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四、西方傳教士對漢人的傳教經驗

透過前面的文本分析,讓我們瞭解西方傳教士對漢人族群的看法,雖 然可能受到中國傳教區的影響,但大多來自於傳教經驗所得,亦即其評價 關係與傳教脈絡緊緊相扣。因此,若能進一步分析道明會與南、北部長老 教會各自的傳教經歷,更能讓我們理解其看法的差異性。

(一)道明會對漢人的傳教經驗

道明會係十三世紀時聖道明於西班牙創立,主要特色為度貧窮生活,

進入城市向市民宣道。當時教宗特別賦予該修會「宣道」權,故該修會最 早稱為「宣道兄弟會」(Order of Preschers),後來為了紀念聖道明才改為

「道明會」。83 1840年,西方列強挾優勢武力,逼迫中國進入歐美國家建立 之世界體系,1844年,法國更進一步要求弛禁天主教。至1846年,西方傳 教士已可進入中國本土傳教、租買田地與建造教堂。84 1858年,臺灣被納入 通商口岸後,再度開啟西方宗教的傳教機會。

菲律賓聖道明會玫瑰省會奉羅馬教廷令,於1858年決定派遣會士郭德 剛神父及若瑟神父(Rev. Jose Dutoras, O.P.)來臺傳教,兩位在1859年1月 25日由馬尼拉啟程往廈門。然若瑟神父因不諳閩南語之故,便留在廈門學 習,由洪保祿(Rev. Angel Bofurull, O.P.)神父代替來臺。兩位傳教士租屋 受阻之故至衙門面見官員,然因語言不通加上官員猜忌,得到不友善的對 待,關入監牢內,後來靠一位外籍鴉片商人的擔保,才終於獲得釋放。85

1863年,黎茂格(Rev. Miguel Limarques, O.P.)神父被任命為萬金的 本堂神父,然因當時客家人與原住民相爭激烈,黎神父只住數日便回;郭

83 楊嘉欽,《從歐洲到臺灣:道明會玫瑰省臺灣傳教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頁1。

84 楊嘉欽,《從歐洲到臺灣:道明會玫瑰省臺灣傳教研究》,頁100-101。

85 黃子寧,《天主教在屏東萬金的生根發展(1861-1962)》(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6年),頁22。

德剛於5月間親自再去,卻遭遇暴力事件而受傷。86 黃子寧指出,清代下淡 水地區的客家人在經濟、教育、社會地位或政治實力,都遠勝其他族群,

使得平埔族在相對貧窮、社會地位低下、加上信仰不和等因素影響之下,

在清領時期的相處,幾乎以衝突械鬥為主。因此,教會與外籍神父進入此 地便難以避開紛爭,客家人難免因為對西方人士的陌生而感到緊張,「教 案」就不見得是宗教信仰的層面所引發。87 隔年,客家人先以「傳教士剜取 死人之心臟及肝臟」為由,攻擊萬金教會。不過,萬金教會也因教務發展 順利,於同年成立萬金堂區。88 1866年的11月27日,萬金教堂於夜間遭受攻 擊,教會建築、器具全部付之一炬。89 諸如此類,萬金教會屢遭攻擊之情況 並非其他教區足以比擬,也因此,傳教士們對於此地的客家人特別「印象 深刻」。

86 古偉瀛,〈十九世紀臺灣天主教(1859-1895)──策略及發展〉,收錄於《臺灣天主教史研究論集》(臺 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頁10。黃德寬譯,《天主教在臺開教記》,頁50。

87 黃子寧,《天主教在屏東萬金的生根發展(1861-1962)》,頁212。

88 黃子寧,《天主教在屏東萬金的生根發展(1861-1962)》,頁45。

89 黃德寬譯,《天主教在臺開教記》,頁52-53。

圖1:今萬金聖母聖殿

資料來源:筆者拍攝。

(二)長老會對漢人的傳教經驗 1. 南部英國長老教會

1865年5月24日,馬雅各在杜 嘉 德 及 英 國 聖 經 公 會 牧 師 偉 亞 烈

(Alexander Wylie)的陪同下,

帶 領 吳 文 水 、 陳 子 路 、 黃 嘉 智 等 8 人搭船來臺,於 5 月 2 8 日抵達打 狗 港 , 從 旗 後 ( 今 高 雄 旗 津 ) 上 岸。幾天後,馬雅各即來到臺南府 城,然無漢人願意出租房屋,最後 才在打狗關處長馬威廉(William Maxwell)的協助下,在府城外的

《The Messenger》中: "Letter from D.R. J. Maxwell, Takao, Formosa, 1865.07.21", 臺灣教會公報社編,《使 信月刊(19)》(臺南:教會公報出版社,2006 年複刊本),1872 年10 月,頁 358-360;高長,〈臺南教 會的來歷〉,《臺灣府城教會報》,第151張(1897年10月),頁78-80;Edward Band, Working His Purpose Out : The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 1847-1947.(London : Offi ce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of England, 1948)p. 76。

圖2:今看西街教會

資料來源:筆者拍攝。

霖準備擴建禮拜堂以利傳教工作推展,不過卻遭到當地店仔口頭人吳志高

(1826-1880)以妨礙「風水」為由反對。91 在甘為霖婉拒吳志高以討論風 水為名的邀約後,隔年一月,吳志高派人將白水溪教堂燒毀,92 甘為霖聲 稱:「那些行兇者的目的不是搶劫,而是謀殺。」93 這也是甘為霖在臺傳教 所遭遇的最大挫折。不過關於此事的過程,甘為霖初期的書寫與《教務教 案檔》的記載較為相近,反而和回憶錄《Sketches from Formosa》有些許出 入。

此事經過嘉義縣令陳祚的調查,發現白水溪距離店仔口十餘里,被燒 毀的教堂也與吳姓祖墳距一山之遙,若以風水之說來看實在太過牽強。94 洪 健榮指出,吳志高所宣稱的教堂有礙其祖墳民居風水的說法,不過是一種 掩人耳目的片面之詞罷了,即「風水」成了吳志高反教的工具。95 換句話 說,與其說吳志高是為了風水而反教,不如說是其在地領導地位與地方聲 望受到挑戰而發動的騷擾事件。風水只是從傳統社會文化中找一個理由,

更重要的是基督教的傳入結合當地平埔族,危害了吳志高的利益。

當我們仔細盤點南部長老教會在傳教過程中所記錄的「客家」,可以 發現其身影並不若道明會的紀錄那般鮮明。筆者認為原因可能有二:其 一、如前所述,從《使信月刊》的報導篇幅來看,比起中國教區的廣大人 群來說,臺灣教區已經不是發展重點,更遑論人數更少的客家人,自然不 曾進入長老教會的傳教重點之中。其次,就傳教區域來說,南部長老教會 的推展路徑並未如萬金教區那般,直接與「客家」人接觸,甚至被圍繞。

因此,南部長老教會對「客家」的負面書寫不若道明會那般豐富,也是可

91 "Letter from Rev. W. Campbell",臺灣教會公報社編,《使信月刊(23)》,1875 年,頁118-121。William Campbell, sketches from Formosa, pp. 94-95;譯文參照《素描福爾摩沙》,頁87。

92 臺南長老大會,《南部大會議事錄(二)》(臺南:教會公報出版社,2003年),頁125-127。詳細過程 可以參照: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教案檔》第三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 年),第1073號附件,頁1442-1445。

93 William Campbell, Sketches from Formosa, pp. 100-101;譯文參照《素描福爾摩沙》,頁92。

94 詳細過程可以參照: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教案檔》第三輯,第1073號附件,頁1442-1443。

95 洪健榮,〈十九世紀後期來臺傳教士對風水民俗的態度〉,《輔仁歷史學報》29(2012年9月),頁176。

以理解的事。

2. 北部加拿大長老教會

馬偕在北部的傳教歷程中,最為人所知的便是艋舺教案。1877年8月,

為了繼續推展教會版圖,馬偕透過教徒陳永順,於草店尾街(今萬華貴陽 街附近)承租房地作為教堂。不過,此舉卻引來艋舺三邑總理蔡達淇(泉 州)、貢生林紹堂(霧峰林家)與職員黃龍安(泉州)、白其祥(泉州)

和吳解元等人,聯名向淡水同知陳 星聚稟告,指出當地士紳原擬於草 店街尾興築試館供士子留宿,若教 堂 成 立 恐 引 糾 紛 。 其 次 , 居 民 傳 聞馬偕欲將房屋修築加高,此舉有 礙 風 水 。 艋 舺 教 堂 外 不 時 有 聚 集 叫 囂 , 馬 偕 與 當 地 士 紳 間 的 緊 張 氣氛,幾乎是一觸即發。96 陳星聚 先照會英國副領事司格達(B. C.

George Scott),並向馬偕取得保 證,教堂並毋加高打算後,才平息 這次風波。97

未料,馬偕卻因考量屋型不合 教堂樣貌,於同年11月動工修整,

此舉立刻引發當地紳民不滿,告官 指出馬偕違反先前承諾,教堂加高 有礙當地風水。林紹堂、黃龍安、

益興號王馬赤、合益號洪祥與蔡達

96 陳冠州、Louise Gamble(甘露絲)主編,《北臺灣宣教報告──馬偕在北臺灣之紀事(一)1868-1878》

(臺北:明燿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2年),頁41。

97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教案檔》第三輯,第1097號附件,頁1522-1523、1527。

圖3:今艋舺教會。

資料來源:筆者拍攝。

淇率領紳民兩百餘人,毀壞馬偕所拆教堂的舊料。98 事後,司格達稱馬偕並 未違反約定,因前約僅言「不欲加高於眾屋之上」,與「教堂不加高」之 意思不同。99雖然此事至此落幕,不過這次與「風水」的交手,顯然在馬偕 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自艋舺教案中可以看到,雖然泉州籍福佬人係排外抗教的主體,然馬 偕並未對此多做書寫。與其認為馬偕無法分辨漢人的祖籍差異,毋寧說當 漢人共同遭遇外來的西方人士時,往往會把對抗西方人當作首要目標,祖 籍反而不是那麼重要,他們對馬偕來說都是抗教的「異教徒」。這從1894 年爆發的清法戰爭便可以清楚發現,馬偕在日記裡提到:「有七間禮拜堂 被夷為平地。」100 也由於「客家」一直未進入馬偕的傳教重點之中,所以 對客家的紀錄當然不像道明會那般豐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