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與風應力的資料比較,五月初時的風應力旋度達到最大負值,表面溫 度受到季節影響在春冬兩季間最低降到約 23℃,表面鹽度在打轉期間比起 未進到暖渦影響時還大,最多可達到 34 以上,由風場的資料來看,冬季 吹東北季風,進入暖渦區大部份為東北風,有時則是東南風,表示風的因 素可能是次要因素,推測地形跟海流型態應該是造成順時針運動的主要成 因。

1.8m/s,深層海流則在蘭嶼附近有部份反流存在,量測到的流速約 4 cm/s

~7 cm/s,當地水深為 1000m,黑潮東邊因為常受到當地流場或渦漩的影響,

深層海流時常出現順時針流場,表層海流受到季節性影響,順時針的結構 反而沒深層區顯著,表層流速測得的最大值 69 cm/s,深層流速最大值可 達 16 cm/s,因此將黑潮主軸區和東邊渦漩區來比較,表層海流流速黑潮 區是比黑潮以東區為大,而深層海流則是黑潮以東區比黑潮區為大,圖 5-20 到 5-21 分別為#2901168 溫度剖面時序、鹽度剖面時序圖,時間 2009.4.29~2009.12.6,軌跡從呂宋海峽東部往東作一順時針運動,可以 看出表面溫度 0-10m 深度範圍最高值發生在 2009 年的 6 月到 10 月間最高 可到達 30℃以上,表層 0-10m 深度範圍最低溫發生在春冬兩季則降到 26

℃左右,表層鹽度 0-100m 深度範圍在夏季在 34.2 左右,在冬春兩季則在 34.6 左右,鹽度最大值整季在 180-350m 深度範圍內達到 34.8,在 400-850m 深度範圍內的鹽度分佈大約 34.4,深層 1000-2000m 深度範圍內的鹽度分 佈再增加到 34.6,相對來說 400-850m 深度的水團特性具有低溫、低鹽且 高密度水體來自北太平洋中層水,1000-2000m 深度的水團特性具有低溫、

高鹽且高密度水體來自南極中層水。

圖 5.22 到圖 5.23 分別是西太平洋由 float 的軌跡(黑色線)與衛星高 度計(2006.1.25~2006.3.1)所對應的渦漩現象和西太平洋由 float 的軌跡 (黑色線)與衛星高度計(2006.3.8~2006.4.12)所對應的渦漩現象(軌跡選

擇高度計日期前後 10 天內的 float 資料),可以看到本研究所觀測到的暖渦 在 2006 年 1 月到 3 月先從東邊往西邊傳遞,符合 Cushman-Roisin et al.(1990)所提渦漩是往西傳播,可以到達台灣東半邊海域,接著 3 月到 4 月間滯留在 124°E 上並偏北移動,衛星高度計來看其直徑最大時應該是在 3 月初時,可以達到 300 多公里,軌跡資料則能與暖渦位置相對應,圖 5.24 到圖 5.25 分別是#2900401 在暖渦中的表層海流和深層海流圖,表層海流 在暖渦期間最大值為 89 cm/s,深層海流介於 4.5 cm/s~12.6 cm/s,皆顯 示順時針環流,不過深層海流的順時針趨勢比表層更加明顯,圖 5.26 到 圖 5.27 分別是#2900401 在暖渦中的溫度剖面變化和鹽度剖面變化圖,溫 度斷面可見該區域受到反氣漩渦漩的影響,表層 100m 以上的海水溫度有 24℃以上,其中等溫線在 2 月 27 日時先上击,在 3 月 9 日時再下凹,上 击是受到當時有個冷渦通過邊緣造成,下凹則是剖面浮標被捲入暖渦事 件,此時也正是衛星高度計 3 月初時,也是暖渦發展最強的時候,冷暖渦 相互作用時最大溫差發生在水深 160m,可以相差到 4.5℃,同時鹽度斷面 在冷渦與暖渦作用的過程中,34.8 的高鹽層被由 150m 深往上抬升至 100m 深度,抬升約有 50m 厚度,可見該區域應該存在一個由冷暖水交匯的鋒面,

圖 5.28 到圖 5.29 分別是#2900401 暖渦中的溫度(2006.3.29)和離開暖渦 時(2006.5.8)和暖渦中的鹽度(2006.3.29)和離開暖渦時(2006.5.8)的垂 直比較,表層因為混合作用,混合層厚度較深,易受季節性變化影響,溫

度在 200m 以下才開始有暖渦的高溫特性,最大溫差在水深 450m,可以相 差到 2.5℃,而兩站的鹽度高鹽區都發生在水深 200m,在 200-600m 深的 暖渦內的鹽度值是大於離開暖渦時,600m 以下則開始減小,而圖 5.30 的 溫鹽圖則全偏向黑潮水屬於高溫高鹽水團。冷渦在接近黑潮後開始減弱,

但此暖渦反而能持續存在,且也較穩定,瞭解台灣東側的環流型態是相當 重要的,早期的水文資料和表層浮標都表明台灣東邊是渦漩十分活躍的地 區,不過對於此區仍缺乏深層觀測資料,而剖面浮標的資料則可以補充深 層資料的不足。

圖 5-1. 台灣西南海域的 3 顆 Argo floats 漂流路徑(a)float#2901169 軌跡 (1 月到 4 月) (b)float#2901169 軌跡(4 月到 5 月) (c)float#2901169 軌跡(5

月到 7 月) (d)float#2900819、#2901135 和#2901169 漂流軌跡(float#2900819 cycle:4 天; float#2901135 cycle:4 天; float#2901169 cycle:3 天,o 是 profile 的位置,箭頭隔三個 profiles 標一次)

2009. 1.25~2009.4.10 2009. 4.13~2009.5.16

2009. 5.19~2009.7.9

圖 5-2. 台 灣 西 南 海 域 的 2 顆 Argo floats 的 連 續 溫 度 剖 面 時 序 圖 (a)float#2901169 溫度剖面(1 月到 4 月) (b)float#2901169 溫度剖面(4 月到 5 月) (c)float#2901169 溫度剖面(5 月到 7 月) (d)float#2901135 溫度剖面(10 月到 11 月)。

圖 5-3. 台 灣 西 南 海 域 的 2 顆 Argo floats 的 連 續 鹽 度 剖 面 時 序 圖 (a)float#2901169 鹽度剖面(1 月到 4 月) (b)float#2901169 鹽度剖面(4 月到 5 月) (c)float#2901169 鹽度剖面(5 月到 7 月) (d)float#2901135 鹽度剖面(10 月到 11 月)。

0 5 10 15 20 25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temperature(℃)

depth(m)

float#2901169

no warm

圖 5-4. 台灣西南海域 float#2901169 暖渦外(2009.1.22)和暖渦內(2009.2.6) 的溫度垂直變化。

34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salinity(PSU)

depth(m)

float#2901169

no warm

圖 5-5. 台灣西南海域 float#2901169 暖渦外(2009.1.22)和暖渦內(2009.2.6) 的鹽度垂直變化。

圖 5-6. 台灣西南海域 Argo float 的春季溫鹽空間分佈圖(藍色線為黑潮水,

綠色線為南海水,而紅色點為 float 溫鹽資料)。

圖 5-7. 台灣西南海域 Argo float 的夏季溫鹽空間分佈圖(藍色線為黑潮水,

綠色線為南海水,而紅色點為 float 溫鹽資料)。

圖 5-8. 台灣西南海域 Argo float 的秋季溫鹽空間分佈圖(藍色線為黑潮水,

綠色線為南海水,而紅色點為 float 溫鹽資料)。

圖 5-9. 台灣西南海域 Argo float 的冬季溫鹽空間分佈圖(藍色線為黑潮水,

綠色線為南海水,而紅色點為 float 溫鹽資料)。

圖 5-10. 台灣西南海域渦漩 float#2901169 的表層海流。

圖 5-11. 台灣西南海域渦漩 float#2901169 的深層海流。

33.5 34 34.5 35 0

5 10 15 20 25 30

salinity

temperature

119 119.2 119.4 119.6 119.8 120 120.2 120.4 120.6 120.8 121

21.5 22 22.5

23 1 m/s

2009/05/11~15, current speed, at 14 m depth

11:36

16:36 21:36 7:36 2:36

12:36

17:3622:363:36 8:36 13:36

18:36 23:36

4:369:36

14:3619:36 0:36

5:36

10:36

5/10 5/10 5/11

5/11 5/13 5/14

17:7 20:43 0:6

4:26 19:322:17

圖 5-12. 1368 航次的 Sb-ADCP 和 CTD 變化(a) Sb-ADCP 流速(b)float#2901169 溫鹽資料和(c)CTD 溫鹽資料。

(a)

(b) (c)

圖 5-13. 2009 年 3 月 30 日到 4 月 6 日的風應力旋度。

圖 5-14. 2009 年 4 月 27 日到 5 月 4 日的風應力旋度。

圖 5-15. 2009 年 5 月 4 日到 5 月 11 日的風應力旋度。

圖 5-16. 台灣西南海域 float#2901169 表層及深層海流和表面溫鹽(a)U 總流速(b)u 向量(c)v 向量(d)表面 5m 深度溫度(e)表面 5m 深度 鹽度(f)QSCAT 風場資料。

圖 5-17. 台灣黑潮以東的 8 顆 Argo floats 漂流路徑,開始位置以+號表示,結

束位置-號表示。(float#2900401 cycle:5 天; float#2900512 cycle:4 天;

float#2900812 cycle:4 天; float#2901153 cycle:10 天; float#2901166 cycle:10 天; float#2901168 cycle:10 天; float#2901171 cycle:10 天;

float#2901177 cycle:10 天,o 是 profile 的位置,箭頭隔三個 profiles 標一次)

圖 5-18. 台灣黑潮以東的 8 顆 Argo floats 的表層海流流矢圖。

圖 5-19. 台灣黑潮以東的 8 顆 Argo floats 的深層海流流矢圖。

圖 5-20. 台灣黑潮以東 float#2901168 的連續溫度剖面時序圖 (2009.4.29~2009.12.6)。

圖 5-21. 台灣黑潮以東 float#2901168 的連續鹽度剖面時序圖 (2009.4.29~2009.12.6)。

圖 5-22. 西太平洋由 float 的軌跡(黑色線)與衛星高度計(2006.1.25~2006.3.1) 所對應的渦漩現象(軌跡選擇高度計日期前後 10 天內的 float 資料)。

圖 5-23. 西太平洋由 float 的軌跡(黑色線)與衛星高度計(2006.3.8~2006.4.12) 所對應的渦漩現象(軌跡選擇高度計日期前後 10 天內的 float 資料)。

圖 5-24. 台灣黑潮以東 float#2900401 暖渦中的表層海流。

圖 5-25. 台灣黑潮以東 float#2900401 暖渦中的深層海流。

圖 5-26. 台灣黑潮以東 float#2900401 在暖渦中的溫度剖面 (2006.1.18~2006.4.28)。

圖 5-27. 台灣黑潮以東 float#2900401 在暖渦中的鹽度剖面 (2006.1.18~2006.4.28)。

0 5 10 15 20 25 3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temperature(℃)

depth(m)

float#2900401

warm no

圖 5-28. 台灣黑潮以東 float#2900401 暖渦內(2006.3.29)和暖渦外(2006.5.8) 的溫度垂直變化。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salinity(PSU)

depth(m)

float#2900401

warm no

圖 5-29. 台灣黑潮以東 float#2900401 暖渦內(2006.3.29)和暖渦外(2006.5.8) 的鹽度垂直變化。

33.50 34 34.5 35 5

10 15 20 25 30

salinity

temperature

圖 5-30. 台灣黑潮以東 float#290040 暖渦內溫鹽(2006.1.18~2006.4.28) (2006.1.18~2006.4.28)。

六、結論

本研究利用 2006-2010 年 Argo 剖面浮標資料,估算表層海流、深層 海流以及溫鹽特性之時空分佈,並結合實測 Sb-ADCP、IFREMER 風應力旋 度、QSCAT 風場和 AVISO 衛星高度計的海面高度異常等資料,分析在台灣 周遭所觀測到的一些海洋現象和水文特性,可以獲得以下結果:

1. 台灣東北海域冬季水文特徵,發現冬天時期隨著黑潮北上的 Argo float 最常進入陸棚區域(25°N-26°N,122°E-123°E),湧升現象在水深 150m 以 上非常明顯,由上下層的溫度垂直結構可以看出冷渦的構造,在 50m 和 100m 深的溫降分別達到 5.1℃和 8℃,發生冷渦時的表層海流介於 51.4

~120.1 cms1之間,深層海流介於 3.6 ~10.8 cms1之間,在台灣東北角 與黑潮之間存在著一股向南的深層反流最多可達到 30 cms1,應該是此 區域地形變淺至水深 200m 並受到當地反時針流場造成的海流值。

2.呂宋海峽的表層海流有季節性變化,夏季為流出南海,秋季主要為流入 南海,深層海流則無論夏季或秋季均為流入南海居多,最大流速約為 6 cms1,在台灣南端有一個黑潮套流存在,海流進入北南海後海流值較紊 亂,可能是受到南海內部海流及黑潮套流等因素影響所致,秋季和冬季 黑潮水入侵南海的現象比夏季更明顯,春夏兩季北南海的混合層深度大 概在 50m 深,冬季呂宋海峽東邊的混合層深達 110m。

3.研究結果指出台灣西南海域 2009 年時存在一個反氣旋暖渦,渦漩在表

層的最大直徑約為 110 km,漂流打轉期間的表層海流的 u 向量平均為 2.14 cms1,v 向量平均為 3.84 cms1,總平均流速為 4.39 cms1,平 均流向朝西北,深層海流的 u 向量平均為-0.73 cms1,v 向量平均為-0.36 cms1,總平均流速為 0.81 cms1,表層流速最大值出現在 5 月初,流速 為 104 cms1,此時期的船測 ADCP 資料亦可証實順時針暖渦的存在,風 應力旋度達到最大負值,同時有強化黑潮水入侵的趨勢,打轉期間伴隨 著 150-210m 深的黑潮混合水,顯然暖渦的水文特性和黑潮水侵入有所相 關,而風應力旋度只是改變渦漩強度的次要因素,地形跟海流型態才是 造成順時針運動的主要成因。

4.台灣黑潮東邊海域的一個暖渦外圍的表層流速最快可達 89 cms1左右,深 層海流介於 4.5 ~12.6 cms1,曾有冷渦通過其外圍,成熟期直徑可達 300km 以上,冷暖渦交匯的兩天最大溫差發生在水深 160m,與離開暖渦 時比較,相差達到 4.5℃,暖渦內部溫度在 200m 以下才開始有高溫特性,

可見暖漩上層有季節性變化,下層則是渦漩結構主導,研究中的暖渦比 起冷渦更容易存在,且也較穩定。

參考文獻

楊益(1999):中尺度渦旋對台灣海流(黑潮)體積通量之影響,博士論 文,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李逸環(2003) :西太平洋中尺度渦漩及其對黑潮的影響,博士論文,國立 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周慧(2006) :北太平洋西邊界流系的某些特徵及變化規律研究,博士論 文,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黄企洲,巴士海峽黑潮流速和流量的變化.熱带海洋,1983,2(1):35-41 劉秦玉,劉倬騰,鄭世培,黑潮在吕宋海峡的形變及動力機制.青岛海洋大

學學報,1996,卷(期):413-420

蘇京志,卢筠,侯一筠,南海表層流場的衛星跟蹤浮標觀測結果分析.海洋 與湖沼,2002,卷(期):33-2

徐洪周,許金電,李立,2001 年冬春轉換期間南海東北部水文特徵.海洋學 報,2007,卷(期):29-5

蘇京志,王東曉,張人禾,南海 Argo 浮標觀測結果初步分析.海洋與湖 沼,2008,卷(期):39-2

劉增宏, 許建平, 朱伯康,一個 Argo 剖面浮標的觀測過程及其资料應用探 討. 熱带海洋學報,2008,卷(期):27-4

Carval,T. B.Keeley, Y.Takatsuki and T.Yoshida, 2003: ARG0 data management user’s manual version 2.01.

Centurioini, L. R., P. P. Niiler and D. K. Lee, 2004: Observations of inflow of Philippine Sea surface water into the South China Sea through the Luzon Strait.

J. Phys. Oceanogr.

, 34, 113-121.

Chang, Y. L., C. R. Wu and L. Y. Oey, 2009: Bimodal behavior of the seasonal upwelling off the northeastern coast of Taiwan.

J. Geophys.Res.

, 114, C03027, doi:10.1029/2008JC005131.

Chen, C. T. and M. H. Huang, 1996: A mid-depth front separating the South China Sea Water and the Philippine Sea Water.

J.

Oceanogr

., 52, 17-25.

Cushman-Roisin, B., E.P. Chssignet and B. Tang, 1990: Westward motion of mesoscale eddies.

J.Phys.Oceangr

, 20, 758-768.

De Boyer Montegut, C., G. Madec, A. S. Fischer, A. Lazar and D.

Iudicone, 2004: Mixed layer depth over the global ocean: An examination of profile data and a profile-based climatology.

J. Geophys. Res.

, 109, C12003, doi:10.1029/2004JC002378.

Emery, W. J. and R. E. Thomson, 1998:

Data analysis methods in Physical Oceanography

. Pergamon, New York, 328-328.

Fang, G.H., W. D. Fang, Y. Fang and K. Wang, 1998: A survey of studies on the South China Sea upper ocean circulation.

Acta Oceanogr.

Taiwan.

, 37, 1-1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