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內第一版「電子票證系統之多功能卡片規劃書」由交通部委托中華電信研 究所於民國 88 年完成,為交通運輸使用之非接觸 IC 卡票證訂定第一個統一的規 格,此規格於民國 92 年由財團法人中華顧問工程司修訂為第二版。後台清算標 準部分,則由交通部於 93、94 年委託資訊工業策進會進行全國通用之「清算後 台標準核心模組」之開發與研究。

國內第一個採用 IC 智慧卡之電子票證系統為民國 89 年於金門地區所建立之

大眾運輸電子票證系統;於民國 90 年時,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亦

桃竹苗台灣通與中彰投台灣通均為台灣智慧卡股份有限公司經營。桃竹苗台

配合「國家發展重點計劃—提升地方公共交通網」計畫,建構 Taiwan Money 電子交易平台。此計劃以高雄市為中心,結合南台灣七縣市(高雄市、高雄縣、

嘉義縣、嘉義市、台南市、台南縣及屏東縣)之交通運輸工具、停車場以及金融 儲值付費功能。至民國 96 年 7 月止,發卡量為 14.5 萬張,每日交易量 1.4 萬次 /6 萬元。市區公車之營運方式與台灣通一致為上、下車各刷卡一次。其非接觸式 電子錢包技術與其他卡片不同,採用萬事達卡之 PayPass 技術。Taiwan Money 卡發行初期,由於其感應時間較長,常受到使用者抱怨。目前因為使用率較低,

(Dedicated Short Rang Communication, DSRC)技術於路側設備與車載機間傳遞 訊息,並由車載機於IC儲值卡中扣款。車輛需於車上安裝車載機(On Board Unit, OBU),並置入儲值卡,方能通行電子收費車道。其中 OBU 所採用的是 Efkon

的紅外線技術。累計至民國 100 年止,發卡數達到 134 萬張,每日交易量達 53.6 萬次/2391 萬元,其電子收費使用比率已經超過 40%。

3.3.6 國內電子票證系統卡片規格

國內除了已經停止使用之 Taiwan Money 卡系統外,均採用飛利浦之 MIFARE 卡片系統。其為附載波頻率 13.56MHz 之非接觸式 IC 卡,並具備有至少 1K Byte 之記憶體儲存空間,同時能儲存最近一筆交易記錄等資訊。

MIFARE 卡片的硬體架構主要可以分為射頻通訊(RF)、數位控制元件

(Digital Control Unit)、可複寫唯讀記憶體(EEPROM)等三個部份。射頻通訊 界面部分包含有天線、調變/解調器。主要作用在於處理卡片與讀卡機之間無線 通訊的資料處理,由於 MIFARE 卡片並不具備有電源,因此 RF 部份亦肩負着將 電磁能量轉換提供卡片晶片運作的責任。數位控制元件部份則是藉由 RF 部分所 提供之能量以及資訊進行各式運算,包含有加密、解密、認證等等功能。可複寫 唯讀記憶體部份則負責儲存卡片之各種資訊。

3.3.7 小結

現行電子票證發卡數量每年超過 800 萬張,使用次數超過 17.3 億次,交易 金額約為新台幣 430 億元。每年發卡數量、交易次數以及交易金額之趨勢整理於 下圖三~圖五所示。

圖三:國內現行電子票證年發卡數量統計圖

圖四:國內現行電子票證年交易次數統計圖

圖五:國內現行電子票證年交易額統計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