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Perry 與 Kraemer(1986: 221-224)在其研究中愷切地指出,為了提升公共行政 研究方法論的地位,此一學科必須進行一些必要的變革,其中除了更聚焦在公共行 政的核心議題,提供更多制度性的規範和誘因,讓更多人願意投入公共行政的研究 外,在方法論上也的確仍有改善的空間,包括:一是後設分析(meta-analysis)的 擴大運用,此可以促進不同研究成果的累積;二是改善個案研究的方法論,以提高 研究結果的推論效度;三是改進質化研究方法論,以掌握詮釋與修辭的精髓;四是 提升量化研究方法論,避免侷限於描述性分析、相關分析和線性迴歸分析的層次,

應採用更為高階的統計分析技術。時至今日,這些建議依然是公共行政社群所追求 之目標,尤其是面對公共議題的複雜化、系絡因素對特定事件的影響、變數之間關 係的非線性等,傳統的分析架構與分析方法,恐怕難以綜合解釋各種變數的效應,

必須結合新興的分析技術,才能拓展研究視野與透析研究成果。

本研究之目的除了透過瞭解碩士論文的研究主題與方法來瞭解公共行政領域在 近十餘年來的研究趨勢外,更冀望結合高階的統計分析技術,應用縱橫資料此種研 究設計來進行多層次分析,同時比較時間變動、個體差異及脈絡因素對論文產量的 影響程度作出更精緻的評述,避免選取不當的迴歸分析模型而發生對於變數間解釋 力的錯誤詮釋,雖然,在資料內容相同的情形下,使用一般的敘述性統計或者卡方 檢定似乎也可以獲致與本研究相近的結論,但事實上卻永遠無法看到多元變數同時 考慮時,變數間解釋能力的消長態勢。誠如Raadschelders 與 Lee(2011: 26)在檢 視PAR 自 2000 至 2009 年之間所發表的文章後所提出之建言:過去許多實證研究 運用量化統計的方法,對循證基礎研究的強烈偏好招致將焦點放在方法上,但僅囿 於工具與技術的層面,甚少陳述方法選擇背後所強調的本體論和認識論的基本假 定,其困境在於若是只重視方法論而忽略其背後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就像是將馬車 放在馬匹的前面一樣,難以有所進展。同樣地,研究者如能瞭解各種資料分析方法 背後的統計原理與基本假定,更能正確且適當地運用統計方法,對變數之間的關係 作出合理的解釋。

Luke ( 2004 ) 認 為 多 層 次 分 析 方 法 的 應 用 是 否 得 當 , 可 以 從 理 論 觀 點

(theoretic view)、統計觀點(statistical view)、實證觀點(empirical view)等三 個角度來檢視,本研究也嘗試以 Luke(2004)所提出的三大視角,說明本研究引

介多層次分析方法應用在檢視公共行政學域研究趨勢上的具體考量與其在理論、統 計、實證上的可能貢獻。

首先,在理論層次,本研究所探究的標的乃屬於多層次的議題,即變數間的關 係可能混雜總體與個體層次的交互作用,例如本研究陳述的方法非常重視研究背後 所隱含的本體論和認識論的基本假定,所以可以比較出個體變數和總體變數的影 響,最重要的還有檢證兩者間交互作用究竟存不存在,以及何時、何處存在。再 者,究竟隨機效果是否比固定效果好呢?隨機是將每個學校系所樣本視為抽樣資 料,也就是說,利用此一分析方法對推論台灣公共行政領域碩士論文整體研究趨勢 更具有方法論上的外部效度。

其次,在統計層次上必須考慮資料結構在分析時是否違反了迴歸分析對誤差項 的獨立性與變異同質性的假設,如果是,便可能必須應用多層次分析。申言之,過 去常見在公共行政學門中,對於依變數與自變數間互動關係的計量統計分析,不論 是迴歸分析或是變異數分析,皆應用於處理單一層次的變數關係,亦即較合適於處 理單一層次的分析單位,有其侷限性存在。以此觀之,本研究如果考慮採取傳統的 多元迴歸分析模型,若要同時研究個體與總體等不同層次的縱橫資料,必須將總體 層次的背景資料解構(disaggregated)或據以進行虛擬變數(dummy variable)的處 理,使其成為單一層次的資料,方可進行單一層次的多元迴歸分析。然而,如果我 們想研究的是個體與總體等不同層次的跨層級資料對個體層次依變數的影響時,單 一個體層次的多元迴歸分析就會遭遇到資料獨立性與變異同質性的假設被違反的可 能,這是因為忽略了相同總體背景層次下的個體間存在高度的相似性,例如同一學 校或同一指導教授的碩士論文,其議題或方法的選擇存在高度相關,亦即個體與總 體層次的資料彼此間具有「內屬、叢集、鑲嵌」(nested, clustered, embedded)的 結構特性,會使得所估計的迴歸係數標準誤有被低估的情形發生,導致非常容易拒 絕虛無假說的檢定結果,得到有偏差的分析推論(Raudenbush & Bryk, 2002;謝雨 生,2012a)。

第三,在實證層次上,也就是必須瞭解各總體解釋變數之間的差異是否夠大到 不能忽略其對迴歸分析可能造成的影響,如果是,在解釋個體層次的自變數對依變 數的影響時,便不能忽略總體脈絡變數的存在。例如本研究表四中 Model 5a 存在 年份與北部和南部兩者的交互作用,顯示除資料研究方法外,時空的調節確實影響 不同的論文產量。本研究的實證分析當中也刻劃了「時空因素」對於迴歸參數估計 所造成的影響,以補充資料研究方法的詮釋,並進一步控制此影響,如此將可以使

我們的模型估計獲得更準確的結果。

基此,本研究利用多層次分析模型檢證台灣公共行政碩士論文選擇研究議題與 方法的研究趨勢,獲得幾個重要的研究發現:(1)就個體層次而言,公共行政學門 論文產量均受到不同研究議題、研究對象及資料分析方法的影響,且這些變數的影 響力均大於時間因素的影響,換言之,個體層次變數(如研究議題)的解釋力取代 年份的時間遞延效果,論文產量的增加並不是都隨著時間而等比例增加,而是依個 體層次變數分類而有不同比例的增加,其中又以研究議題此變數具有最好的區辨論 文產量的能力。(2)在個體變數為不同研究議題時,加入脈絡變數後,它能有效解 釋公共行政學門系所強者恆強,1996 年之前成立的傳統系所在各年各研究議題的 論文產量表現上確實均高於新興系所;此外,本研究也檢驗出指導教授是國內或國 外的博士學位,對於論文產出無論在硏究主題、硏究資料分析方法、硏究對象上毫 無影響。(3)在個體變數為不同資料分析方法時,時空的交互作用始出現效果,顯 示除資料研究方法外,時空的調節確實影響不同的論文產量。申言之,1997 年後 隨著時間的推進,近年來公共行政研究生的量化分析能力提升後,公行碩士論文產 量在質性研究上有漸緩的趨勢,朝向可能是混合型和量化型研究,已導致各種論文 資料分析法差異漸縮,且論文產量成長近年來又以南北趨緩的情形最為明顯。

綜合本文的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各校公共行政碩士論文的數量不僅是受到系所 招生人數與時空環境系絡等影響,更重要的是研究主題與研究方法等個體層次因素 的影響。這意謂若吾人欲從研究的觀點來瞭解公共行政學門的現況與發展,需要關 注到更多可能的脈絡變數,另也必須注意到公共行政的研究不僅在主題上有其多元 差異,在方法使用上亦非定於一,這或許是因為公共行政學科為了迎合解決社會問 題的需求,必須運用不同學科的專業知識與分析技術,自然在研究主題與方法上會 比其他學科更為多樣化,此一結果似乎也與 Denhardt(2001)、Raadschelders

(2011)與 Perry(2012)等人的觀察相互呼應,即公共行政學科兼理論與應用、

科學(science)與技藝(craft)、學術與實務、跨學科性等特性,研究的議題與方 法相當豐富。不過,他們也指出,公共行政研究當前較缺乏的是建構具有高度通則 化的理論,是以,本文使用隨機效果模型研究結果更具推論上的通則化。

此外,本研究對於當前公共行政領域之研究趨勢進行回顧性分析,並以有別於 傳統的資料分析方法來處理此一議題,雖有益於指出該領域之學術發展方向及其影 響因素,但實屬於探索性質,嘗試將此一多層次分析方法應用在公共行政領域研 究,盼能藉此拋磚之舉吸引更多人投入與方法論相關的研究,將不同層次的變數納

入分析,此不僅有助於研究者拓展思考問題的脈絡,也能更完整地解釋特定的現象 或議題,以豐富化公共行政的研究類型,這是筆者最大的期許。

當然,本研究在方法的應用上仍有不少值得深入討論的空間與限制。6 舉例言 之,囿於資料蒐集的困難與限制,本研究在總體層次的解釋變數僅有學校所在區 域、系所成立時間、指導教授背景等,事實上,影響碩士論文產量的因素應當不止 於此,例如系所定位、課程設計、指導教授學術專長等;又本研究的結構資料僅分 為最簡單的兩個層次,在研究架構和分析技術上也有討論的空間,後續研究應可蒐 集更多階層式的結構資料,例如將研究生的個人背景變數納入分析,或許能夠獲得 更為完整的解釋效果。最後,本研究所使用的統計分析方法隱含變數之間存在因果

當然,本研究在方法的應用上仍有不少值得深入討論的空間與限制。6 舉例言 之,囿於資料蒐集的困難與限制,本研究在總體層次的解釋變數僅有學校所在區 域、系所成立時間、指導教授背景等,事實上,影響碩士論文產量的因素應當不止 於此,例如系所定位、課程設計、指導教授學術專長等;又本研究的結構資料僅分 為最簡單的兩個層次,在研究架構和分析技術上也有討論的空間,後續研究應可蒐 集更多階層式的結構資料,例如將研究生的個人背景變數納入分析,或許能夠獲得 更為完整的解釋效果。最後,本研究所使用的統計分析方法隱含變數之間存在因果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