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Ataru(1994)〈多媒體在 PC 上的應用〉,《倚天》82: 62-66。

Baudrillard, J. /林志明譯(2001)《物體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

Bauman, Z./邵迎生譯(2003)《現代性與矛盾性》,北京:上海人民 出版社。

Bocock, R./張君玫、黃鵬仁譯(1995)《消費》,台北:遠流。

Chen, D.(1994)〈辦公室自動化之省思〉,《倚天》81: 64-66。

Dedrick, J. & kraemer, K. L./張國鴻、吳明機譯(2000)《亞洲電腦爭 霸戰:創造全球競賽新規則》,台北:時報。

Gottdiener, M./陳維振等譯(2005)〈客體系統與日常生活的商品化:

早期的波德里亞〉,見 D. Kellner(編)《波德里亞:批判性的讀 本》,頁 35-56。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Featherstone, M./劉精明譯(2000)《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南京:

譯林出版社。

Harvey, D./閻嘉譯(2003)《後現代狀況:對文化變遷之緣起的研 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Lukàcs, G./杜章智等譯(1996)《歷史與階級意識》,北京:商務印 書館。

Machrone, B./張延華譯(1995)〈讓電視更有參與感〉,《微電腦傳真》

14(1):93-94。

Mr. U 編輯部(2008)〈Sony DSC-H10〉,《Mr. U》5:11。

Van Dijk, T. V./曾慶香譯(2003)《作為話語的新聞》,北京:華夏出 版社。

White, J. V.著,沈怡譯(1995)《雜誌編輯》,台北:美璟文化。

王正芬(1999)《台灣資訊電子產業版圖》,台北:財訊。

王嘉麟(1996)〈電腦個性新主張〉,《PC home》2:68-70。

李明哲(2007)《消費、媒體與個人電腦──PC 雜誌與電腦話語形構 之發展,台灣 1980-2000》,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明哲(2008a)〈文本形式與權力模式:以台灣個人電腦與 Step-by-step 操作性文本發展例〉,《圖書資訊學研究》2(2):91-122。

李明哲(2008b)〈文本的政治經濟學分析:以個人電腦雜誌早期發展 為考察對象〉,《新聞學研究》97:83-125。

林以德(1995)〈尋找居住和工作的平衡點〉,《資訊與電腦》174:

24-27。

林明政(1993)〈電腦化進度落後是正常現象?〉,《資訊與電腦》156:

83-85。

林綺芬(1995)〈新資訊時代來臨〉,《資訊時代》56:29-32。

周誠寬(1996)〈邁向專用型傻瓜電腦的時代〉,《資訊與電腦》197:

30-31。

姜豐年(1994)〈他們眼中的新一代個人電腦〉,《資訊生活,試刊號:

52-53。

范錚強(1993)〈談資訊系統的「適域性」管理問題〉,《資訊與電腦》

153:58-60。

徐萬千、嚴國瑞(1996)〈13 款最新 PC 測試報告〉,《PC home》11:

203-220。

涂裔輝(1995)〈資訊時代的家庭自動化及迷思〉,《資訊與電腦》183:

90。

陳志浩(1995)〈未來生活的展望與失望〉,《微電腦傳真 》14(10):

54-56。

陳金怡(1995)〈藝術生活化〉,《電腦世界》77:41。

陳麗嬌(1994)〈善用 Internet 把握每一份資源〉,《資訊與電腦》171:

41-42。

郭鴻志(1993)〈具理想的作法 重於適域性的考量〉,《資訊與電腦》

153:61-64。

許明煌(1995)〈3DO on PC〉,《資訊生活》2:20。

許熾榮(1994)〈工研院電通所 1994 年多媒體產業調查〉,《倚天》82:

119-134。

梁淑芸(1996)《展望多媒體電腦產業發展趨勢》,台北:工研院電通 所。

張忠謀(1998)《張忠謀自傳》,台北:天下文化。

張雅惠(1993)〈懂得電腦教學的老師哪裡來?〉,《大家用電腦》4:

86-88。

無忌(1995)〈電腦靈媒〉,《資訊族》68:54-58。

黃河明(1994)〈發展資訊公用事業暨產品家電化〉,《資訊與電腦》

170:65-66。

黃昭謀(2005)《台灣科技精英的資訊化社會建構:從科技政策談起》, 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欽勇(1995)《電腦王國 ROC──Republic of computer 的傳奇》,台 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傅尚裕(1992)〈選購電腦的基本考慮〉(別冊),《第三波》113:

113-1~113-24。

賀鴻翹(1994)〈多媒體的前生今世與未來〉,《資訊生活》試刊號:

87-92。

楊之瑜(1996a)〈佈置電腦家庭〉,《PC home》2:53-65。

楊之瑜(1996b)〈客廳電腦 夢長路更長〉,《PC home》8:69-74。

楊瑞豐(1995)〈多媒體發展與趨勢〉,《資訊族》65:53-59。

詹宏志(1996)〈為家庭而電腦〉,《PC home》7:10。

資訊時代編輯部(1995)〈Bill Gates 親自蒞台促銷 Windows 95〉,《資 訊時代》56:20-21。

資訊與電腦編輯部(1995)。〈康百克將跳進家電領域〉,《資訊與電 腦》,174:147。

資訊與電腦編輯部(1996)。〈網路電腦向你訴未來〉,《資訊與電腦》,

188:24-25。

資策會(1997a)《個人電腦與關鍵零組件發展趨勢分析》,台北:資 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MIC)。

資策會(1997b)《國內資訊產品市場發展現況》,台北:資策會資訊 市場情報中心(MIC)。

資策會(2005)《4C 新經濟──顛覆生活型態的 24 項應用與產品未來 展望》,台北: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MIC)。

電腦世界編輯部(1994)〈尋訪新新人類〉,《電腦世界》73:185-187。

電腦世界編輯部(1996a)〈掌控資訊新主張〉,《電腦世界》88:78-80。

電腦世界編輯部(1996b)〈選購您的家用電腦〉,《電腦世界》88:

99-104。

電腦世界編輯部(1996c)〈顛覆電腦新視覺〉,《電腦世界》88:73-76。

微電腦傳真編輯部(1995)〈Moniputer──整合與擴充兩難〉,《微電腦 傳真》14(10):特 13-特 15。

廖肇弘(1995)〈別讓我們成為資訊暴發戶〉,《資訊生活》2:24-27。

瑪麗.道格拉斯及貝倫.伊舍伍德/蕭莎譯(2003)〈物品的用途〉,

見羅鋼、王中忱(合編)《消費文化讀本》,頁 51-66。北京:中 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大川(1996)〈產品創造需求、需求也創造產品〉,

(http://www.cc.nctu.edu.tw/~ltc/8504302.html),1996/4/30。

潘佩琪整理(1993)〈唐棠:從需求面看 CLIENT-SERVER 之興起〉,

《資訊與電腦》157:6-7。

黎煥章(1994)〈多媒體電腦的故事〉,《倚天》82:67-69。

劉稼禹(1996)〈誰要用就搬到誰的房間裡去〉,《PC home》8:58-59。

鍾瑞芳(1995)〈搶灘 All-in-One 電腦市場〉,《資訊生活》11:108-113。

譚仲民(1995)《大顯神通:台灣電腦業開路先鋒的故事》,台北:商 周文化。

Brighton, P., & Foy, D. (2007). News Values. London: Sage.

Doyle, G. (2002). Understanding media economics. London: Sage.

Flichy, P. (2002). “New media history,” In L. A. Lievrouw & S.

Livingstone (eds.) Handbook of new media. Pp. 136-150. London:

Sage.

Gane, M. (1991). Baudrillard’s bestiary. London: Routledge.

Kelly, J. P. (2009). “Not so revolutionary after all: The role of reinforcing frames in US magazine discourse about microcomputers,” New Media & Society 11(1&2), 31-52.

McLoughlin, L. (2000). The language of magazines. London: Routledge.

Winston, B. (1998). Media technology and society. London: Routledge.

Wise, R. (2000). Multimedia: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