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內外 TIMSS 文獻

在文檔中 第三節 TIMSS 科學評量架構 (頁 21-33)

(一)國內 TIMSS 相關文獻整理

洪志明(2002)分析 TIMSS 1999 資料,探討我國八年級學生課 餘學習時間與學習成就之關係,發現所有國家中,課餘學習時間指數 (簡稱 OST)低的學生之平均科學與數學學習成就比高指數的學生低,

並且發現花很多課餘時間在補習或請家教的學生通常並不一定有高 的學習成就。

侯怡如(2004)此論文從我國「考試文化」的角度分析我國八年 級學生在 TIMSS 1999 生命科學部分的表現進行次層次分析,並探討 我國學生在 TIMSS 1999 成就測驗中生命科學部分的答題表現為何?

了解我國學生在 TIMSS 1999 生命科學部分的表現與學生的哪些背景 因素有關?而討論出的結論有,答題不理想以及低於國際平均的試題 中有 6 題均屬於動物與植物範疇、有 3 題屬於生物的互動範疇,建議 在教科書的內容及教學法的運用上加強。在性別方面:我國男、女學 生在 TIMSS 1999 生命科學部分公開試題的成績間無顯著差異。在家 中教育資源方面:國人重視學生的學習成就,表現在家庭所提供的教 育資源上。在父母親的教育程度方面:父親與母親的教育程度集中在

大學程度以及大學畢業的我國學生,其在 TIMSS 1999 生命科學公開 試題有平均都有 75~80%的答對率。

張一誠 (2002)研究由國中新、舊版本教科書分析學生的表現(小 改版),利用 TIMSS-R 的試測與正式施測分別於 1998 年的 4 月份以 及 1999 年的 5 月份實施,當時我國受測的八年級學生恰好分別使用 舊版及新版教科書,研究結果發現國中教科書對於學生的學習成就有 影響的試題有 20 題,國中教科書對於學生學習成就有影響屬物理主 題「光」最為明顯;而對於和「力與運動」相關的大部份試題來說,

國中教科書對於學生學習成就沒有影響。有部份試題可能是因為很簡 單或是因為這些概念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或課外獲得,所以學生沒從 國中課本上學過也可以表現的不錯。根據本研究的發現,加強某些概 念在教科書中的撰寫有助於學生學得更好。

張謝玲 (2004)引用國際第三次數學及科學教育後續調查

(TIMSS-R)的科學測驗試題及問卷設計的方式,對宜蘭地區八年級 的學生做科學能力測驗及背景資料調查,以描述性統計及相關性(多 元迴歸)分析方式,探討影響八年級學生科學成就的因子及其影響之 結果,包括性別差異、學生期望及家庭教育環境等背景因素探討。結

論指出家長不用太在意自己是否有能力提供自己的小孩買電腦、自己 專用書桌、字典工具書、計算機等教育工具(本論文並不認同張謝玲 的說法,研究者亦有私下對此資料進行分析,發現有百分比超過九十 八都是擁有電腦、書桌等教育工具,因此並不應該說是家長不在 意。)。反倒是應該提供足夠的課外優良讀物,增加更多樣、不同角 度的知識吸收來源,對自己小孩的科學知識背景更來的有幫助。老師 若是能激勵學生對學習有更正面的看法,則其成就表現就越佳。也就 是盡量讓他們認為讀書是有意義的,可實現個人期望;讓他們認為學 好數學自然及語文等主要學科是很重要;且僅努力學習才能有好的學 習成果等;他自然表現就會相當好。

張殷榮(2001)由 TIMSS-R 我國受測學生成績及背景問卷資料,

以相關性分析及敘述性統計方式探討影響我國國中生科學學習成就 之因素及其影響情形,其研究結果發現我國國內國中階段學生平均科 學學習成就在性別因素中,女生略遜於男生;而科學學習成就之個別 差異程度,男生則明顯高於女生。

洪佳慧(2002)就國中新舊版生物教科書的內容及性別,針對國 際第三次數學及科學教育後續調查的試測及實測結果,相同題目作逐

題分析,找出教科書的內容與學生學習成就之間的關係。根據研究的 發現教科書和大眾傳播媒體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建議教師應幫助學生 連貫學習及引導學生正確判斷大眾傳播媒體所給予的資訊。此外,生 命科學教科書中可多加入環境與資源議題的題材使生物教科書關於 環保的議題更加完整。

陳穎希(2001)探討比較我國數學科的新(民 83)、舊(民 74)

教材。包括兩者在結構上的差異,並由(TIMSS-R)的表現差異來探究,

採取「探索性研究」,以「內容研究法」中的「比較分析法」作為主 要的研究方法,另輔以「專家意見法」,並訪談編輯數學新、舊教材 的委員。透過教材內容分析透過教材內容分析,主要研究結果有幾個 研究結果

1. 「教學目標」新、舊教材並無明顯的差異。舊教材將各個知識 內容介紹的較為深入;新教材讓學生了解基本的運算以及其相 關的生活應用即可。

2. 「教材順序」舊教材採『螺旋式課程』的編排,讓學生能夠階 段性地學習。而新教材則較有連貫性、先後順序也較為適當。

3. 「教學時數」大部分的教材內容在舊教材中都佔有較多的教學 時數,而新教材則是在少數於小學新教材中刪減的部分,才多 做介紹。

4. 「內容與範圍」舊教材將內容介紹得較為深入,所以會有較新 教材困難的數學內容出現,內容呈現的方式上多有形式化的推 論;而新教材比較注重教法,也較多讓學生思考、操作的部分,

內容呈現上較為活潑。

5. 從 TIMSS-R 的答題表現來看,由於舊教材的內容深入、練習題 難度較高,因此學習舊教材的學生對於單純計算或是計算較繁 雜的問題會表現較好;而新教材中對於觀念的引入花費了較多 的心思與篇幅,加上許多的「操作活動」,使得學習新教材的 學生對於新題型或較有變化的問題,表現得較為優秀。

6. 新教材的知識內容雖略少於舊教材,但從 TIMSS-R 的答題表現 來看,新教材的呈現方式較著重操作活動與探討活動,即使在 難度、複雜層度方面比舊教材降低許多,其在內容與習題方面,

也都比舊教材減少,但是學習新教材的學生並沒有比學習舊教 材的學生之數學程度來得低,因為他們對於新題型或不同的問 題,更能夠有自己的想法,也比較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育成就趨勢調查」之試測與實測的結果,分析重複試題中通過率低於 50%之因素,並訪談 24 位實測學生以及 1 位教學經驗豐富的國小教 師。先分析 44 題低分題所考的概念及在課程標準內的分布情形,再 由課程、題型、題意理解與迷思概念等方向分析低分題的成因,並探 討男女學生在不同題型中的表現差異。研究結果有:

1. 低分題中有 79.5%的試題概念未涵蓋在規劃的課程內,為造成 低分的原因。

2. 因語文能力不足而影響學生在非選擇題(佔低分題 68.2%)的 閱讀與書寫,且容易誤解題意(佔低分題 11.4%),顯示語文 能力不足為造成低分的原因。

3. 有 61.4%的低分題概念與文獻上已發現的迷思概念相符,顯示 迷思概念亦為造成低分的原因。

4. 男女學生在不同測驗題型中的表現並無差異。

林碧珍、蔡文煥 (2002)研究發現 229 題試題中,有 74 題的數 學內容尚未正式列入我國八十二年版的四年級數學課程中。發現除代 數外,數、幾何、資料、測量在四個主題上的平均通過率皆高於其他 國家學生的平均通過率,研究並發現影響學生數學成就的可能因素包 括:評量的形式,評量的內容,題目本身命題不適當、題目的語意不

清、題目的情境不合台灣文化、學生沒有學過相關的數學內容、解題 時忽略真實情境的考量。此研究的發現可以提供給我國規劃九年一貫 數學課程的參考,評量方法及形式可以提供給教師評量學生的參考。

羅珮華(2003)利用 TIMSS 1999 資料探討台灣、新加坡、日本、

韓國、美國、義大利和智利等七個國家的國中學生特質與學習成就的 關係,以逐步回歸分析,從 27 項學生特質中找出對科學成就的強預 測因素,並比較各國學生科學成就的強預測因素之異同。其研究的主 要發現如下:

1. 台灣和智利、義大利、日本、韓國、新加坡、美國等七個國家的 學生有九個共同特質,包括:(1)在上學前或放學後通常沒有花 時間參加科學或數學的社團;(2)家中有電算器;(3)家中有個 人專用的書桌;(4)家中有字典;(5)母親認為在學校學好自然 科學是重要的;(6)自認在學校學好自然科學是重要的;(7)自 認有休閒輕鬆的時間是重要的;(8)自認要學好自然科學必需在 家努力多學習;和(9)當年度在學校有上自然科學的課程 2. 27 個學生特質變數從因素分析可得到八個共同因素,七個國家學

生特質所有共同因素解釋的總變異量為 54%

3. 亞洲四國學生科學成就與特質相關性中,日本和韓國前五個高相

相同,與美國相似,與亞洲其他國家不同

4. 以 R 平方改變量 .01 以上之變數作為各國的回歸模式時,對各國 學生科學成就具有預測力之特質變數分別為六至十個,這些特質 變數的預測力達 35%~48%

5. 台灣學生特質的預測力與其他國家都不相似,四個亞洲國家科學 成就都在前五名,建議進行跨國合作研究計畫,從評量制度、學 生的價值觀和文化特質來探討其對學生科學成就的影響。

吳琪玉(2004) 研究以我國八年級學生參與 1999 年和 2003 年國 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研究調查之測驗結果,分析學生在數學、物 理、化學上的表現情形,以及影響表現的原因,並瞭解我國的八年級

吳琪玉(2004) 研究以我國八年級學生參與 1999 年和 2003 年國 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研究調查之測驗結果,分析學生在數學、物 理、化學上的表現情形,以及影響表現的原因,並瞭解我國的八年級

在文檔中 第三節 TIMSS 科學評量架構 (頁 21-3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