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陸書店(1997)。大陸簡明英漢辭典(修訂八版)。臺北市:作者。

毛連塭、吳清山、但昭偉、柯平順、陳寶山、萬家春(1993)。國民小學學生管教問題調 查研究。臺北市:教育部。

王紀青(2004,11月2日)。輔導問題學生,三級預防破功。聯合報,C2版。

王鍾和(2004)。國中小教師管教現況、問題與因應。學生輔導,93,47-55。

李介至、林美伶(2000)。國中教師管教現況與問題。中等教育,51(2),67-76。

李宗誼(2003)。國中教師體罰學生成因及處置措施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建良(2002)。遭留校察看的私校學生。載於元照出版公司(主編),月旦法學教室(3)

公法學篇(頁140-143)。臺北市:編者。

李建良、李惠宗、林三欽、林合民、陳春生、陳愛娥、黃啟禎(1998)。行政法入門。臺 北市:月旦。

李惠宗(2004)。教育行政法要義。臺北市:元照。

邢泰釗(2004)。教師法律手冊(二版)。臺北市:教育部。

呂阿福(1999)。從法律觀點看體罰之正當性。國教世紀,185,49-61。

呂來添(2002)。論中小學教師輔導管教之專業自主權─以教師法第16條及第17條為中心。

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 庚(2003)。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八版)。臺北市:作者。

吳清山(1996)。教師管教權責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刊,5,123-136。

林月盛(1999)。從教育法學觀點論教師管教與學生懲戒的有關問題。研習資訊,16(4)。

2005年9月2日,取自http://www.naer.edu.tw/ISSUE/j1/v16n4/47.htm 林孟皇(2004,11月20日)。終結體罰悲劇。中國時報,A15版。

林佳範(2004)。學生權利義務之內涵與校園規範:臺灣與美國的法律案例見解與「校規」

之比較研究。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委託研究。臺北市:教育部。

林靜淑(1998)。臺灣有關體罰教育政令的演變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新竹師院國民教育 研究所論文集,3,61-78。

周志宏(1997)。教育法與教育改革。臺北市:稻香。

姜得勝(2004)。偏差行為學生的辨識與輔導之研究。中學教育學報,11,1-23。

教育部訓委會(1995)。教師管教學生的權限與問題。臺北市:作者。

孫蓉華(2005,12月29日)。零體罰納入教育基本法。聯合報,C7版。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實務部份。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2004)。美國教育法與判例。臺北市:高等教育。

陳幸仁(1996)。體罰問題-從英、美、日三國來談。教育資料文摘,224,47-53。

陳秋雯(2004)。體罰-不當管教或必要之惡。學生輔導,93,103-124。

陳樹村(2002)。利用程序機制解決教師體罰爭議。公教資訊季刊,6(1),2-5。

陳燕模(2005,4月16日)。女學生毆傷女老師 教師會聲援。聯合報,C2版。

許禎元(2005)。中、小學生輔導與管教之探討。2005年6月18日,取自http://tpctc.tpc.edu.tw/

2000/wwwboard/index.asp

許育典(2002)。法治國與教育行政。臺北市:高等教育。

國語日報社(1984)。國語日報辭典。臺北市:作者。

黃東熊(1997)。日本之「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臺北市:國立中興大學文教基金會。

黃姬芬(2001)。國小教師管教信念與管教行為相關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黃馨儀(2001)。論我國中小學教師管教權之內涵。三民主義學報,20,249-274。

張秀敏(2003)。學生行為管教的方法與策略。國教天地,152,8-19。

138 教育研究集刊 第52輯 第4期

張瀛之(2005,1月8日)。管教?體罰?教師:應訂定分級制。中國時報,C1版。

傅木龍(2004)。從輔導與管教談教師作為的迷思與突破。學生輔導,93,9-37。

楊昌裕(2000)。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的基本觀念。學生輔導,66,84-95。

詹鎮榮(1992)。大學生學習自由之研究-中德法制之比較。載於董保城主編,德國學術 自由之研究(頁170-171)。臺北市:教育部。

臺北市教師會(2005)。釐清管教與體罰爭議。新好教師,41,4-9。

蔡森田(2005,4月21日)。夫子難為 督促過嚴竟挨拳。中國時報,C3版。

顏國樑(2001)。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的內容分析、特色與建議。學校行政,13,89- 100。

謝瑞智(1996)。教育法學(增訂版)。臺北市:文笙。

Alexander, K., & Alexander, M. D. (2003). The law of schools,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a nut-shell. St. Paul, MN: West.

Cambron-McCabe, N. H., McCarthy, M. M., & Thomas, S. B. (2004). Public school law:

Teacher’s and student’s rights (5th ed. ). Boston: Allyn and Bacon.

Children Act 1989 (1989).

DfES (2003). Advice on whole school behaviour and attendance policy (DfES 0628-2003 R).

Retrieved June 12, 2005, from http://www.dfes.gov.uk/behaviourandattendance

DfES (2004a).Circular 10/99: The Secretary of State’s guidance on pupil behaviour and atten-dance (DfES/0566/2004, originally issued 1999, revised 2004). Retrieved June 15, 2005, from http://www.dfes.gov.uk/behaviourandattendance

DfES (2004b). Guidance on education-related parenting contracts, parenting orders and pen-alty notices. Retrieved July 16, 2005, from http://www.dfes.gov.uk/behaviourandattendance DfES (2004c). Guidance on exclusion from schools and pupil referral units (DfES/0354/2004 ).

Retrieved June 15, 2005, from http://www.dfes.gov.ukbehaviourandattendance

DfES (2004d). Permanent exclusions from maintained schools in England, 2002-2003. Re-trieved May 21, 2005, from http://www.dfes.gov.uk/rsgateway/DB/SFR/

DfES (2005). Pupil Referral Units. Retrieved July 11, 2005, from http://www.dfes.gov.uk/

exclusions/alternative_provision_policies/pupil_referral_units.cfm Education Act 1996 (1996).

E&S Survey (2004). Glossary of terms and definitions. Retrieved June 18, 2005, from http://205.207.175.84/ocr2000r/wdsdef00.html

Imber, M., & Van Geel, T. (2000). Education Law (2nd ed.).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IPU & UNICEF (2004). Child protection: A handbook for parliamentarians. Geneva, Switzer-land: SRO-Kundig.

NASP (2001). Position statement on corporal punishment in schools. Retrieved July 4, 2005, from http://www.nasponline.org/information/pospaper-Corppunish.html

Simpson, J. A., & Weiner E. S. C. (Eds.) (1989).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青柳武彦(2001)。教育体罰。2005年9月23日,取自http://www.glocom.ac.jp/project/chijo/

2001_08/2001_08_28.html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