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伍、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在預測網路的採用與使用行為。研究結果 顯示,在網路採用方面,人口變項是預測網路採用的顯著變項,男性、

年齡較輕、教育程度較高者,比較可能採用網路。期望價值與新科技擁 有數也是預測網路採用的顯著變項,對網路的期望愈高,所擁有的新科 技數目愈多,愈可能採用網路。主管與同事的壓力也可以顯著預測網路 採用,但親友及師長壓力,則無顯著的預測力。

在網路使用方面,年齡和教育程度對網路使用具有顯著的預測力,

但性別則無法預測網路使用。其中,年齡是預測網路使用時間及使用網

路從事休閒娛樂活動的最有力變項;此外,年齡也可預測使用網路從事 聯絡互動與購物金融活動。教育程度則可顯著預測使用網路從事聯絡互 動、休閒娛樂、蒐集資訊與購物金融等活動。期望價值對本研究列出的 五種網路使用行為均有顯著的預測力,尤其在預測使用網路從事聯絡互 動、蒐集資訊與購物金融活動方面,期望價值是最有力的預測變項。主 管與同事壓力可以顯著預測使用網路從事聯絡互動、蒐集資訊與購物金 融活動;親友與師長壓力則可顯著預測網路使用時間及使用網路從事休 閒娛樂活動。新科技擁有數則可預測使用網路從事聯絡互動與購物金融 活動。

這樣的發現顯示,本研究提出的理論架構可以幫助了解網路採用與 使用的原因。人口變項中的教育程度與年齡對網路的採用與使用具有較 強的預測力;性別對網路採用具有預測力,但對網路使用沒有預測力。

這樣的發現顯示,就網路使用者而言,性別差異可能已經消失。

本研究最重要的發現,可能是期望價值對網路採用與使用均具有顯 著的預測力,由於網路採用與使用需要投入相當的時間與心力,當人們 認為網路具有吸引力,對生活或工作有幫助,而且容易使用,才可能花 費時間與心力採用與使用網路。如果人們認為使用網路無法產生預期的 功效,即使在採用網路後,也可能很少使用或停止使用。過去的研究認 為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及收入等人口變項是造成「數位落差」的主要 因素,本研究的發現顯示,期望價值不僅是預測網路採用的顯著變項,

也是預測網路使用的重要變項。換言之,「期望落差」(expectancy divide)可能是探討「數位落差」的學者不容忽視的課題。從本研究的 發現來看,要有效提高網路的採用與使用率,政府及有關單位可能應設 法提高網路對社會大眾的「向度」(valence),並讓社會大眾了解網路 對他(她)們的「工具」價值,以及學會使用網路並非困難之事(「期

望」,expectancy)。減少「期望落差」,應能有效的降低網路採用與 使用的「數位落差」。

在社會壓力方面,本研究證實主管/同事壓力是預測網路採用與使 用的重要變項,這樣的研究結果和過去國外的研究發現一致(Rice &

Webster, 2002)。親友/師長壓力無法顯著預測網路採用,可能因為大 部份可能感受親友/師長壓力的人,都是在學的學生,而幾乎台灣地區 所有的中學或大學生都已經採用網路。值得注意的是,親友/師長的壓 力,可以預測網路使用時間與使用網路從事休閒娛樂活動。在親友/師 長壓力下上網的人,很可能上網從事的不是和學習相關的資訊蒐集活 動,而是大部份親友/師長所不樂見的休閒娛樂活動。

在使用與滿足方面,人口變項的預測力相對較弱,期望價值則是預 測使用網路所獲得之滿足的最有力變項;網路使用行為對使用網路所獲 得之滿足,也具有顯著的預測力,只有人際聯絡無法顯著預測在社會互 動方面之滿足。在社會壓力方面,主管與同事壓力對使用網路可獲得之 滿足沒有顯著的預測力,親友與師長壓力則和使用網路從事尋求資訊與 社會互動等活動所獲得之滿足呈顯著負相關。然而,新科技擁有數無法 預測使用網路所獲得之滿足。

上述研究發現顯示,對網路的期望價值愈高,愈常使用網路從事各 項活動的人,使用網路獲得之滿足愈高。而另一方面,期望價值又是預 測網路採用與使用行為的顯著變項。這些發現合起來可能顯示,期望價 值不僅促使人們採用與使用網路,更影響人們在使用網路後所獲得之滿 足感。而愈常使用網路從事資訊蒐集與休閒娛樂活動的人,從事網路在 尋求資訊與休閒娛樂方面所獲得的滿足愈高,顯示網路可能可以在資訊 蒐集與休閒娛樂方面成為傳統媒介的競爭對手。本來的研究值得從使用 與滿足和功能取代兩個角度,探討網路對傳統媒介的影響。

過去的研究經驗顯示,預測新媒介的採用與使用一直是困難的課 題,影響新媒介採用與使用的因素,至少包含個人、任務、脈絡、媒 體、社會、組織及外在等層面(Rice & Webster, 2002),每一個層面的 研究所採用的預測變項也不盡相同。本研究嘗試建構的理論架構,從個 人與社會兩個層面探討影響網路採用與使用因素,並把期望理論與使用 與滿足結合,有助於同時了解網路採用與使用的原因與使用網路所獲得 之滿足,對「創新傳播」與「使用與滿足」兩種研究取向均有理論性的 貢獻。未來研究可以考慮繼續從個人與社會這兩個層面,或從其他層面 更進一步探討影響網路採用與使用的因素。

最後,作者必須指出,由於本研究採用較嚴謹的抽樣方法,因此訪 問完成率偏低,抽出的樣本在性別、教育程度上均無法反映母體。未來 研究應採用更適當的抽樣方法,以提高訪問完成率,讓研究樣本能反映 母體結構,研究結果也才會更具代表性。

註釋

1 本研究為第一作者之國科會研究計劃《台北、香港、北京、上海民 眾網路及大眾媒介使用行為之比較研究》(NSC 91-2412-H004-020-SSS)台北部份的調查結果。作者在此感謝國科會的經費補助 以及新聞學研究匿名評審對本文提出的寶貴修改意見。

2 期望理論和 Palmgreen 與 Rayburn(1984)提出的「期望-價值理 論」(expectancy-value theory)不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