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四、無政府主義與馬克思主義

在文檔中 無政府主義概念史的分析 (頁 21-25)

雖然人類互助的本能若是擴充至極、運用得當,可能創造出新的社 會;但是,Kropotkin並未令人信服地證實互助的本能將隨社會的進化 而進步、擴大。Kropotkin於《互助論》中指出,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

有時自我獨斷的本能支配時代,有時互助的本能萌而不長,其消長端視 人的覺醒與努力。Kropotkin不迷信任何形式的經濟或歷史決定論。他 相信人類祇有在無政府共產主義的自然原則引導下,經由漫長的教育努 力,善取古今制度、人事的優點,對於當下不善的事物,逐步予以改良,

始得一美好理想的新社會;他稱此途徑為社會大革命。41Kropotkin對未 來社會所做的設想與設計──特別是經濟組織──明顯地並未出現在 Bakunin的思想與考量中;Bakunin認為社會革命的任務在於徹底摧毀當 下社會一切的強權與制度,至於未來公正美好的新社會,後代的人民將 會自動自發地建立。

Kropotkin的學說思想,常常啟人疑問:他的進化思想,是不是一 種決定論?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否正視武裝的政治鬥爭?對於這兩個 問題,我們之所以不能予以非黑即白的回答之故,正因為Kropotkin思 想體系中,既綰合了決定論與意志(will)兩相矛盾的要素,復將革命 破舊與平民教育,同列在改造的議程上。

四、無政府主義與馬克思主義

無政府主義者對未來社會的視野想像,與馬克思本人的理論和馬克 思主義有相當程度的相似。但是,雙方自從在第一國際中衝突以來,便 未曾和解、合作。一般論者認為,是建立新社會手段上、策略上的差異,

造成了雙方長期的衝突;然而深刻深伏的原因非僅如此。42

41 除了Mutual Aid (1902)乙書外,請亦參閱:R. N. Baldwin, ed., Kropotkin’s Revolutionary Pamphlets (New York, 1927), 35-37; Crowder在Classical Anarchism 乙書中,即是以此社 會大革命觀點來說明、詮釋現代無政府主義。

42 關於雙方長期對立、衝突的歷史,下列的著作提供豐富的史料:G .D. H. Cole, A History of Socialist Thought, ii, Marxism and Anarchism, 1850-1890 (London: Macmillan, 1969);

無政府主義者主要的學說主張,包含:反對一切形式的國家與政 府;反對任何經濟決定論式的歷史演進觀;立即廢除取消資本主義;相 信去除所有強制性的權力關係後,由於人性天賦是良善的、平等的與自 由的,所以將自發自動地創建出理想的新社會;新社會將建立在徹底地 方的、去中央化的社區上;相信英雄般的反叛、革命的思想與直接行動 具有改變歷史的力量;對現代化、工業化、組織化、技術掛帥,以及對 於資產階級之偏重理智(bourgeois intellectualism)採取負面甚或敵視 的態度;不信賴產業工人階級,強調所有被壓迫的階級參與大革命的重要 性;社會革命的基礎在於思想、意志與決心,而非基於經濟的條件。43相 對照下,馬克思(主義者)主張:利用政黨、議會進行革命;運用國家 機器(無產階級專政)過渡到新社會;對於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出現,

資本主義既是創造它的條件,也是阻礙它的因素,要等待它一定的發 展,始得超越;相應地強調城市工人無產階級集體意識成熟的條件與重 要性。這些差異反映出兩種不同社會觀的衝突,並可從無政府主義者烏 托邦心態的形式(form)來理解。

無政府主義者強烈相信,當下邪惡的世界應當且可以轉化成一個合 諧的、公正的世界;此轉化乃訴諸直接地、激烈爆發地與歷史碰撞的行 動,而無需經由任何決定論式的社會進化階段。在這種衝動、衝力下,

當下的一切秩序可能在某一時刻全被摧毀,而革命行動將在頃刻的混亂 中,創造出一個永恆合諧的新社會。在新社會裡,解放後的個人與群體,

無需任何理性組織(rational organization)的依恃與條件,即能先自發 地結合起來。無政府主義者相信,自然(nature)是和善合諧的;社會

Saul K. Padover, ed., Karl Marx and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New York:

McGraw-Hill, 1973); David Fernbach, ed.,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and After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4); Hostetter, 1958; David Riazanov, Karl Marx and Friedrich Engels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973)。系統的研究,可見:Paul Thomas, 1980, 249-353; Esenwein, 1989, 11-50。

43 L. I. Krimerman和L. Perry以不同的形式或類型來說明無政府主義:L. I. Krimerman and L. Perry, eds., Pattern of Anarchy (New York: Anchor, 1966)。他們兩人的分類與說明,可 補充或對照我們此處的總結。

運行的法則既相同於自然,亦屬於其部分。因此,祇要除去任何強制性 制度束縛──特別是國家——社會將如同自然般自發地、合諧地運行。

也就是說,無政府主義者在考量個體性與社群性關係時,相信自然自會 提供規則、標準來導引人與社會匯流於大合諧之中。這種觀點認為,國 家與社會之間、良心意識與權力權威之間,必然是一種永恆的衝突;44 但是,它不曾質疑是否在私利與公益之間、個人自由與社會需要之間,

存在著必然的衝突。

馬克思不相信自然能提供社會之逐階進化於共產社會的標準。他主 張不同進化階段的社會,其社會自身(或稱之歷史)會提供所需的標準 去形塑、支配自然,以遂所需。因此,當馬克思處理由國家與社會轉化 到個體性與社群性的歷史和未來這一問題時,反對無政府主義者之認為 此轉化可免於處理政治(即現代國家的政治)問題。相反地,馬克思費 心地闡釋:在理論與實踐合一的要求下,如何從國家轉化到社群的政治 方法。

換言之,無政府主義者與馬克思(主義者)皆深知,未來社會不是 一種目的或終點,而是一種開端,將會為其起源所形塑或決定。此未來 社會的發展,不僅取決於革命運動的性格性質,亦有賴於革命所下的判 斷與決定。雙方同時也認知到,第一國際不僅是革命運動本身的體現,

亦將是未來社會的預示或呈現。這是雙方所以長久激烈爭論、衝突的主 因。

無政府主義者既期待人在未來社會中不止地完善化,又渴望一種單 純的、農業為主的、前工業化似的生活形式。他們一方面堅持獨立、自 主、自決、隱私、個體性諸自由主義價值,另方面又肯定團結、社群性,

和經由社會壓力培養公德等諸非自由主義價值。妥善解決這兩造間的難 題與緊張似乎不可能。

44 政治哲學家Robert Paul Wolff對於此一觀點,給予系統地辯護與支持,見氏著,In Defense of Anarchism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76); 當代法律學者William A. Edmundson 則持徹底反對立場,對此觀點予以針鋒相對的批判與論述,見氏著,Three Anarchical Fallaci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馬克思(主義者)雖然成功地將無政府主義者逐出第一國際,成為 革命運動的正統;然而,馬克思主義與未來的共產國際皆付出了巨大代 價:思想上趨向一體化、教條化,革命組織上官僚化、僵硬化,以及封 閉窒息了來自下層人民的創意與疑慮的通道——這些皆非雙方在第一 國際創建時所主張、所願見。

一八七二年Bakunin(ists)與馬克思(主義者)分裂的前後,無政 府主義者面臨著激變的新形勢:一八七一年巴黎公社事件、一八七三年 的法國和義大利工人罷工的風潮,以及隨後歐洲政府對無政府主義運動 的鎮壓。無政府主義者這時被迫轉入地下活動,並在一八七六年提出新 的策略:「用行動來宣傳」(propaganda by the deed)。45受挫受壓的 無政府主義者希望藉著直接的、英勇的革命行動攻擊統治強權,冀望由 此建立與工人間的橋樑,進而聯盟,並由此將無政府主義價值灌輸給工 人。一八八一年無政府主義者正式公開採行「用行動來宣傳」策略。一 八八○年代、一八九○年代,無政府主義者以個人或小組織為行動單 位,在歐美各地進行劫財、擲炸彈、政治暗殺等反政府暴力行為。那些 暴力活動不僅招致歐美各國以暴制暴的鎮壓,也使公眾將絕大多數的無 政府分子視為罪犯。

面對「用行動來宣傳」所引發無政府主義者慘烈黯淡的前景,無政 府主義者改採無政府工團主義(anarcho-syndicalism)續求革命。無政 府工團主義者主張以工會——淡化個人、公社、小組的角色——為單位 基礎,以罷工、怠工為手段,日夜與資產階級談判、鬥爭,爭取工人命 運的改善;藉由等待時機成熟,再以總罷工進行最後的階級戰爭,摧毀 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46經由採取無政府工團主義,無政府主義主導了 西方勞工運動(1895~1920),其間因深受一次世界大戰的民族主義運

45 關於「用行動來宣傳」其思想的起源與實踐,請見:James Joll, The Anarchists (London:

Methuen, 1979); Cahm, 1989, chs. 4 and 5; Roderick Kedwand, The Anarchists (London and New York, 1971); Esenwein, 1989, 9, 59-68, 106-114, 165-168, 182, 197-198。

46 理論上較完整的評論與辯論,請見:R. Rocker, Anarcho-Syndicalism (London: Pluto Pree, 1989); N. Y. Kolpinsky, Anarchism and Anarcho-Syndicalism, Selected Writings by Marx, Engels and Lenin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72)。

動、一九一七年俄國布爾什維克革命的影響,力量逐漸減弱。法國與西 班牙是當時西方無政府工團主義發展最盛的國度,西班牙無政府工團主 義甚至持續到內戰期間(1935~1939)。從反馬克思(主義)到工團主 義的運動史,無政府主義顯現出它從左翼的立場,對現代民族主義與政 治中央集權化進行了最強烈地、最一貫堅實地攻擊。

在文檔中 無政府主義概念史的分析 (頁 21-2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