上更為彈性與多元,

更特別仰賴個人的主觀詮釋與融入28,相關研究更已受矚目於當前各國 際重要學術期刊29。申言之,此類由日新月異科技面所引導的研究,多 半企圖在研究者個人觀察的可行性與實務創新的價值上獲得突破。惟與

28 資訊社會學與行銷學者 Kozinets 即提出了網路人種誌(Netnography)的概念,認為其 可作為一種以網路為基礎的質性研究途徑(Kozinets, 2002),並主張網路本身就是一種 質性方法與研究場域,適合用人種誌的邏輯與技術去探究基於網路媒介式溝通所浮現的 文化與社群現象,包括:線上論壇、部落格、視訊論壇、行動上網、虛擬情境遊戲(如 知名的第二人生)等網路社群與現象的研究分析。

29 本文以 Proquest、EBSCOhost、SSCI 等主要資料庫進行搜尋,並以 web / internet、

qualitative research / method,並搭配 Nethnography 為關鍵字進行檢索,可發現在許多學 門已有相當多質性研究獲刊於國際學術期刊。

本研究之侷限相仿的是,此類研究途徑是否能在長期變遷、且複雜的網 路文本觀察中兼顧傳統學術研究規範所要求之更高規格的可信度與可接 受性仍存在著不少挑戰。伴隨著研究思維的轉變以及可用分析工具的進 步,此一實務與研究落差的問題仍待未來研究者更深入的思索、研議與 突破。

本研究之侷限相仿的是,此類研究途徑是否能在長期變遷、且複雜的網 路文本觀察中兼顧傳統學術研究規範所要求之更高規格的可信度與可接 受性仍存在著不少挑戰。伴隨著研究思維的轉變以及可用分析工具的進 步,此一實務與研究落差的問題仍待未來研究者更深入的思索、研議與 突破。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