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平均流速及水深與表面流速之關係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49-56)

第三章 頭前溪自動化水位流量站建置規劃

3.3 平均流速及水深與表面流速之關係

圖3-4 流量推估流程示意圖

(一)表面流速量測

雷達微波量測水面流速之機制主要係依據布拉格(Bragg)散射 與杜卜勒效應二項原理。流動之自由水面上因風力之作用或水流之紊 流作用會產生微小的表面波紋,此微小波紋之波長尺度約為1 公分至 2 公分間,當水流流動時,此波將隨水體表面流移動,因此,可將小 波之速度視為水流之表面流速,此系統之杜卜勒雷達即利用微波雷達

(頻率介於 10~18GHz 之 X 或 Ku 頻區間)偵測水流表面雷達回波 產生布拉格(Bragg)效應,獲得水流表面毛細波之速度,即可視為 水流表面流速。而所謂杜卜勒頻率偏移效應乃指當物體與觀測相對運 動時,入射波源與反射波將產生頻率偏移,至於布拉格繞射的產生,

在於兩入射波數入射於相鄰晶格面時會產生建設性之干涉,若水面波 紋視為平面排列之晶格,當雷達入射波的 n 倍為波長nλ, fR及 c 分 別為雷達波之頻率和速度,入射角為θ,水面小波(ripple)之波長為 LBnB,根據布拉格定律,水面產生布拉格散射之條件為:

n 2sin

L nλ

= θ (3-1)

其中,n=1為平面排列,故偵測目標物移動所產生的杜卜勒偏移 頻率 fd可表為:

2 n sin

d

f V θ

= λ (3-2)

因水面波紋之布拉格效應,導致杜卜勒頻譜產生強烈之干涉,故 利用分析雷達水面回波一階(n=1)杜卜勒頻普可求得杜卜勒頻率 fd, 再由上式可求得水流表面波紋的朝向於雷達之相對移動速度Vn

(二)水深推求 1. 對數律

在河川主流區的流速分布受到尾跡流況的影響,因此,依據 Coleman and Alonso(1983)之 研究,引 入尾跡函 數(wake

function),並將對數律之流速公式修正如下:

max 1 2 2

ln cos ( ) 2

u u z z

u k h k h

π

Π

= + (3-3)

式中us為表面流速,

u為底床摩擦速度(= ghS ),f h 為水深,

Π為 Coles 尾跡強度參數,其大小與雷諾數、懸浮質濃度、

底質傳輸,以及河川流況等因素有關,

k 為底床面粗糙長度(s Roughness Length),

k 為Von Karman常數≈0.4,主要受到水中含砂量之影響。

依據過去的試驗資料顯示,清水之流速分布遵循對數律公 式,而挾砂水流在主流區仍遵循對數律公式,但 k 值減小,近底 區則偏離對數律公式,一般而言,含砂量愈大,則 k 值愈小。

Einstein and Chien(1955)建立 Von Karman 常數與參數E之關 係如下:

s

s e

E S

UJ ρ ρ ωω

ρ

− ∑

= ⋅ (3-4)

其中ρs與ρ 分別為泥砂與水之密度,

U為垂線平均流速,

Je為能量坡降,

Sω為沈降速度ω之泥砂垂線平均含砂量(以重量百分比計)。

總和符號Σ 係對懸浮砂組成中不同之ω部分進行總和。參數 E之物理意義為單位時間內單位重量水體中、懸浮泥砂所需之能 量與損失之總勢能之比。隨著懸浮泥砂所需要的能量之相對增 大,亦即隨著參數E值之增大,k值有遞減之趨勢。

若假設最大流速發生在水面,即us =umax,且令z h=0.15處 為尾跡內外區之分界點,因此,根據 Nikuradse(1932)研究之建 議,在天然河川中取z′ =ks 30,則可以獲得河川中表面流速與水 深之對數律的關係,

1 30 2 2

ln cos (0.15 ) 2

s

s

u h

u k k k

π

= + Π (3-5)

上式中u = ghSf 為水深及能量坡降的函數,因此僅需要知道ks 與S 之值,再透過測得之表面流速,並利用試誤法,即可求得水f 深。

2. 冪次律

Chen(1991)研究提出冪次律(Power Law)之流速分布公 式,代入邊界條件(當 z h= 時u u= s)後,可將公式如下所示:

m

us h u a z

= ′ (3-6)

式中 a 為係數,冪次 m 為與流況及河床型態相關之參數,其 值大小主要由河川之相對糙度與雷諾數來決定。並令底床摩擦速 度u = ghSf 代入上式中,整理可得水深。

( )

2

2 1

1

m m s s

f

h u k

A m gS

+

= + (3-7)

式中A為經驗係數(A=30ma (1+m)),且與 a 、 m 及相對 糙度

s

hk 有關。

(三)平均流速推求 1. 對數律

依據(3-5)式,考慮尾跡流函數之流速公式,並假設尾跡內 外區分界點位於 0.15 倍水深處,分界點至水面的距離z0 =0.85h, 則水深方向之平均流速可整理為如下:

0.15 I 0.85 O

U = U + U (3-8)

其中,UO為外區水深方向之平均流速,可表示為

(

0.665 0.83

)

O s

U u u k

= + Π (3-9)

UI為內區水深方向之平均流速,可表示為

1 ln 1 4.5 1

4.5

s I

s

k

u h

U k h k

= + +

(3-10)

將(3-9)式與(3-10)式代入(3-8)式中,可獲得表面流 速與平均流速之關係,其關係如(3-11)式所示

0.85 1 4.5

0.15 ln 1 0.706 0.715

30

s s

s

u U k h

u k h k

 

− = − + + + Π +

(3-11)

並將(3-11)式除以(3-5)式,則可以得到平均流速與表面 流速之比值,其關係如下

0.15 ln 1 4.5 0.706 0.715 0.85 30

ln 30 1.89

s

s

s

k h

h k

U

u h

k

− + + + Π +

= −

+ Π

(3-12)

(3-12)式右邊中括號內,代表相對水深與尾跡對平均流速 與表面流速之流速比所產生之影響。當式中之相對水深增加時,

平均流速與表面流速之流速比會隨著增大,即表示河床表面粗糙 邊界會減弱水流的約束力。

2. 冪次律

為了討論水面流速與平均流速之關係,將u us =a z z

(

)

m式取 水深積分平均,可得平均流速U 為

(1 )

U a z h z m z u m h z h

′ + ′ ′

= −

+ ′ (3-13)

其中天然河川中,z′ =ks 30,並整理(3-6)式與(3-13)式,

可獲得平均流速與表面流速之流速比的關係,其關係如下

1 1

1 30

1 1

1 30

m m s

s s

k

U h

u m h k

+ +

= + −

+ (3-14)

根據上述,可知在考慮河床粗糙度與相對水深下,可得到對數律

((3-12)式)與冪次律((3-14)式)之表面流速與平均流速之相 互關係。其中對數律關係式中,主要影響表面流速與平均流速之流速 比的因素,為主流區的尾流、河床表面粗糙度,以及相對水深。而冪 次律關係式中,影響表面流速與平均流速之流速比的因素,除了水深 之外,還受到冪次律流速公式中的參數 m 影響,且參數 m已包含河

川流況因子。

經由上述公式的推導,可建立水深及平均流速與表面流速之關 係,進而推估出流量。本研究以前述之理論作為依據,測量天然河川 中的表面流速分布,透過多點式表面流速推估斷面流量模式來計算,

而獲取相關流量資料。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4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