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4.3 「型態與功能」分群的自我覺察「決定性」

整理「型態分群」的受試者在各階段自我覺察的表現,如下:

(1). 「學習動機自我覺察」階段:「階層」、「寡頭」風格均高者,在本階 段的影響大;愈有利於自我覺察。

(2). 「行動控制的自我覺察」與「總和自我覺察」之結果相同:「階層」與

「無政府」風格高者,影響自我覺察程度愈佳;而「寡頭」與「君主」

風格相較之下影響力小,影響力不如「階層」與「無政府」風格。

(3). 「學習策略自我覺察」階段:「寡頭」與「君主」風格在自我覺察表現 上影響力小,影響力不如「階層」與「無政府」風格;而「階層」與「無 政府」風格愈高者,於本階段的自我覺察表現較佳。

整體而言,「階層風格」為高覺察水準所具備的,中、低階層者於各 階段表現較為不佳。但是「只有階層高」而其他型態風格低者,於覺察表 現上並不顯著。而擁有「高階層」與「高無政府」兩種風格者,在後決策 階段的「行動控制」及「學習策略」上表現則明顯較佳。

另外整理「功能分群」的受試者於各階段自我覺察的表現:

(4). 「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階段,因為同質性檢定為異質狀況,表示 四分群與此兩向度離散情形顯著,不適合分析。

(5). 「行動控制的自我覺察」與「總和自我覺察」之結果相同:「行政」及

「立法」風格高者,其自我覺察程度愈佳。且「司法」風格的自我覺察 影響力小,不如「行政」與「立法」風格。

就功能整體而論,「高行政」與「高立法」風格為最具有自我覺察影 響力的因子,而「高司法」風格明顯不如前兩者。

綜觀上述五點「型態與功能兩種分群」的分析結果,可以得知:

不論在型態或功能的分群之中,對「行動控制」的「事後比較結果」均與 對「總和」一致。如此即表示,在自我調整學習三階段中,以「行動控制」

階段最具有決定性。也就是說,行動控制階段的自我覺察,會明顯影響整 體自我覺察的表現。印證了程炳林、林清山(2002)的研究結果。

而且,不同思考風格「型態群組」的受試者在「學習動機、行動控制、

學習策略、總合」等各層面上的自我覺察表現,皆具有顯著差異;但是,

不同思考風格「功能群組」的受試者在各階段自我覺察上的表現,只適合 以「行動控制及總和」向度來探討,「學習動機、學習策略」並不適合。

因此,「型態分群」比「功能分群」更能明顯地呈現「自我覺察」的差異,

且「行動控制」向度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4.4 自我覺察與教師評定、學生滿意之間的關係

透 過 動 畫 專 題 製 作 的 進 行 , 於 受 試 學 生 進 行 六 週 的 實 作 期 間 與 完 成 後,由教師評定學習者的「技能、情意」等表現因素;並且在作品完成後 調查學生的「學習認同」、「同儕互動滿意」、「對成績的預期」與「盡 力程度」四個滿意因素,以瞭解「自我調整學習」課程實際進行之後,「教 師、學生」的反應狀況。因此將「自我調整總分(代表總和自我覺察)」、「教 師評定總分、技能、情意」以及「學生學習滿意總分、學習認同、同儕互 動滿意、對成績的預期、盡力程度」等變項,藉由皮爾森積差相關,說明 其間的關係。如圖 10 所示。

由相關矩陣分析得知:「自我調整總分」與「教師評定學習表現」、

「學生學習滿意度」等各項變數之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性。表示受試者對 於此學習任務之「總和自我覺察」的表現會與「教師評定學習表現」的技

能、情意因素,以至於「學生學習滿意」的認同、同儕互動、成績的預期 與盡力程度等因素之間,具有明顯的關聯性存在。亦即在學習任務中,自 我覺察程度高的受試者:對自己的表現與努力認同度愈高;並且在同儕互 動與成績預期上也呈正向反應,另外在作品技巧的呈現與製作過程的情感 表達上,皆能受到教師的肯定。

圖 10 自我覺察與教師評定、學生滿意之間的關係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