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表3-1 基本兩連接埠網路之 ABCD 矩陣元素………….……21 表3-2 設計電路模擬總整理比較表………..…………30

第一章 緒論

1-1. 前言

資訊的急速演進帶動了光纖通訊網路的蓬勃發展,對於信號傳輸 速度的要求不斷的在提高。通訊系統對光電元件的要求也愈來愈複 雜、苛刻,而多重量子井的磊晶材料卻往往能夠滿足這些苛求,加上 現今磊晶技術的精進,例如分子束磊晶 (MBE) 、有機金屬化學氣相 沈積 (MOCVD) …等技術皆可以設計磊晶出相當好的材料,所以其應 用日益廣泛與重要。三、五族半導體的產業也因而步矽晶積體電路之 後,逐漸成為高科技產業中重要的一環。這個產業也根據S.E. Miller 在西元1969 年提出的光學積體電路 (Optical Integrated Circuits) 的概 念,開始走向積體量產的方向。

1-2. 元件應用

電制光吸收調變器 (electro-absorption modulator, EAM) 應用廣 泛,可做高速光源 (high-bit-rate optical source) 之積體化[1]、光閘 (optical gates) [2]、及光學的分時解多工器 (optical time division demultiplexer ) [3]。

對於超過一百公里長距離光纖通訊系統而言,純粹單模而且低啾

譜 (chirp) 的光源是必備的條件,EAM 調變器磊晶結構與半導體雷 射磊晶結構相當相像,可製作成積體化雷射調變器元件。如圖 1-1 為 例,將調變器與分佈式迴授雷射 (DFB laser) 製作在一起,既有 DFB 雷射優良的單模特性,又有 EAM 低啾譜的調變功能,是最好的訊號 源。其兩者主動層結構相同,主要差別在於主動層的厚度不同,不同 厚度具有不同的量子侷限效應,EAM 主動層各層厚度小於 DFB 雷射 主動層厚度,即表示 EAM 能隙大於 DFB 雷射,調變器未加偏壓下 其吸收波長小於雷射發光波長,此時調變器便不會吸收雷射輸出光,

但當加一反相偏壓於調變器上後,因在量子侷限史塔克效應影響下,

其吸收峰值波長往長波長方向移動。當吸收波長超過雷射發光波長

1-1 積體化之 DFB 雷射與調變器元件

DFB-LD

EA-Modulator Fe-doped inP

n-InP sub.

HR coating

HR coating

InGaAsP guide laser InGaAs/InGaAsP MQW structure

Grtaing

時,此時便有強的吸收效應產生,此時輸出光呈指數衰減,如式(1-1) 所示[4]:

i

e

x

S x

S

( )=

α

(1-1)

式(1-1)中,

S

(x)為輸出光強度,

S

i為入射光強度,α為吸收係數,

x

為 光行進的距離。

1- 3. 特性優點

電制吸收式調變器的驅動電壓小,具有高調變效率、高速和低啾 譜(chirp)的調變效果。因此,近幾年來,2.5 到 10 Gb/s 的光通訊系 統都普遍採用這種調變器。10 Gb/s 對調變器時間常數的要求是要短 於大約 20 psec,新一代的 40 Gb/s 系統則要求短於大約 5 psec。因 此,如何設計 EAM 以實現極短的總體時間常數是目前一個重要的 課題。

多重量子井電制光吸收調變器最吸引人注意的地方,在於有強的 吸收調變效應。調變器外部加一反向偏壓,會引起量子侷限史塔克效 應(Quantum-confined Stark effect : QCSE),使吸收邊顯著的往長波長 移動。

1-4. 論文架構

本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緒論,第二章闡述調變器使用原理之 理論基礎與調變器元件之運用,第三章闡明調變器元件設計方法,我 們所設計調變器元件之各種特性模擬之模擬結果與光罩之設計,第四 章詳述調變器元件之製程步驟與實驗結果,第五章為元件之量測結 果,最後則為第六章結論。

第二章 原理

在實驗中,「調制」是一個相當普遍的機制,利用光或電來作為 調變的來源,於是有電制吸收式高速光調變器(EAM)與 Mach-Zehnder 光調變器 (Optical Modulators) 兩種調變機制,本實驗主要針對於電 制吸收式調變器作為研究主題。EAM 是一個 p-i-n 二極體的結構,主 要是利用量子侷限史塔克效應(QCSE),當對元件加一反向偏壓能帶 會產生變化,而進行調制。我們利用光電流頻譜圖,來測定元件內部 吸收光譜的變化,並且對其一簡單電路及如何達到高速元件電路之特 性作一系列的模擬與分析,下面幾個章節將詳加說明。

2-1. 載子躍遷

半導體照光後,光子的能量被半導體中的電子所吸收,並使得電 子 由 價 帶 被 激 發 至 導 電 帶 , 電 子 的 躍 遷 必 須 遵 守 能 量 守 恆 (Conservation of energy)定律,除了能量守恆之外亦要遵守動量守恆 (Conservation of momentum)定律,因此只有光子的能量大於能隙的能 量時,才有吸收光子的現象以產生電子電洞對,當光子能量hν等於 能隙能量Eg時,如2-1(a)圖所示。當 hν大於 Eg時,多餘的能量會以 熱的方式由聲子(Phonon)散逸掉,如 2-1(a)圖所示。當 hν小於 Eg時,

只有能隙中間出現物理缺陷或雜質時造成其它能態時,光子才會被吸

2-1 載子躍遷之三種機制 (a) hν > Eg (b) hν = Eg (c) hν < Eg

收,如 2-1(c)圖所示。(a)和(b)兩種轉換過程稱為本質躍遷 (intrinsic transitions) ,(c)轉換稱為外質躍遷 (extrinsic transition) [5]。

2-2. 量子侷限史塔克效應 (QCSE)

電制吸收式調變器 (Electroabsorption Modulators) 主要便是利用 量子侷限史塔克效應的機制,來加以選擇其對應之吸收波長。半導體 量子井的能帶圖形會隨著外加電場的增加而相對的傾斜,就如圖 2-2 所示,當外加電場增大時,其導電帶波函數與價電帶波函數也會相對 外加電場強度而錯開,因而減少電子、電洞對的吸收與再結合之機率,

2-2 (a)未受外加電場的能帶圖形與波函數分 佈(b)未受外加電場的能帶圖形與波函數分佈

能隙Eg亦會隨之變小,而史塔克效應其隨外加偏壓增大而波長往長 波長方向移動,此一般又稱之為『紅移』(red shift)現象,其能量變 化量如式(2-1)[6]所示:

) (

m

*

e

2

F

2

L

4

E

∝ ⋅ ⋅ ⋅

∆ (2-1)

式子(2-1)中,

m

*為有效質量、

e 為電子電量、 F

為外加電場、L 為量子井 寬度。

F=0 F

L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2-1 SQW8oc 磊晶層明細表

No. Composition Doping Thickness(Å) 0 InP substrate S

第三章 元件設計與模擬

3-1. 簡單 RC 電路

光訊號進入調變器被吸收,光電子與光電洞隨即產生,把這些電 子、電洞掃出電制吸收調變器的空乏區所需的時間決定了 EAM 反應速 度的物理上限,載子的平均速度受到空乏區內部構造以及電場強度的 影 響 , 若 以 300nm 厚 的 空 乏 區 為 例 , 如 果 載 子 的 平 均 速 度 是 3x106cm/sec,則掃出的時間常數是 10psec。再依然以 d = 300nm 厚的 空乏區為例,且脊狀波導寬 0.002mm、長 0.4mm、介電常數為 13.3,

則EAM 本身的電容值如(3-1)式子所示,求得電容值為 0.362pF,

d C

m ε

0

εr

A

= (3-1)

在我們的設計中,外加入兩個電容值為 0.1429pF 的微波探針用墊板 (pad),此時總電容值為 Ctotal = 0.6478pF,訊號源有一 R1 = 50Ω之電 阻,負載電阻 R2 = 50Ω 之電阻,一個簡單電路如圖 3-1 所示:

3-1 簡單電路接線圖

調變器的總電容值影響驅動電路的 RC (Resistance-capacitance) 時間 常數

τ = RCtotal (3-2)

以此一簡單電路而言,其式(3-2)中的等效電阻 R 如式(3-3)所示,

1 ) ( 1

1

2

1

R

R R

+

= (3-3)

Ω

Ω

如果終端沒有負載電阻,則時間常數加倍,即

τ = R1.Ctotal (3-4)

若不外加墊板,此時RCm = 9.05 psec。由此得知,即使不加墊板的情 況下時間常數達 9.05psec,所以若要時間常數在 5psec 以下的半導體 光調變器設計,將是一個重大挑戰。此簡單電路頻率響應如式(3-5)

1 10 100

no rm ali ze d V -L integ ral

GHz

3-2. 傳輸線 (Transmission line)

在 1965 年以前,微波設備不外乎是利用同軸、波導或平行板的 方式,近幾年來才有微波積體電路 (MMIC : monolithic microwave integrated circuits) 的探討。傳輸線有相當多種型式,圖 3-3 所示的是

3-3 四種不同傳輸線之剖面圖

3-3 四種不同型態傳輸線之剖面圖

四種不同形態傳輸線的比較[7],我們所設計的是傳輸線就如圖 3-3(d) 所指,圖 3-3(d)傳輸線的型式稱為微帶線(microstrip line),現在將此 種傳輸線個別做詳細說明與分析。

3-2-1. 微帶線 (Microstrip Line)

我們的高頻電路主要便是利用微帶線原理做一系列的設計與模 擬分析,圖3-4[8]為較詳細之微帶線示意圖,微帶線亦稱為開路帶線 (Open-strip line),圖 3-4(a)中基板厚度為 h,基板介電常數為

ε

r,上 端電極厚度為 t、寬度為 w,圖 3-4(b)為微帶線電磁場線分佈圖。

(a) Coaxial line (b) Wire-over-ground

(c) Strip line (d) Microstrip line

3-4 (a)微帶線示意圖 (b)電磁場線分佈圖

微帶線中存在射散損耗的問題,尤其在不連續面或彎角處,然而 若是使用薄且高介電值材料便可以降低射散損耗,微帶線的數值分析 相當複雜,於是可以使用保角轉換 (conformal transformations) 法取 代複雜的數值分析。特性阻抗的計算,在這裡因為EAM 截面積遠小 於 40GHz 波長,所以微帶線中可以採取準橫向電磁波 (quasi-TEM) 模式做計算,由圖3-4(a)中可知,微帶線的特性阻抗和基板厚度為 h、

基板介電常數為

ε

r,上端電極厚度為 t、寬度為 w 有關[9]。在

t h

為 零 的 條 件 下 特 性 阻 抗

Z 0

和 有 效 介 電 常 數

ε

eff 的 近 似 公 式 由 Hammerstad 於 1975 年所提出,之後於 1977 年由 Bahl 和 Garg 提出 在有限的上端電極厚度下的特性阻抗和有效介電常數,其近似運用式 子如下所示[10],

Ground plane

(a) Schematic diagram (b) Field lines

特性阻抗:

其中 耗性傳輸線時衰減常數 (attenuation constant) α 不再為零,衰減常數 與相位常數表示式如下所示,

( ) ε α π

傳輸線之複數傳播常數 (complex propagation constant)

ε β

3-2-2. ABCD 矩陣 (ABCD Matrices)

線性系統中矩陣陣列應用非常廣泛,線性系統源起於對於經濟 學、社會學、生態學、人口統計學、遺傳學、電子工程與物理學等方 面之運用,若有 n 個未知數與 m 個線性系統,如式(3-13)所示,便可 利用矩陣將多個線性系統連結在一起[11],

m 連接埠網路(linear two-port network)為例,輸出入電流與電壓關係式如 (3-14)式與圖 3-5 所示,

ABCD 矩陣可應用在多個串並接的線性網路系統上,多埠網路系統之

3-1 基本兩連接埠網路之 ABCD 矩陣元素

3-7 均勻之傳輸線

其輸入端的電壓反射係數[13]為:

ut in

ut in

Z Z

Z Z

0

+

0

= −

ρ

(3-23)

我們由(3-17)式求得 A、B、C、D 值,將 A、B、C、D 值代入(3-22) 式便能求得輸入阻抗

Z

in值,再將

Z

in代入 3-23 式便能求得

ρ

電壓反 射係數。

3-3. 電路設計與模擬結果

我們的元件設計主要包含接線墊板 (pad)、調變器脊狀波導、接 線墊板與調變器波導之間電信號傳輸線路 (feeder line) 、輸入訊號源 和 50Ω終端電阻,做了三種不同型式接線墊板與調變器波導之間電 信號傳輸線路的比較,模擬乃是使用張道源老師所撰寫的一套完整之 程式,亦可使用數值分析軟體計算。傳輸線的特性阻抗可由3-2-1 節 的公式算出,至於調變器脊狀波導之特性阻抗計算方法特殊,也由張 道源老師一併撰寫入模擬程式中。以下之幾小節中將描述我們所設計 的高頻電路的頻率響應與電壓反射係數之頻譜圖。

我們可將接線墊板 (pad)、調變器脊狀波導、接線墊板與調變器 波導之間電信號傳輸線路 (feeder line) 、輸入訊號源和 50Ω終端電阻 這些單元傳輸線視為一個個兩連接阜網路,皆視為表 3-1 中的 Lossy

Transmission Line 兩連接阜網路,利用多阜網路系統求出其 ABCD 矩 陣,找出我們所設計之三種不同高頻電路三者之個別的A、B、C、D 值,再利用3-22 與 3-23 式便能繪出電壓反射係數與頻率之關係圖。

Transmission Line 兩連接阜網路,利用多阜網路系統求出其 ABCD 矩 陣,找出我們所設計之三種不同高頻電路三者之個別的A、B、C、D 值,再利用3-22 與 3-23 式便能繪出電壓反射係數與頻率之關係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