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伍、結論與建議

木麻黃雖為台灣海岸林不可獲缺的重要栽植先驅樹種,惟因純林造成 的不良結構易遭病、蟲危害,甚更因衰老、更新困難等問題,且台灣海岸 林環境惡劣,建造成林頗具難度,故如何成功營造混合複層林技術,及挑 選原生樹種栽植,的確值得探究。由於台灣海岸林營造的歷史悠久,台灣 各地方皆有一套適合當地環境之造林技術,且木麻黃防風林的位置均處於 離海較近之海岸地區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有必要對木麻黃林分做一 健康偵測。

整體而言,海岸林木麻黃因天然更新困難,宏觀而論,屬於相對不健 康。海岸防風人工林之經營,似可重新檢討人工栽植之政策,從天然更新 演替之角度切入,以生態系經營之,順應自然力量之規範,以期獲得最健 康穩定之林相。而本研究係探討台灣東北部(福隆、宜蘭及花蓮)地區海岸保 安林木麻黃林分之特性基本資料,希望憑藉此研究進行未來木麻黃林分趨 勢的推估,並提供有效的林木健康監測系統,達到保安國土的最大效益。

茲將本研究分析結果討論與建議分述如后:

一、樣區的平均樹高以內層樣區居冠,應為離海較遠沒有直接受風及鹽害 所致。而在樹冠透視度及樹冠梢枯方面則以外層樣區偏高,樹冠比亦 為三層之首,其它變數之平均值,外層樣區皆較中、內層為低。

二、資料分析發現,外層樣區的生長健康狀況較中層與內層樣區樣木不理 想,且其胸徑、枝下高及樹冠密度的平均值,皆低於中及內層樣區,

而此兩層(中、內)樣區之樣木生長健康狀態在數值上並無明顯不同。

三、由於木麻黃在幼齡林時林分結構較為鬱閉,因此可以發現地被植物極 少,但隨著時間拉長及林齡增長,林分結構有因人為破壞或病蟲危害 等自動調整而產生許多空隙(gap),遂使草本或矮灌木侵擾入內。而樣

區內木麻黃樣木的樹高、樹冠比、樹冠透視度及樹冠梢枯的平均值,

皆大於其他樹種,僅平均胸徑略小其餘樹種。

四、本研究樣區選取樹冠梢枯、枝梢枯萎、枝條掉落、樹冠密度、樹冠透 視度、萌發新葉及葉片褪色等 7 個變數進行因素分析,分析結果共萃 取出「樹冠損傷指標」及「葉片活力衰退指標」兩個因素。

五、樣區資料以原始資料的 7 個測計變數作為解釋變數而進行鑑別分析,

透過正典鑑別函數的檢定,發現前述解釋變數皆極為顯著(p<0.0001)。

此外,利用默氏法進行預測歸類,發現以原始資料為解釋變數所得到 鑑別函數的擊中率為 95%。此外,本研究亦採用逐步鑑別分析進行確 認,發現至少要採用3 個變數時鑑別函數的擊中率最高,才能達到近 9 成的擊中率。

六、表 28 的前四項變數(樹冠透視度、萌發新枝、枝梢枯萎、樹冠梢枯)在 調查變數的選擇方面建議採用;另因樹冠透視度的判識一般調查人員 較為困難,故初期於調查時需特別注意或請專業人士加以協助指導以 降低誤差。

七、天然林衣在海岸保安林之營造非常重要,本研究發現宜蘭地區從地被 植物(馬鞍藤佔優勢)自然定砂、第一線(林投、木麻黃居多)、第二線(黃 槿、海檬果等)至第三線(小葉桑、血桐、銀合歡、苦楝),由外而內較 成一天然林衣;而花蓮地區第一線即由較高的木麻黃林組成,看似能 抵強風,經本研究調查結果仍較不敵強風肆虐。

八、宜蘭地區最外緣之海岸林帶,仍以林投最為優勢,許多樣區內有林投 出現且生長情形尚佳,在育林或造林施業建議以林投作為第一線營林 植物,不僅成本低達經濟效益,又符自然生態法則。

九、花蓮地區第一線造林樹種仍以木麻黃為主,本研究調查期間歷經三個 颱風,發現其基部土砂有嚴重流失情形;且因強風造成林木向風處樹

皮亦有嚴重剝落乾枯情形產生。因此,『定砂』將是未來施作重點。

十、在林業經營轉型,加強海岸造林經營之際,切勿躁進,宜慎選造林地 位置,不致事倍功半,徒勞無功,猶如調查中之第 E53 及第 E48 等樣 區分屬第三、第四級中度不健康與嚴重不健康,便是過於近臨海岸所 致,故未來海岸林在營造時應與海岸高潮線保持在 100m 以上的距離為 佳,而在所費不貲情形下不致效益無法彰顯。

十一、海岸保安林演替快速,可試圖找出演替週期以利經營,未來應可考 慮利用航空照片判釋,不僅快速又有效率,再以地面實測樣區做為輔 助搭配,相輔相成便能相得益彰。

十二、可針對海岸寬幅較大且為內層之林分做現有林下撫育,尤使無空間 生長之幼林分具生長空間快速達成熟林,亦可適度做林內更新育成複 層林。

十三、東部地區海岸林地大量被海浪侵蝕而消失,雖於岸邊有發現許多消 波塊(宜蘭、花蓮均有堆置),雖短時間可減輕大浪危害,但長期應仍無 法避免持續淘刷衝擊。應運用生態造林方式找出原生地被植群,穩定 沙丘,才能達到長期穩定效果。

十四、調查中有部分樣區內有發現大量垃圾,是否因環境開發或因生活經 濟所需壓力而帶來各項污染與造成海岸環境的破壞,如何加強取締或 防範於未來將是當務之急。

十五、於東部花蓮地區調查時,在近海山麓有發現本土樹種台灣海棗的芳 蹤,雖非位於調查樣區內,是否也顯示可適應海岸環境,雖不能充當 海岸第一線防風樹種,但於二、三線後混生樹種的選定是否得予考量 值得深究。

十六、另建議相關單位應及早建立完整海岸造林台帳資料,可為經營海岸 林提供良策因應之基礎資料。

十七、海岸保安林木麻黃健康之監測全省已做完評估,尤以台灣受大陸沙 塵暴影響日益嚴重,政府如能持續擴大或針對敏感地區再做縝密監測 (控)實為百姓之福。

十八、海岸林之營造時,宜重質而非重量,必要時建議採精緻化造林,如 播種肥料植物以增加林地養分或施設多層圍籬保護造林木(幼苗)等方 式為之。

海岸林係由高大林木、地被草本及沙灘等因植生演替機制所形成。雖 然台灣東海岸及西海岸環境有些差異,但海岸沙灘與海岸林木係為一體,

兩者休戚相共,難以明確分離。同時因東海岸洋流力道強勁,過度在海岸 沙灘栽植林木可能會被狂風暴浪沖失,宜配合於暴雨、大浪時多加調查其 林木栽植邊界,在海岸高潮線以上之沙灘地栽植定砂植物,在海岸林帶邊 緣則需加強林投等低矮灌木植栽,以消減暴潮對內緣海岸林分之沖襲危害 (陳財輝、黃隆明,2006)。

過去森林經營的觀點是以林木資源的高生產、高收獲為取向,因此在 對於森林資源進行調查時,都以林木資源的相關項目為主。如今在經營理 念方面,強調以生態系為考量的觀點已超越以往林木生產為主的觀念,故 應更為重視經營試驗之施行及監測體系之建立。

如何建立長期性、連續性的健康監測系逐漸取代傳統的森林保護,並 將野外調查人力與資源運用於真正需要的重大損傷與瀕臨死亡等林木身 上,在第一時間發出生命救援的緊急通報,更積極地藉由生理狀態的長時 間、持續性的觀察及早發現可能的疾病與退化情形,使森林生態系能獲得 持續性與完整性的健康保護,藉由早期健康監測能減少健康損害產生後所 付出的高額成本,即『早發現,早治療』的健康觀念,以建立森林健康永 續經營的長遠目標。森林健康經營是森林可持續經營的長期目標,亦為林 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容之一,業已成為一項超越國界的林業發展課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