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化學反應只是原子的重新排列組合,原子從未在化學反應中 被創造或破壞。

範例 3. 4 元素的分類

4. 化學反應只是原子的重新排列組合,原子從未在化學反應中 被創造或破壞。

歐亞書局

圖 3.10

圖 3.10 石墨是碳的一種形式,這是以掃描穿隧式顯微鏡放大 百萬倍的影像。此種儀器可以產生原子結構的影像。圓形的黃 色物體即為原子。

問:要看到這些原子為何需使用放大倍數極高的顯微鏡?

P.87

第 3 章 原子和元素

歐亞書局

原子的電荷(Electrical Charges in an Atom)

第 3 章 原子和元素 P.87

 在 1800 年代末期,越來越多的證據指出,原子並非是堅實球 體,而是由更小的質點稱為次原子粒子(subatomic particles)所 組成。次原子粒子被發現是因為有些物質帶有電荷,有的帶正 電荷,有的帶負電荷。

 當兩個同性電荷互相接近時,它們會產生排斥而互相遠離,

。相反地,當兩個異性電荷靠近時,則會互相吸引,如圖 3.11 所示。

歐亞書局

圖 3.11

圖 3.11 同性電荷相斥且異性電荷相吸。

問:在原子核內的質子為何會吸引電子?

P.87

第 3 章 原子和元素

歐亞書局

原子結構(Structure of the Atom)

第 3 章 原子和元素 P.87

 1897 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森(J. J. Thomson)認為陰極 射線實際上是被正電極所吸引的細小粒子流,利用異性電荷 相吸原理,湯姆森知道這些粒子一定帶負電,在更進一步的 實驗後,這些粒子被稱為電子(electrons),它的尺寸比原 子小,質量也非常的小。因為原子是中性的,科學家不久又 發現原子內含有另一種帶正電的粒子叫做質子(protons),

它的質量比電子還要重。

 1911 年,拉塞福進行金箔實驗,他以帶正電的粒子撞擊一片 很薄的金箔(圖3.12),推論質子位於原子內部帶正電的區 域,此區域為原子的核心稱為原子核(nucleus)。

歐亞書局

原子結構(Structure of the Atom)

第 3 章 原子和元素 P.88

 科學家發現原子核的重量比質子還要重,核內應該還有另一 種次原子粒子,最後他們發現核內的另一種不帶電的中性粒 子叫做中子(neutron),因此原子核的質量取決於其質子和 中子質量的總和(圖3.13)。

歐亞書局

圖 3.12

圖 3.12 (a) 帶正電粒子朝金箔撞擊。(b) 接近原子核而來的粒 子會偏離原來直行的路徑。

問:當大部分的粒子都未偏斜兒穿透金箔時,為何有部分的粒 子卻轉向反彈回來?

P.88

第 3 章 原子和元素

歐亞書局

原子的質量(Mass of the Atom)

第 3 章 原子和元素 P.88

 次原子粒子的質量非常微小,質子和中子質量約略相同,約為 1.7 × 10–24公克,而電子質量則更小。因為次原子粒子的質量極微 小,所以化學家使用微小的質量單位稱為原子質量單位(atomic mass unit;amu)。

 1個 amu 定義為碳原子(包含 6 個質子和 6 個中子)質量的十 二分之一,其他原子的質量則與此一標準比較。在生物學中,原 子質量單位稱為道耳吞(dalton),藉以紀念道耳吞。

 在 amu 的度量等級裡,每個質子或中子的質量約為 1 amu,因 為電子的質量過於微小,所以在原子質量的計算中,通常可以忽 略不計。表 3.8 歸納出原子中次原子粒子的資料。

歐亞書局

圖 3.13

圖 3.13 在原子內,質子和中子位於極小體積的原子核中

,它們相當於核的質量。電子則位於原子核的外圍,並 佔據了原子大部分的體積。

問:為什麼原子所在的空間大部分是空的?

P.89

第 3 章 原子和元素

歐亞書局

表 3.8 原子中的各種粒子

P.89

第 3 章 原子和元素

歐亞書局 P.8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