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六) 學校在研究多元文化課程中的成長

在文檔中 多元文化的生活為本課程 (頁 36-41)

本行動研究採取質性研究。從事質性研究與量性研究不同的地方 在於兩者背後的目的。量性研究根據一個固有的理論架構,把之應用於 研究情境下,然後針對此架構或做法作出測量,去檢討此理論架構或做 法的可行性(王文科,1996)。而質性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透過對情境的 深入分析及探討(其中最重要的是與研究問題有關的情境),去呈現現象 的特別性和複雜性,從而建立對現象的深入了解,改善了我們對問題

“理所當然”的單一看法 (林佩璇,2000)。

在官立嘉道理爵士小學的多元文化課程研究來說,我們從質性研 究所重視的目的中得到明確啟示。

一般人以為此群南亞裔學生在學習上出現問題,是與課程深淺 度、與教學方法有密切的關係。經過我們的多番反思,研習有關多元文 化教育的文獻資料後,發現讓他們的民族文化特色得以肯定及欣賞,才 會有利他們建立開放的文化視野,從而更有效地幫助他們融入香港社 會。這個過程中,質性研究的可貴性真切地發生於這個個案中,此群多 元文化學生在融入香港社會上遇到問題的現象得到更深入、更清晰的解 讀,進一步改善了我們一般以為他們只因語言問題而在融入社會上出現 困阻的看法,顯現了這個融入現象的社會及文化複雜性。我們作為學習

者,不單提升了教學效能,還擴闊了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的視野。

(七) 課程主任的感想:關懷、接納、體諒、共融

關懷

官立嘉道理爵士小學的學童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們來到本港 後,需要重新認識及適應本地的文化。在語言上,他們要學習聽講廣東 話、書寫及閱讀中文繁體字;而在英語上,也要重新學習。至於在社交 禮儀上,他們要學懂如何與本地人相處,否則便會與周圍的人士出現溝 通問題,影響了他們的日常社交生活,容易造成疏離群眾的現象。

針對同學面對上述的困難,學校在二零零零年進行改革發展出校 本課程,本着“謀革新、顯優質”的宗旨,發動了不同範疇上的改變去 支援這個課程。在官立嘉道理爵士小學的多元文化課程研究來說,由於 教師認識到不同文化背景成長的兒童,彼此會因著「文化差異」而影響 了課堂上的學習,因此同工們體會到同學需要老師及同儕認同他們各自 的文化,同時透過互相關懷及接納他們不同的文化背景,才能提升同學 的學習效果。

接納

要照顧這批非華裔學童,學校集中幫補他們彌補與本土文化上的 缺欠(如語言及生活技巧上),當中已有一定的成果,而官立嘉道理爵小 學更配合 Nieto(1992)、Wieviroka(1998)及黃政傑(1995)等說法,視多元

文化學生的文化特色為學校的資產,去安排不同的文化交流的機會。學 校從課堂教學以至大型活動中,都公開認同和接納學生的文化特色,讓 學生因而感到被認同和被接納,為自己的文化背景而自豪。而其他主流 學生亦可藉此接納與自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體諒

在設計及發展多元文化課程的過程中,課程主任須與老師共同協 作、不斷反思及檢討教學,甚至一同進入課室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當 看到同學因著課程的改善而學得更好時,實在感到莫名的興奮,深感到 大家所付出的時間、精神、和努力是值得的。

現在回想起整個協作過程時,其實大家也遭遇到不少的難處,但 透過認真的討論及落實所提出的建議,都能一一克服。在過去三年中,

負責帶動整體校本課程的領導同工如校長和科務主任雖然有所變動,但 校方積極辦好銜接功夫,減少因行政上的交替而帶來課程規劃及領導上 的真空。綜觀幾年的課程發展,無論在策動及推行的方向上,仍保持高 度的連貫及一致性。在行政上,例如上課時間表的編排、備課節的安排 等,幫助同工騰出空間發展校本課程,這些校方積極的支援,實在是體 諒到同工工作的辛勞,亦是直接推動課程發展的主要成功因素。

共融

這幾年來,校方積極營造一個具接納、信任與關懷的校園生活,

鼓勵老師與同學主動接觸,互相學習及分享,用正面角度去接納這一班 孩子,給予支持與協助。現在學校推行多元文化課程,我們建議用民族 融和、溝通能力和融入社會態度作為設計課程的核心,希望這班學童能 藉著這個課程,懂得如何在本港與周圍的群眾,彼此和諧及融洽地相 處,並且在學習上更有果效。

其實,在學校中有不少學童是用心學習、做事認真、勤力和品性 純良的,他們都是值得我們的尊重和肯定,就讓我們彼此用包容和接納 的心去對待他們,並且鼓勵我們的孩子主動地與這班非華裔學童做朋 友,透過真誠的接觸與了解,以達至真正的融合。

在文檔中 多元文化的生活為本課程 (頁 36-4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