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建物屋頂太陽光電板陣列風載重數值模擬成果

第四章 研究成果與檢討

第二節 建物屋頂太陽光電板陣列風載重數值模擬成果

本計畫關於建築物屋頂面上太陽光電板陣列之風荷載探討,基於前年度氣 動力實驗成果,進行 CFD 模擬以建立更完整的設計風壓參考資料。首先進行 CFD 與實驗驗證之比較,參考前年度之氣動力實驗模型建立之計算模型如圖 4-13 所示。本案例在典型低矮建築上鋪設 7 片太陽能光電板,建築深寬比(B/D) 為 0.67,高寬比(H/D)為 0.33。太陽能光電板寬度為建築寬度的一半(0.5B),太 陽能光電板長度為 2 公分,如以縮尺 1/200 來看,長度為 4 公尺。來流採用開 闊地況(地況 C;α=0.15)之大氣邊界層流場,縮尺後之邊界層厚度 1.5 m。模擬 條件示意圖如圖 4-14、圖 4-15 所示,來流風攻角為 β,後面將針對安裝於屋頂 之太陽能光電板陣列以下幾個參數進行討論:

(1) 太陽能光電板間距比(S/h) (2) 太陽能光電板仰角(γ)

(2) 太陽能光電板屋頂配置之退縮比(F/H) (3) 建築高寬比(H/B)

本研究數值模擬部分使用 2 種模擬方式,首先以穩態(steady state)模擬比較,

初步檢視退縮比(F/H=0.1875)對於平均淨風壓係數的影響,並確認所採用之模 擬網格。第二種模擬方式則為大渦模擬(LES),相對於穩態模擬,LES 的瞬態 (transition)模擬方式具有較高之精確度並可獲得逐時資料,進行擾動風壓結果比 較,唯其計算量較大,目前進行大量案例分析具有一定難度。本研究所採用之 流場模擬之模式如表 4-3 所列。

為單純化間距比比較參數,於平地鋪設狀況下,入流為均勻(uniform),探 討太陽能光電板於 3 種間距(S/h=0、1、2)排列之淨風壓係數(平均及擾動)比較。

其次,屋頂模擬個案於 3 種退縮比(F/H=0.05、0.1、0.125)狀況下進行比較。

另在無退縮比的狀況下,針對 5 種太陽能光電板仰角( γ=10∘、15∘、20∘、

25∘、30∘)進行比較。最後,針對 3 種建築高寬比(H/B=0.333、0.25、0.167) 之屋頂太陽能光電板風力進行討論,瞭解建築高度對於太陽能光電板之影響。

透過以上參數分析,提供設計及施工者合理建議。

圖 4-13 本研究採用之屋頂太陽光電板陣列 CFD 模擬計算模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表 4-3 CFD 計算流場模擬設定

模擬條件 設定 1(初步模擬) 設定 2 穩態瞬態 Steady state Transition

紊流模型 Realizable k- model Smagorinsky LES Cs=0.15 Time step - 0.001 s

對流項 Second upwind scheme Second upwind scheme 壓力解法 SIMPLEC SIMPLEC

Roughness

height 0.0054 -

Residual

velocity 10-4 k 10-5

 10-5 velocity 10-4 Y+ 建築與太陽能光電板表面<80

地表 10-900

建築與太陽能光電板表面<80 地表 10-9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圖 4-14 屋頂太陽光電板陣列模擬頂視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圖 4-15 屋頂太陽光電板陣列模擬側視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Panel 1 Panel 2 Panel 3 Panel 4 Panel 5 Panel 6 Panel 7

β

Center line

B F

D

F

H

UH

γ h

一 、 網 格 系 統 與 初 步 測 試

本計算建立之分析格網最小網格為 0.004 m、最大網格 0.1 m,網格分割狀 況圖 4-16 所示。太陽能光電板短邊配置 6 個格點,長邊配置 75 個格點,太陽 能光電板表面格點為三角形(triangular)網格均勻配置。計算域總共格網數量為 1,687,213。

對於光電板排列前排與屋頂前緣切齊的狀況下,由 CFD 模擬計算結果如圖 4-17 及圖 4-18 所示,整體平均淨風壓係數 CFD 計算結果與氣動力實驗實測結 果相接近,變化趨勢亦符合,因此利用 CFD 模擬計算推估類似條件之風壓係數 應具有可信度,由 CFD 計算太陽光電版陣列各片(共七片)之整體平均淨風壓係 數如圖 4-17 所示,亦為第一片具有較強烈的風壓荷載,當風攻角小於 90 度時,

光電版上仰側直接迎向來流,因此將受到較大的傾倒力矩作用,隨後各片太陽 能光電板均受到遮蔽作用而受力輕微。

太陽光電板面上局部淨風壓係數分布如圖 4-19 所示,由圖可見在小風攻角 時第一片光電板的版面負風壓分布非常明顯,隨後各板面則接近為零值的風壓 係數,驗證遮蔽效應的現象。風攻角 180 度時來流由光電板低側方向逼近,因 以七片組成的光電板陣列在原先下游區未鋪滿,因此風攻角 180 度時,氣流先 經過一區平坦的屋頂面再到達光電板,受到近地面的干擾,風壓為微幅正值。

(a)

(b)

圖 4-16 本研究採用之屋頂太陽光電板陣列 CFD 模擬計算模型格網,

(a)整體網格分布, (b)太陽光電板附近網格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圖 4-17 屋頂太陽光電板陣列 CFD 數值模擬與風洞實驗(建研所 2015) 之第一至三片版整體平均淨風壓係數比較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圖 4-18 屋頂太陽光電板陣列各片版之整體平均淨風壓係數隨角度變 化 CFD 計算成果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a)

(b)

(c)

(d)

(e)

(f)

圖 4-19 屋頂太陽光電板陣列各片版之平均淨風壓係數分布隨角度變 化 CFD 計算成果, 風攻角為(a)0 度,(b)20 度,(c)40 度,(d)180 度,

(e)220 度,(f)340 度。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本研究第一階段為能驗證 CFD 計算與實驗量測結果,檢驗光電板陣列布設 於屋頂面時具有退縮距離的氣動力現象,由實驗資料顯示,低層建築物屋頂面 上的太陽光電板陣列擺放時,距離邊緣約退縮建築物高度的十分之一,即可避 開屋頂面邊緣的強烈分離剪力流渦卷區域,而減少太陽光電版的受風荷載。CFD 計算太陽光電版無退縮時,各片光電板的整體淨風壓係數變化如圖 4-20 所示,

以第一片所受風荷載載要大,特別是在風攻角介於+/-30 度之間時,負風壓的作 用較為強烈。本研究 CFD 計算模型中將太陽光電板陣列退縮建築高度的 0.1875H 之後進行模擬計算,各片電板的整體淨風壓係數變化如圖 4-21 所示,

圖中顯示各片太陽光電版之整體淨風壓係數均在零值附近,由於退縮距離後使 得光電板避開邊緣強烈的分離渦流作用,因此大幅減輕光電板的風荷載,此現 象與實驗量測所得結果相吻合。退縮後光電板陣列各片版面的局部淨風壓係數 分布如圖 4-22 所示,圖中顯示各板面的局部平均淨風壓係數分布均接近零值,

檢討的風攻角包括+80 度到-80 度,由於光電板陣列安裝於建築物屋頂的右半側,

因此正負功角形成的效果有所差異。板面上較為強烈的負風壓分布僅在角隅處 存在,其餘均多為零值附近的分布,與實驗結果相符。

圖 4-20 屋頂太陽光電板陣列無退縮時各片版之整體平均淨風壓係數 分布隨風攻角變化之 CFD 計算成果。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圖 4-21 屋頂太陽光電板陣列退縮 0.1875H(H=建築物高度)時,各片版 之整體平均淨風壓係數分布隨角度變化 CFD 計算成果。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a)

(b)

(c)

(d)

(e)

(f)

(g)

圖 4-22 屋頂太陽光電板陣列退縮 0.1875H 時,各片版之平均淨風壓 係數分布隨角度變化 CFD 計算成果, 風攻角為(a)-80 度,(b)-40 度,

(c)-20 度,(d)0 度,(e)20 度,(f)40 度,(f)80 度。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 、 LES 模 擬 驗 證

將第一片太陽能光電板的淨風壓係數與比較風洞實驗時,LES 模擬的擾動 淨風壓係數有不錯的結果(如圖 4-24),但平均淨風壓係數會高估(如圖 4-23)。可

能是風洞模型與 CFD 模型間,在造型上以及風壓孔位配置上略有不同所致,需 要進一步釐清。初步看來,平均淨風壓係數略有高估,主要是因為風洞實驗屋 頂太陽能光電板陣列有加入支撐結構,而數值模擬則簡化這個部分所造成,使 得加載在第一片太陽能光電板的風力較強。後續進行極值分析的如採用 CFD 結 果,會呈現較實驗值保守的結果,而支撐結構在淨風壓擾動係數影響並未有顯 著影響,具有參考價值。

圖 4-23:平均淨風壓於不同風攻角比較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圖 4-24:擾動淨風壓於不同風攻角比較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Degree Cp,r.m.s.

0 30 60 90 120 150 180

0 0.1 0.2 0.3

Experimental Numerical

三 、 太 陽 能 光 電 板 陣 列 排 列 間 距 比

本測試將太陽能光電板排列於地表,以均勻入流方式進行測試(如圖 4-23),

入流風速為 10 m/s。間距比為 S/h=0、1、2(h 為太陽能光電板高度),分別進行 3 種風攻角模擬(β=0∘、22.5∘、45∘)。太陽能光電板仰角為 30∘,共配置 7 片太陽能光電板,檢視各片平均及擾動淨風壓係數的變化。

由表 4-4 之平均淨風壓係數結果,可以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1. 第一片太陽能光電板(panel 1)之平均淨風壓均為負值,表示受到強烈的上掀 力,並隨著風攻角增加而降低。雖然間距比增加,平均淨風壓有漸減的趨勢,

但變化幅度很小。

2. 第二片太陽能光電板(panel 2)的平均淨風壓均為正值,顯示其承受下壓力,

同樣隨著風攻角增加而降低,間距比增加亦隨之降低。

3. 第三片之後的太陽能光電板,受到前 2 片太陽能光電板的尾流保護下,淨風 壓係數均小於± 0.21。隨著間距增加,變化似乎沒有明確的關聯性,可能仍 在尾流保護的區域內,可能需要更大的間距比模擬結果來確認保護範圍。但 在大部分的屋頂配置狀況下,為有效利用屋頂空間,間距比應不至於太大。

表 4-5 為擾動淨風壓係數模擬結果,可以看出第一片太陽能光電板的擾動 淨風壓值遠低於設置於屋頂上的狀況,主要是因為入流紊流強度以及建築頂部 捲增(roll-up)使得屋頂設置之太陽能光電板有較強的擾動量。

圖 4-25:間距比測試示意圖(S/H=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 4-4: 間距比測試之平均淨風壓係數

degree=0∘

S/h panel 1 panel 2 panel 3 panel 4 panel 5 panel 6 panel 7 0 -1.311 1.178 0.120 -0.196 0.068 -0.117 0.038 1 -1.253 1.122 0.128 -0.206 0.067 -0.113 -0.002 2 -1.223 1.099 0.124 -0.204 0.059 -0.110 -0.041

degree=22.5∘

S/h panel 1 panel 2 panel 3 panel 4 panel 5 panel 6 panel 7 0 -1.254 1.046 0.137 -0.210 -0.028 -0.001 -0.069 1 -1.238 1.045 0.053 -0.129 -0.086 0.043 -0.118 2 -1.225 1.012 0.001 -0.064 -0.171 0.089 -0.125

degree=45∘

S/h panel 1 panel 2 panel 3 panel 4 panel 5 panel 6 panel 7 0 -0.874 0.681 0.086 -0.113 -0.065 -0.030 0.007 1 -0.868 0.642 0.030 -0.064 -0.116 0.009 -0.065 2 -0.847 0.614 -0.020 -0.032 -0.185 0.155 -0.177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均勻 入流

表 4-5: 間距比測試之擾動淨風壓係數

degree=0∘

S/h panel 1 panel 2 panel 3 panel 4 panel 5 panel 6 panel 7 0 0.0023 0.0026 0.0023 0.0036 0.0040 0.0094 0.0062 1 0.0014 0.0024 0.0036 0.0071 0.0117 0.0268 0.0317 2 0.0023 0.0038 0.0067 0.0134 0.0224 0.0556 0.0746

degree=22.5∘

S/h panel 1 panel 2 panel 3 panel 4 panel 5 panel 6 panel 7 0 0.0017 0.0020 0.0024 0.0035 0.0039 0.0106 0.0079 1 0.0008 0.0017 0.0027 0.0050 0.0080 0.0271 0.0410 2 0.0015 0.0091 0.0268 0.0087 0.0270 0.0407 0.0502

degree=45∘

S/h panel 1 panel 2 panel 3 panel 4 panel 5 panel 6 panel 7 0 0.0003 0.0002 0.0007 0.0009 0.0005 0.0006 0.0002 1 0.0006 0.0014 0.0049 0.0033 0.0038 0.0032 0.0019 2 0.0003 0.0007 0.0015 0.0024 0.0069 0.0075 0.012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四 、 屋 頂 太 陽 能 光 電 板 參 數 分 析

由前述模擬驗證結果可以得知,風攻角 40∘時,平均淨風壓有最大值發生,

擾動淨風壓的相對大值亦在此時發生。由個案β=40∘的瞬時渦度(圖 4-26)結果 可以看出,渦流在迎風面角隅處沿著屋頂邊緣開始開始增長,捲增範圍沿著長 邊範圍增大並能量增強,因此在無退縮狀況下會有淨風壓極值發生。以下分析 個案包含太陽能光電板仰角、退縮比以及建築高寬比均以風攻角 40∘、仰角 γ=30∘、建築高度 0.2 m 為基本設定,調整相應參數來進行比較。

圖 4-26:風攻角 40 度時渦度等值表面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 太陽能光電板仰角

圖 4-27 為不同仰角(γ)間的比較,可以發現第一片太陽能光電板(Panel 1)的 有最大的負淨風壓值。Panel 2 的平均淨風壓值則為正值,相對較小,約在 0.6-0.8 之間。其餘太陽能光電板受到遮蔽效應影響,平均淨風壓係數在±0.1 之間。隨 著仰角降低,Panel 1 的平均淨風壓值逐漸降低。若仰角 30∘調整至 10∘,平 均淨風壓係數可降低 23 %,而 Panel 2 則可降低 25 %。

在擾動淨風壓力係數部分(圖 4-28),同樣地,隨著仰角增加,淨風壓係數 也隨之增加。由圖可以看出,仰角在由 25∘增至 30∘時,擾動風壓增加幅度較 大。此外,在所有仰角下,Panel 2 的擾動值約小於 0.6-0.9 之間,趨勢十分一 致。

入流

圖 4-27:不同仰角之平均淨風壓比較圖

ELEVATION ANGLE ()

MEANNETPRESSURE

ELEVATION ANGLE ()

RMSNETPRESSURE

圖 4-29:不同退縮比之平均淨風壓比較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圖 4-30:不同退縮比之擾動淨風壓比較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 建築高寬比

改變建築高寬比為 H/B=0.333(0.2 m)、0.25(0.15 m)、0.167(0.1 m)後,進行 屋頂太陽能光電板之淨風壓比較。由平均淨風壓係數(圖 4-31)結果可以發現,

0 0.025 0.05 0.075 0.1 0.125 0.15

-1

0 0.025 0.05 0.075 0.1 0.125 0.15

0

圖 4-31:不同建築高度之平均淨風壓比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