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預測都有類似的結果。 Zhang and Clovis (2010) 使用工具變數來評估預期通貨膨 脹率,再透過一般動差估計法估計HNKPC。 他們認為HNKPC模型會有序列相關 的問題, 而為了排除問題他們建議加入更多期的通貨膨脹率落後項。 實證結果顯示, 額外加入的通膨落後期估計係數為顯著且產出缺口也會顯著的影響通貨膨脹率。

Bryne, Kontonikas, and Montagnoli (2013) 針對 1971–2006年 14個國家的 年資料做NKPC的實證分析。 這篇文獻是對邊際成本的資料生成過程做假設,並使

and Kersting (2007) 指出最常被用來衡量全球化程度的方法是貿易市場的開放性,

即進口與出口的加總除以國內產出。 在開放經濟體理論模型裡, 貿易開放性會促進

這樣的模型已經無法解釋近年通膨的變動。 達拉斯聯邦準備銀行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Dalls)總裁 Fisher (2006) 指出傳統通貨膨脹率模型已經無法再拿來運用 到全球化的經濟體,美國聯準會在沒有認知到全球化對經濟體的影響力量時,不可任 意制定貨幣政策。 歐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 副總裁Papademos (2006) 指出通貨膨脹率已經不再完全受國內供給與需求影響, 而會較多取決於全球經濟的 狀態。 前美國聯準會副主席Kohn (2006) 及現任美國聯準會主席 Yellen (2006) 提 出全球化力量對通貨膨脹率的影響會越來越重要, 但仍然要考量國內要素。 前美國 聯準會主席 Bernanke (2007) 指出全球化透過對經濟與金融環境強大的效果影響 貨幣政策的表現, 為了制定有效率的政策, 美國聯準會需要盡其所能釐清美國經濟

Ciccarelli and Mojon (2010)針對1960–2008年22個OECD國家季資料做研究, 發現全球共同要素可以解釋約百分之 70的通膨變異,這顯示在工業化國家,通貨膨 脹率是一種全球共同變動的現象。Mumtaz and Surico (2012) 針對 1961–2004 年 13個國家的季資料做研究,結果為使用共同的國際要素對於追蹤國內通貨膨脹率是 有效的, 且全球共同的要素在 1970 年代中期以及 1980 年代後佔國內通貨膨脹率 變異很大的部分。 他們都指出全球共同變數導致了國家通貨膨脹率的下降, 而這個

應加入表示全球經濟狀況的變數。Bianchi and Civelli (2014)指出若根據全球化假 說, 可以預測以下結果: (1) 隨著全球化程度上升, 國內產出缺口對於通貨膨脹率的 程度提升及國內外景氣循環對國內通膨率影響的關係沒有完全的共識。Rogoff (2003) 指出全球化將使得菲利浦曲線變得較為陡峭,也就是給定產出增加時,通貨膨脹率將

分。Gamber and Hung (2001) 針對 1971–1999 年美國的季資料研究傳統的解釋 變數再加上國外產能利用率, 在預測通貨膨脹率時能否有較佳的表現。 國外產能使 用率的係數估計為正且顯著, 此模型較傳統菲利浦曲線模型的解釋能力高, 他們認 為國外超額產能能協助美國達到國內的需求, 而不用用盡國內資源導致通貨膨脹率 上升。 因此較高的國外超額產能及全球化程度的提升, 可以解釋大部分近年來美國 通貨膨脹率降低的現象。 Borio and Filardo (2007) 指出現行的通貨膨脹率模型太 過於以國家為中心, 未能充分使用會影響通貨膨脹率的國際變數。 一個以全球為中

Wynne and Kersting (2007) 回顧了開放程度與通貨膨脹率兩者關係的相關文 獻, 確立開放性與長期通貨膨脹率間有負向的關係。 然而,不僅僅是通貨膨脹率的下

了包含五個變數及兩期落後期的隨時間變動向量自我迴歸 (Time Varying Vector Autoregression; TV-VAR), 五個變數分別為國內通貨膨脹率、 國內與國外產出缺 口, 實質有效匯率指數與短期利率。 他們的實證結果支持全球經濟的波動會影響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1: 1980–2013年各國季通貨膨脹率四分位數

國內通貨膨脹率對國外產出缺口的敏感度提升。 作者透過傳統菲利浦曲線加入國外 產出缺口,以達成欲分析的目標, 但實證結果的係數都是不顯著的。 他認為通貨膨脹 率的結構性改變(如貨幣政策的轉移)可能會破壞向後回顧菲利浦曲線 (Backward-Looking Phillips Curve) 的穩定性, 使係數可靠性下降。 因此他使用 1985 年有結 構性改變的模型, 實證結果為國外產出缺口有顯著正的影響, 但他認為這對全球化 假說只能提供有限的支持。Ihrig et al. (2010) 針對 1977–2005 年11 個工業化國 家的季資料, 將傳統菲利浦曲線模型擴張到開放經濟體系。 他們的實證結果發現國 外產出缺口的係數大多不顯著, 且國內產出缺口對通膨的影響並沒有隨著全球化程 度提升而減少, 因此只能對全球化假說提供很少的支持。 作者提出不支持全球化假 說的兩個原因。 第一, 他們使用的樣本期間為 1977–2005, 在工業化國家通貨膨 脹率較少改變且沒有受到大衝擊, 這可能會使實證分析難以辨別國外經濟狀態對通 貨膨脹率的影響效果。 第二, 使用落後期通貨膨脹率作預期未來通貨膨脹率的代理, 可能會失去新凱因斯模型結構性的解釋,導致不支持全球化假說。

隨著全球經濟體系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國外經濟狀態對國內通貨膨脹率的影響 越來越重要是相當合理的, 但許多實證文獻卻無法觀察到這樣的效果。Bianchi and

Civelli (2014) 指出每個國家通貨膨脹率的時間變異可能受各經濟體的個別特色影

以下。Rogoff (2003)、Galati and Melick (2006)、Wynne and Kersting (2007) 及 Mumtaz and Surico (2012) 皆指出近年通貨膨脹率有穩定下降的現象, 並從不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但在時間序列分析, 使用切割樣本期間的方法, 個別迴歸所能運用的資訊將減少, 造 成估計較不準確的現象,因此本文認為應採取採取分量迴歸分析。

所以在追蹤資料模型包含了不隨著時間變動而改變的個別效果 (individual effect), 即模型中的 ci

計式及Arellano-Bond 估計式。

(1) Anderson and Hsiao 工具變數估計式: 考慮對式 (3) 做一階差分, 我們可得一模型設定如下:

yit− yi,t−1 = α(yi,t−1− yi,t−2) + (xit− xi,t−1)0β + (eit− ei,t−1), t = 3, ..., T. (5) 因為自變數 (yi,t−1− yi,t−2) 與誤差項 (eit− ei,t−1) 之間存在相關。 Anderson and Hsiao (1981) 提出使用正確的工具變數 (instrumental variable) 即可獲得符合一 致性的工具變數估計式。 我們將式 (5) 表示成:

(2) Arellano-Bond 估計式:

與 Anderson and Hsiao 工具變數估計式相同, 使用一階差分後的模型。 Arellano and Bond (1991) 提出我們可以用更多被解釋變數落後項當工具變數, 如以 t = 3 Estimator; DGMM)。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