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內外一些教學法的研究

本節是討論國內外一些教學法,希望藉由探討一些重要的教學法能 對於設計新的教學法有所幫助。本節第一單元討論實驗室教學法,第二 單元討論 DOE 教學法,第三單元討論 5E 教學法。

一、實驗室教學法

「實驗教學法」或稱「循環學習法」(Learning Cycle),是以實 驗或現象來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與思考(Exploration),接著由老師 介紹必要的概念和關鍵名詞來詮釋(Term Introduction),最後為擴 充應用這些新的觀念來解決週遭一些新問題(Concept Application)。 (1)實驗教學的特性

Hickman 探討皮亞傑和布魯納兩人的學習理論對科學教 育的影響,討論各種教學方式所產生的效應時,強調實驗教 學的特性如下:(鄭挺穗,民 84)

1. 對於具體操作時期的學生而言,實驗是必須的。

2. 當將各種符號轉化成具體的模式時,實驗是十分有效的。

3. 個化的實驗經驗,可以幫助學生獲得並熟練各種操作技 能。

4. 實驗可以增進學生人際關係的調整、學習科學的興趣、適 應工作的條件、引起動機等。

(2)實驗教學的功能

實驗教學在科學上有其應有的功能,這些功能是其他教 學法難以達成的。Millar 提出實驗教學的功能如下:(林陳 湧,民 84)

1. 應用實驗活動的進行,使學生瞭解某些抽象概念的意義。

2. 實驗教學可以使學生學習科學研究歷程中的實用技術及 一般策略。

3. 實驗使學生能有嘗試問題解決的方式。

4. 實驗教學可以避免學生形成知識論上的偏失。

(3)實驗教學的內涵

在科學教育上,教學方法大致被分為兩種,一為直述式 教學法(Dictation):將科學概念和原理直接灌輸給學生之傳 統教學法。二為探討式教學法(Inquiry):建立在發現之上,

學生要像專業科學家一樣,用科學方法去探討問題。或於其 下再細分為發現式探討問題、理性式探討教學和實驗式探討 教學(Inquiry by Discovery,Rational Inquiry,and Inquiry by Experimentation)。而所謂發現,就是一種特殊設計的學習活 動,使學生能在適當的學習情境中,運用其心智,以發現新 的概念或原理。有時「探討」與「發現」常不作區別。循環 學習法不以老師講述來灌輸科學觀念,而以實驗帶領學生去 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自然是屬於探討式教學法的一種。由 於每當欲向學生引進重要的科學概念時,均以此三段層次,

逐步牽引,當學生完成一新概念的學習時,再以相同的三個 法,去學習下一個概念,如此一步步地,擴充循環下去,為 自己建立起完整的科學思想架構,故謂之循環學習法。又由 於在初探層面中,是以操作實驗、觀察現象為主,在術詞介 紹層面則是欲給此實驗結果合理詮釋,而在概念應用層面 上,則為擴充此觀念於其他的實驗或可觀察的現象上。全部 層面都以實驗和現象為其導源、基礎、主幹與依歸,故且以

實驗教學法(Inquiry by Experimentation)名之。

初探-實驗教學法的第一個層次:在此層面中,學生藉著對 新的情況下所引起的反應來學習,並在最少的指導 下,探討新的材料與新的觀念。在摸索或操作當中,

要讓他們體會一些新經驗,一些無法引用他們過去慣 常使用的思考方法所可解決的問題或困惑,另外此活 動還要導向對現象中規律性圖像的辦認。

術詞介紹-實驗教學法的第二個層次:在此層次中,引:進 一些新名詞,如氣壓、分子模型、焦距……等等,

一些可以用來詮釋或直接聯繫在初探層次中所發 現的圖像模式。此術詞可經老師、教科書、影片 或其他媒體來介紹。在此專門術詞被介紹給班上 前,學生們應受鼓勵,儘可能多去辦認或形成圖 像,但期待學生們能發現出所有複雜的科學圖 像,則是不夠切實的。

概念應用-實驗教學法的第三個層次:最後學生應用新的術 詞或思考圖像到更多的例子上,這是擴大學生利 用新觀念能力所必要的。若無各式各樣的應用,

這些概念可能仍滯留或被限制在當初所定義或討 論的例子上,多數的學生因此無法從具體的例子 加以抽象,推廣至其餘狀況。應用的活動可協助 那些概念組織力較慢的學生,或未能將老師最初 的解釋與他們自己的經驗做適當和充分銜接的學 生。

(4)實驗室教學

Anderson(1968)和 Simpson(1971)對實驗教室教學的目 標及功能分別提出說明:

一、 實驗室教學目標

1. 培養學生瞭解人類在科學領域的知識及強化學生智力與審美 的理解能力。

2. 培育可以轉移到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

3. 幫助學生模仿科學家的角色。

4. 幫助學生科學知識的成長及瞭解科學理論、模型的暫時性。

二、 實驗室的教學方式 1. 學習科學的本質。

2. 學習解決問題的技能。

3. 學習操作的技能。

4. 學習科學的概念與原理。

5. 發展學生的興趣、態度與科學觀。

二、DOE 教學法

(1)學習的困難與動機

1.前備知識(preinstructional knowledge)的探討:

在學生進入教室之前,學生的腦海裡不是空白的等著老 師灌輸新的知識,而是已經帶著根深蒂固的先前「經驗」

(firmly embedded theories),像是「重球會比輕球先著地」、「物 體不受力就一定會靜止」等等來學習,以致於發生學習上的 困難。在物體移動的描述中,研究的結果發現大部分的人會 根據「經驗法則」,較傾向亞里斯多德而非牛頓的觀點。就像

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透過觀察大自然的過程,以演繹、推 論所產生的觀點,肯定了感官經驗在認知上的價值,但以近 代科學的觀點來看,其嚴謹性較為不足(科學方法新論 p.304u)。」由積極面說:這種前備知識(preinstructional knowledge)與正規觀點(canonical view)之間的衝突 (conflict),也正是引發學習動機的有力之處。

2. 陳述性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

1 陳述性知識:

a.事實(facts)(例如海平面的重力加速度=9.8 m/s) b.概念(concepts)(加速度)

c.主張(proposition)(加速度與的淨力成比例):通常發生在 兩個概念之間

d.理論(theories)(只有透過力的作用運動才會發生):可以 用現象及事件來解釋陳述性知識

2 陳述性知識中有兩個重要特徵:

a.元素(elements):概念、主張、方案(schemata) b.組織架構(structural organization):

往往這些概念結構的特徵沒有被明確的標示出來,因此陳 述時常發生模糊的現象。

(2)DOE 探測流程

1.基於以上對學習困難的分析,發展出一個探測的流程:

演示(demonstrate) 觀察(observe) 詮釋(explain),

簡寫成 DOE。

2.DOE 的流程分成三個部分

(1) 簡單的描述或示範儀器操作方式

(2) 提出問題:a. 預測實驗的結果;b. 說明預測的依據 (3) 觀察演示完畢後,學生需描述事前預測與觀察結果的衝

突點

(3)DOE 教學策略

1 多樣化例子的對話(interactive dialogues using multiple instances):

主要在建立學生物理思維的基模及物理定律的涵義的認識。

2 多樣化對話的呈現(interactive dialogues using multiple representations):

著重在物理性質的分析、釐清概念。

3 概念上的對應(ideational confrontation):

利用相同的物理概念引用到每一個事件,以引導學生發現其 共通性。

4 問題性質上的分析(qualitative analysis of problems):

透過方法分析問題的結構。

5 教學上(instructional issues)主張技巧:

(a) 注重物理問題及性質相關的分析,若利用實驗形態必須在 實驗架構中討論一些基礎觀念。

(b) 考慮科學的陳述,可利用適當的比喻來呈現其架構。

6 「實驗經驗」所扮演的角色(role of laboratory experiences)

在一般實驗活動中,學生遵守某些步驟取得資料、分析結果,

目的在印證物理的定律。Gagne and White(1978, p.214)主 張實驗可連接「想像力」與「前備知識」,在某些特定的事件 及原則中,延長了學生的想像力及記憶。

7 比喻的角色和形式(analogies in instruction)

利用比喻的方式解釋一個不容易被分析的問題時(例如電流 vs. 水流),可簡化問題、浮現概念,但要特別注意其潛在危 機,比喻不當或過度延伸反而造成該概念的混淆。

Gentner(1980)主張比喻方式的學習常會忽略了事實的呈現,

於是提出應用「比喻」要有:

(a) 要清楚明確(clarity)比喻與事實之間共同具有的「特質」

要相當,要具有相同的功能。

(b) 抽象的(abstractness)是概念、關係等抽象性的同質。

(c) 豐富性(richness)此共通「特質」在兩者之間居於主要地 位,且可用來預測相當多共通的性質。

(d) 組織性(systematically)預估的延伸,可以顯現出另一個系 統的延伸。

三、5E 教學環

Landes(1988)和 Bybee(1997)提出的 5E 教學模式強調知識 的主動建構,並且在教學設計上必須與學生的先前知識加以連結,

強調情靜脈絡等要點,因此可做為教案的設計依據。Bybee(1997)

所提出的 5E 教學模式五個階段分述如下:

1.參與(engagement)階段:本階段主要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並讓 學生確定未來探討的方向,在整個教案中扮演學習任務的起始階

段。

(一) 教學目的-

培養學生基本的實驗技巧以及理化概念,激發學生的 學習興趣,以預先設計的活動或是任務將學生過去和現在 的學習經驗加以連結,並使學生了解下一階段任務,準備 進行以學生為主的探究活動。

(二)教學方法-

a.實驗活動 b.教師的示範 c.錄影帶

2.探索(exploration)階段:學生投入活動後,須有足夠的時間進行 探索,經由動手操作,建構共同的、具體的經驗,以引出學生 的想法。教師應以學生的共同經驗為基礎,給予充分的時間與 機會,協助學生進行探索,並從中學習科學概念與過程技能。

(一)教學目的-

促使學生將原先舊有的想法和新知識連結,以問題引 導學生思考並構思如何解決。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基於過去的經驗,對所學習到的新概念、過程和技能能夠 重新建構。

(二)教學方法-

a.實際的活動 b.分組討論 c.分組報告

3.解釋(explanation)階段:將學生置於衝突情境,使學生察覺到和 自己原先觀念不同的科學觀點,而能以此種科學的觀點來修 正、擴充或取代原先的想法。

(一)教學目的-

本階段希望藉由學生所形成的科學知識及概念,做為 經驗上的基礎,讓學生在對問題進行解決的過程中,基於 過去的這些經驗基礎,對所學習到的新概念、過程和技能 能夠重新加以確認而進行發展。藉由小組的相互報告及討 論,將學生置於衝突情境,並透過實際的活動和分組討

本階段希望藉由學生所形成的科學知識及概念,做為 經驗上的基礎,讓學生在對問題進行解決的過程中,基於 過去的這些經驗基礎,對所學習到的新概念、過程和技能 能夠重新加以確認而進行發展。藉由小組的相互報告及討 論,將學生置於衝突情境,並透過實際的活動和分組討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