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王令宜、吳清山(2010)。我國推動高等教育品質保證系統之探究。教育資料集刊,

48,1-18。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市:幼獅。

王保進(1997)。大學教育評鑑之內涵分析。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 161-217)。臺北市:五南。

王保進(2006)。以品質保證為目標的美國高等教育認可制度。評鑑雙月刊,2,47-50。

王保進(2010)。以「整體學校評鑑」(whole school evaluation)為精神之大學校務評 鑑。評鑑雙月刊,23,21-25。

王保進(2011a)。第一週期系所評鑑結果之後設評鑑:評鑑報告內容分析。評鑑雙 月刊,29,9-14。

王保進(2011b)。100 年校務評鑑認可基準尺規解析。評鑑雙月刊,30,10-14。

王保進(2011c)。引導學生學習成效品質保證機制之推動與落實——論第二週期系 所評鑑之核心內涵。評鑑雙月刊,32,36-40。

王麗雲(2013)。評鑑巫婆。評鑑雙月刊,42,32-33。

池俊吉(2012)。美國高等教育認可組織之認可制度:發展與挑戰。評鑑雙月刊,35,

36-42。

何卓飛(2012)。大學評鑑政策未來發展方向——教育部對各界批評大學評鑑之回 應。評鑑雙月刊,36,26-30。

吳清山、王令宜(2008)。從認可評鑑走向品質保證。評鑑雙月刊,16,9-12。

吳清山、王令宜(2012)。高等教育評鑑沿革。載於吳清山、王令宜、成永裕、池俊 吉、曾淑惠、蔡明月、…姜麗娟(合著),我國高等教育評鑑發展與實務(頁 1-16)。 臺北市: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吳清山、黃旭鈞、高家斌、賴協志、朱家賢、張壹婷(2008)。芬蘭與英國高等教育 品質保證制度發展之研究及其對我國高等教育評鑑發展之啓示。行政院國家科 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NSC96-2413-H-133-002)。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

大學。

李坤崇(2011)。成果導向的大學校務與課程評鑑。教育研究月刊,205,79-91。

李懿芳(2012)。美國高等教育認可標準制訂與大學多元發展之關係。評鑑雙月刊,

40,14-19。

周祝瑛(2012)。在大學法第五條約束下的大學評鑑,誰獲益?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1(8),7-10。

周祝瑛、胡祝惠(2012 年 1 月)。大學評鑑的正用與誤用:以政大教學評鑑與學術評 鑑為例。「高等教育理想與目標反思研討會」發表之論文,世新大學。

林淑娟(2011)。我國大學系所評鑑結果之後設評鑑——評鑑報告可信賴度取向(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適湖(2011)。臺灣高等教育之發展與省思。教育資料集刊,52,1-21。

侯永琪(2012a)。品質保證跨國發展與其對高等教育之影響。載於吳清山、王令宜、

成永裕、池俊吉、曾淑惠、蔡明月、…姜麗娟(合著),我國高等教育評鑑發展 與實務(頁 151-179)。臺北市: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侯永琪(2012b)。國際化與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機構之品質保證機制建立。臺灣教育 評論月刊,1(8),28-29。

徐超聖(2012)。自主選擇與大學校務評鑑。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8),12-15。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2010)。100 年度大學校院校務評鑑實施計畫。臺北市:

作者。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2012a)。100 年度上半年大學校務評鑑結果公布。評鑑 雙月刊,35,5-8。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2012b)。評鑑中心對各界批評大學評鑑之回應。評鑑 雙月刊,39,32-34。

教育部高教司(2005)。大學校務評鑑規劃與實施計畫——計畫執行暨評鑑結果公布 說明。取自 http://www.edu.tw/files/list/B0068/0815.doc

郭昭佑(2012)。大學研究中心現況調查、評鑑可行方案及指標建構之研究。高教評 鑑,63-87。

陳俊明(2012 年 1 月)。行政官僚與大學教師的研究績效評鑑:台灣個案初探。「高 等教育理想與目標反思研討會」發表之論文,世新大學。

陳漢強(1997)。大學評鑑。臺北市:五南。

曾志朗(2012 年 4 月 11 日)。曾志朗重批:大學評鑑走偏路。聯合晚報。取自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83172

曾秀梓(2009)。我國大學評鑑制度設計與實務運作之分析——以 95 年度大學評鑑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玉惠(2003)。大學學門評鑑制度規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 育大學,臺北市。

楊朝祥(2009)。台灣高等教育的挑戰、超越與卓越。教育資料集刊,44,1-28。

楊瑩(2010)。兩岸四地高等教育評鑑制度。臺北市:高等教育。

楊瑩(2012)。100 年度大學校務評鑑之檢視。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8),24-27。

楊瑩(2013)。英國 QAA:從機構審核轉為機構檢視。評鑑雙月刊,42,10-15。

劉維琪(2005)。美國大學評鑑認可制度介紹。高教簡訊,166,15-18。

劉維琪(2010)。如何評鑑生師比?評鑑雙月刊,28,6-7。

蔡小婷(2013)。第二週期系所評鑑報告I系列期刊分析。評鑑雙月刊,42,34-40。

鄭瑞城(2012)。100 年度校務評鑑的特點。評鑑雙月刊,35,1。

戴曉霞(2005)。大學評鑑的興起、模式與問題。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 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 545-558)。臺北市:高等教育。

蘇錦麗(1997)。高等教育評鑑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五南。

Council on Post-Secondary Accreditation (1990). The COPA handbook. Washington, DC:

Author.

Eaton, J. S. (2012). An overview of U.S. accredit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chea.org/pdf/Overview%20of%20US%20Accreditation%202012.pdf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 (2005).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Bristol, UK: Author.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 (2013a). 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 2014. Retrieved from http://www.ref.ac.uk/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 (2013b). UK research partnership investment fund 2012-2015. Retrieved from

http://www.hefce.ac.uk/whatwedo/rsrch/howfundr/ukresearchpartnershipinvestmentf und20122015/

Higher Learning Commission (2012). The new criteria for accredit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ncahlc.org/Information-for-Institutions/new-criteria-for-accreditation.ht ml

Kells, H. R. (1983). Self-study processes: A guide for post-secondary institutions. New York, NY: Macmillan.

Kells, H. R. (1984). Self-study processes. New York, NY: Macmillan.

Mohammadi, R., Eshaghi, F., & Arefi, M. (2012). Internal evaluation: Appropriate strategic for quality evalu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management in departments at universities (the case of Iran).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69, 719-728. doi:10.1016/j.sbspro.2012.11.466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2008). About us. Retrieved from http://www.qaa.ac.uk/aboutus/qaaIntro/intro.asp.

Sizer, J. (1979). Assessing institutional performance: An over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Manag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3(1), 49-7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