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城鄉差距對 城鄉差距對 城鄉差距對學習 城鄉差距對 學習 學習 學習的影響 的影響 的影響 的影響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城鄉差距對 城鄉差距對 城鄉差距對學習 城鄉差距對 學習 學習 學習的影響 的影響 的影響 的影響

在國家都市快速發展的同時,有些地區卻因為交通不便地處偏僻而發 展十分緩慢,蔡光昭(1998)認為該地區距離中心都市的交通時間需一小 時以上者,即可稱為偏遠地區。偏遠地區具有地理不便、人口不多、經濟 不利、教育不發達等條件,這幾種條件彼此互相影響導致生活條件不佳的 地區,也因如此而有文化程度較低、學習意願較低、從事初級生產、低所 得難進修、較無休閒觀念、知識菁英外流、老幼比率過高等七項特性(林 晉宇,2003;許興讓,1997;廖榮利,1981)。在我國法定上偏遠地區並 沒有明確界定出意義,各國也因地理環境及民風文化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 界定方法(鄭史岑,2006)。我國在偏遠地區國中的劃定,由各縣市政府 依照臺灣省政府教育廳規定之學校大小、交通狀況、社區環境、經濟狀況 等項為指標,自行評估劃分出偏遠地區國中後送審定案(臺灣省政府教育 廳,1998)。教育部則在 2000 年針對國內偏遠地區學校訂定以下界定指標

(林晉宇,2003):

一、學校所在地區,無公共交通工具到達者。

二、學校距離公共交通工具站牌,達 5 公里以上者。

三、社區距離學校五公里以上,且無公共交通工具可抵達學校者。

四、公共交通工具到學校所在地區每天少於 4 班次或公共交通工具每天 8 班次以內仍無法配合上下學者。

「城」是相對於「鄉」而言,偏遠地區即是「鄉」,除了偏遠地區以外 的地區即為「城」;本研究中「城」與「鄉」之國中學校的區分,以教育部 網站上所公佈之 95 學年度全國偏遠地區國中小統計概況資料(2006)中的

定義為「城」。不同城鄉地區學校的資源及家長之家庭社經地位有所差異,

分述如下:

一、不同城鄉地區資源的差異

研究指出城市及鄉村本身就存在著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以臺灣 地區二十三個縣市國中小為對象,實施教育資源普查研究發現城市地區學 校在師資素質、教育經費、教學設施等資源分配上均較偏遠地區學校多;

偏遠地區學校空間大、經營規模較小、每生單位成本較高,師生互動資源 較城市地區學校佳(胡夢鯨,1994,1995;孫志麟,1994)。雖然在政府實 施教育優先區的政策後偏遠地區學校的資源有稍做改善,但仍存在著差 異。在電腦及網路普及率的層面上,電腦與網路的普及率隨著城市發展的 程度愈高而愈高,偏遠地區的電腦與網路普及率較低(陳怡君,2005);而 96 年度臺灣寬頻網路使用狀況調查(2007)資料中亦顯示偏遠地區上網比 例數 43.53%少於非偏遠地區上網比例數 70.87%。由上述可知都市化程度高 低明顯影響著家庭是否擁有電腦及網路,城市地區家庭擁有電腦及網路的 比例較偏遠地區家庭高。在課外讀物層面上,因為偏遠地區學生家中藏書 少,所以偏遠地區學生課外讀物來源多來自於學校或其他圖書館,而城市 地區的學生則多來自家裡藏書或自行購買(陳明來,2001)。在家庭物質 環境部分也以城市地區最佳,如:冷氣機、電話、錄放影機或碟影機、房 子建材等都優於偏遠地區,整體而言學習環境以城市地區較佳(吳裕益,

1993)。

城鄉地區的差異因素常與語言、人口、交通、自然資源、行政區域的 歸屬相關,即使是先進文明的社會,城市跟鄉村之間的教育水準差異,亦 是普遍而自然存在的現象(陳奎憙,2001)。陳仕宗(1995)研究中顯示居

住於都市化程度較高的地方職業較佳、學歷較高及收入較多,偏遠地區的 居民相對的收入較差、學歷較低、職業不定。因近幾年來都市發展及經濟 成長快速,導致許多交通不便人口外流的偏遠地區與城市地區的差異愈來 愈大,這對生活在其中學童的學習也產生了不同的影響。我國中小學教育 城鄉差距也因此愈來愈大,偏遠地區學校學生常常是落後的一群;「教育 為經濟的國防」,城鄉差距過大,無形中便導致了整體競爭力無法提升(陳 淑筠,2002)。由上述可明顯看出無論在教育、經濟、社會上,其實城市及 鄉村之間早已存著極大的差異。

二、不同城鄉地區之家庭社經地位與學生學習的關係

國內外研究顯示居住地(或出生地、學校所在地)的都市化程度越高,

對教育取得有顯著正面的影響(陳正昌,1994;Zhou, Moen & Tuma, 1998),其可能原因為:(一)都市化程度越高,物質資源越充足,有利 於教育取得;(二)大社區或都市社區的學校規模大、設備好、課程充實、

課外活動多、社會互動與接觸經驗廣、能吸引優秀師資,所以有利於學生 的教育取得(林生傳,1994;翁福元,2006)。Nelson(1991)綜合若干研 究後發現地區是影響學生學習成就的一項因素。許多國內的研究顯示城鄉 地區學生的學習成就有明顯差異,都市化程度越高的地區其學習成就也有 越高的趨勢(尤淑純、蔡玉瑟,1998;林生傳,1976;吳裕益,1993;張 淑旻,2005;陳仕宗,1995;徐淑雲,2005)。

地區亦反映家庭社經背景的差別,家庭越接近城市地區者社經背景越 高,偏遠地區家庭的社經背景普遍偏低(吳明隆,1998;楊瑩,1999)。巫 有鎰(1997)在探討影響學習成就的因果機制時發現,影響地區間學習成

來看學生的學習成就,多位學者指出家庭社經地位較高的學童,其學習成 就也較高(林生傳,1976;陳雅莉,1993;鄭淵全,1998;謝孟穎,2003;

Boocock, 1972;Chopra, 1969;Peng, Wright & Hill, 1994)。目前主要以父 母 親 的 教 育 程 度 、 職 業 與 家 庭 的 收 入 情 形 來 評 估 家 庭 社 經 地 位

(socioeconomic status, SES)(邱仕凱,2007;鄒浮安,1994),且研究發 現位於中心社區之家長職業水準及教育程度優於邊陲地區,城市社區也優 於鄉村社區(張善楠、洪天來、張麟偉、張建盛及劉大瑋,1997)。若在控 制其他因素的情況下,父母教育程度愈高,學生會有較佳學習成就表現(李 敦仁、余民寧,2005;Fejgin , 1995;Kalmijn & Kraaykamp, 1996;Teachman, 1987)。綜合地區差異及社經地位因素對學習成就的影響,有多位學者研究 顯示城市高、中、低社經地位學童之學習成就皆顯著優於偏遠高、中、低 社經地位學童之學習成就(吳裕益,1993;馬信行,1985;尤淑純、蔡玉 瑟,1998;Cherian, 1991)。

傳播學者指出,當大眾傳播資訊加速的傳入社會體系中,教育程度與 經濟地位愈高的民眾從大眾傳播資訊中獲取的知識愈多,大眾傳播等於助 長了社會上的知識差距(彭家發,1997)。家長社經背景較高的區域,學 生電腦網路素養也會較高(李文昌,2005)。家庭社經背景高的學童,父母 親職業泰半從事專業或半專業活動,對於子女之教育較為重視且經濟條件 較佳,因此家中有較多的設備,如電視、電腦、錄放影機等,或為子女添 購有助於學習的閱讀材料,提供較豐富的刺激環境,因此有助於子女的發 展(吳培源,1979;馬信行,1985);城鄉地區的差異也影響了學童課外閱 讀,城市地區的學童空閒時常看課外書的人較多(高蓮雲,1992)。

由上述可知城市地區學校的教育資源、家庭社經地位相對優於偏遠地 區學校,這些因素漸漸拉大了城鄉之間學習與知識獲取上的差距;偏遠地 區學校的資源對當地學童的學習十分重要,但在教育經費不足,圖書館藏 書量缺乏,教學設備簡陋的情況下,讓這些學童喪失了很多課本以外學習 知識的機會,導致他們很難與城市地區學生在社會上競爭,儼然已經輸於 起跑點上,亦造成偏遠地區學校學生與城市地區學校學生知識來源有很大 的不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