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小島由道

1917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黃文新、余萬居譯。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

三吉朋十

1932 《玉(珞玉)Dragonfly Beads》。東京:南方土俗研究會。

王長華

2009 〈排灣族琉璃珠文化再現及其產業化〉。刊於《營造在地文化觀光產業:2009 年文化創意產業永續與前瞻研討會論文集》。賀瑞麟主編,頁101-114。屏東: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王淑津、劉益昌

2005 〈十七世紀前後臺灣玻璃珠飾與煙草、煙斗的輸入網絡:一個新的交換階段〉。

「臺灣地區外來物質:珠子與玻璃環玦形器研討會」宣讀論文,中央研究院歷 史語言研究所,10月22日。

朱聖吉

2003 《臺灣排灣族拉瓦爾(Raval)亞族傳統與現代琉璃珠之社會文化研究》。台 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伊能嘉矩

1992 《伊能嘉矩の臺灣踏查日記》。台北縣:臺灣風物雜誌社出版。

1996 《臺灣踏查日記》。楊南郡譯。台北市:遠流。

不著年代 查利仙族(ツアリヤン)、排灣族(パイワン)蕃俗志手稿,收於臺灣大 學圖書館特藏組《日本遠野市立博物館藏伊能嘉矩關係文書》。

安家瑤

2005 〈大陸考古出土的五~六世紀玻璃珠〉。「臺灣地區外來物質:珠子與玻璃環

玦形器研討會」宣讀論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月22日。

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會、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史蹟委員會策劃、翻譯 2012 《馬偕日記》第二冊。台北市:玉山出版社。

李光周

1996 《墾丁史前住民與文化》。台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

李光周、陳有貝、韓旭東、陳維鈞、凌平彰、鄭永勝

1985 《墾丁國家公園考古調查報告》。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國 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李匡悌

1985 〈論龜山遺址出土穿孔人齒的意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72(3):699-722。

李坤修

2002 〈卑南遺址的新發現及新問題〉。《台東文獻》7:40-71。

2005a 《台東縣舊香蘭遺址搶救發掘計畫期末報告》。臺東縣政府文化局委託國立臺 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005b 〈舊香蘭遺址出土的玻璃質標本及其相關問題初探〉。「臺灣地區外來物質:

珠子與玻璃環玦形器研討會」宣讀論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 月 22 日。

2006a 〈台東縣長濱鄉僅那鹿角(Kingnaluga)遺址調查試掘報告〉。《田野考古》10

(2):49-84。

2006b 〈台東縣舊香蘭遺址的搶救發掘及其重要的發現〉。刊於《九十四年臺灣考古 工作會報報告集》。台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

李坤修、葉美珍

2001 《臺東縣史 史前篇》。台東市:臺東縣政府。

何傳坤、洪玲玉

2003 《嘉義阿里山史前遺址考古學調查與試掘簡報》。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 館。

何傳坤、劉克竑

2002 《雲林縣及嘉義縣北港溪古笨港遺址「崩溪缺」地點搶救考古調查及評估計 畫》。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國立自然博物館。

2005 〈台中縣沙鹿鎮鹿寮遺址出土玻璃珠〉。「臺灣地區外來物質:珠子與玻璃環 玦形器研討會」宣讀論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月22日。

何傳坤、劉克竑主編

2004 《鹿寮遺址標本圖鑑》。國立自然博物館。

何傳坤、劉克竑、陳浩維

1999 《嘉義縣新港鄉板頭村遺址考古試掘報告》。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何傳坤、屈慧麗

2004 《台中市股跟和美術館、新市政中心預定地及惠來里遺址試掘期末報告》。行 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佐山融吉

1985 《蕃族調查報告書》。余萬居、黃文新譯。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佐藤文一

1988 [1944] 《臺灣原住種族的原始藝術研究》。台北:南天出版社。

宋文薰、張光直

1954 〈台中縣水尾溪畔史前遺址試掘報告〉。《考古人類學刊》3:26-38。

吳燕和

1965 〈排灣族東排灣群的巫醫與巫術〉。《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0:

105-150。

巫瑪斯.金路兒

2005 〈排灣珠子的文化圖誌〉。「臺灣地區外來物質:珠子與玻璃環玦形器研討會」

宣讀論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月22日。

汪大淵

1981 [1349] 《島夷志略》。台北市:商務出版社。

明立國、劉璧榛、林翠娟

1995 〈祭儀的序曲―噶瑪蘭族的 Subuli〉。《宜蘭文獻雜誌》17:12-24。

林宣吟

2005 《臺灣排灣族琉璃珠之研究》。華梵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關丈夫、國分直一原著

1956 〈臺灣先史考古學近年之工作〉。刊於《台北縣文獻叢刊(二)》。盛清沂編,

頁7-20。板橋:台北縣文獻委員會。

邱馨慧

2000 《家、物與階序—以一個排灣社會為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南科考古隊

2005 〈台南科學園區考古遺址出土之玻璃器〉。「臺灣地區外來物質:珠子與玻 璃環玦形器研討會」宣讀論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月22日。

胡家瑜

1996 《賽夏族的物質文化:傳統與變遷》。台北市:中國民族學會。

1998 〈藏品圖說〉。刊於《臺大人類學系伊能藏品研究》。胡家瑜、崔伊蘭主編,

頁74-268。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洪國勝等

1998 《排灣族古樓村圖文誌》。高雄市:高雄市臺灣山地研究會。

洪曉純

2005 〈試論菲律賓玻璃珠─兼談臺灣玻璃珠〉。「臺灣地區外來物質:珠子與玻璃 環玦形器研討會」宣讀論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月22日。

鹿野忠雄

1955 《臺灣考古學民族學概觀》。宋文薰譯。台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郭素秋

2006 〈從考古資料看一千多年前的日月潭Lalu島〉。「舊社與新民族自治國際學術 研討會」宣讀論文,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9月29-30日。

康培德

1999 《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花蓮地區原住民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歷史變遷》。台北:

稻鄉出版社。

許功明

1991 《魯凱族的文化與藝術》。台北:稻鄉出版社。

1994 《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台北:稻鄉出版社。

許美智

1984 《排灣族的琉璃珠》。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2 《排灣族的琉璃珠》。台北:稻鄉出版社。

許雅芬等

2002 《與山海共舞-原住民》。台北市:秋雨。

張光仁

2005 〈東南亞的瑪瑙珠與硬陶甕:從外來物質到原生物品〉。「臺灣地區外來物 質:珠子與玻璃環玦形器研討會」宣讀論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0月22日。

陳光祖、鄭玠甫、李貞瑩

2005 〈淇武蘭遺址出土含金屬箔玻璃珠的初步科學分析〉。「臺灣地區外來物質:

珠子與玻璃環玦形器研討會」宣讀論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月 22日。

陳有貝、邱水金、李子寧

2002 《宜蘭縣礁溪鄉淇武蘭遺址搶救發掘始末簡報》。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委託國立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陳有貝、邱水金、李貞瑩編

2005 《淇武蘭遺址出土陶罐圖錄》。宜蘭市:蘭陽文教基金會。

陳奇祿

1966 〈臺灣排灣群的古琉璃珠及其傳入年代的推測〉。《考古人類學刊》28:1-6。

陳春欽

1968 《賽夏族的宗教及其社會功能》。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淑均總纂

1993 [1852] 《噶瑪蘭廳志八卷》。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義一、呂理政、蔣斌、喬宗忞

1994 《臺灣山胞物質文化傳統手工技藝之研究─排灣、魯凱兩族》。內政部委託國 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盛清沂

1965 〈苗栗縣地區史前遺址調查報告〉。《臺灣文獻》16(3):91-156。

黃叔璥

1957 [1736] 《臺海使槎錄》。台北市:臺灣銀行。

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2001 《「馬偕博士收藏臺灣原住民文物─沉寂百年的海外遺珍」特展圖錄》。台 北市: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葉美珍

1993 〈臺東縣長濱鄉白桑安遺址試掘工作簡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 備處通訊》1:30-58。

2004 〈花蓮縣港口遺址 2001 年出土硬陶、瓷器之研究〉。《田野考古》9(1/2):53-80。

2005 〈港口遺址鐵器時代珠飾初探〉。「臺灣地區外來物質:珠子與玻璃環玦形器 研討會」宣讀論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 月 22 日。

蔣 斌

1983 〈排灣族貴族制度的再探討—以大社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55:1-48。

趙汝适

1995 [1225] 《諸番志》。重修臺灣府志二十五卷。范咸纂輯。台北市:博愛。

蔡玫芬

2005 〈中國的五色琉璃珠:從文獻說起〉。「臺灣地區外來物質:珠子與玻璃環 玦形器研討會」宣讀論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月22日。

劉益昌

1993 《宜蘭縣大竹圍遺址初步調查報告》。宜蘭縣: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2000 《臺灣原住民舊社遺址調查研究》。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2005 〈從玉器到玻璃、瑪瑙:臺灣史前裝飾器物的變遷〉。「臺灣地區外來物質:

珠子與玻璃環玦形器研討會」宣讀論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 月 22 日。

劉益昌、邱敏勇、林美智、鍾翰光

2005 《綠島人權紀念園區遺址調查研究計畫案報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 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劉益昌、郭素秋、簡史朗

2001 《Lalu 遺址與邵族歷史》。中央研究院九二一災後重建相關研究計劃執行報告 書。

2004 〈九二一震災後 Lalu 遺址發掘及其意義〉。刊於《災難與重建:九二一震災 與社會文化重建論文集》。林美容、丁仁傑、詹素娟主編,頁405-436。台北: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劉益昌、顏廷伃、許理清

1999 《七家灣遺址受國民賓館影響範圍發掘報告》。和平: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 兵輔導委員會武陵場。

劉益昌、顏廷伃、陳俊男

2000 《七家灣遺址受國民賓館影響範圍發掘報告》。台中: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 兵輔導委員會武陵農場。

臧振華

2005 《十三行遺址搶救與初步研究》。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臧振華、李匡悌、朱正宜

2006 《先民履跡:南科考古發現專輯》。台南縣新營市:台南縣政府。

臧振華、劉益昌

2000 《第二級古蹟十三行遺址調查研究報告》。台北縣:台北縣政府。

2001 《十三行博物館展示內容相關研究計畫報告》。台北縣:台北縣立十三行博物 館。

謝明良

2005 《貿易陶瓷與文化史》。台北市:允晨文化。

顏廷伃、劉益昌

2004 〈從雷厝遺址出土的釉上彩瓷器討論其相關問題〉。《田野考古》9(1):99-112。

譚昌國

2007 《排灣族》。台北市:三民。

Antolin, Francisco and William Henry Scott

1970 Notices of the Pagan Igorots in 1789. Asian Folklore Studies 29: 177-249.

Beauclair, Inez de(鮑克蘭)

1970 Dutch Beads On Formosa: An Ethnohistorical Note.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集刊》29:385-402。

Borao Mateo, José Eugenio et al., eds.

2002 Spaniards in Taiwan. Taipei: SMC Publishing.

Chan, Kai-yiu(陳計堯)

2001 Costumes, Beads amd Business in Pingtung: The Changing Economic Life of the Paiwan and the Rukai. In In Search of the Hunters and Their Tribes: Studies in the

2001 Costumes, Beads amd Business in Pingtung: The Changing Economic Life of the Paiwan and the Rukai. In In Search of the Hunters and Their Tribes: Studies in th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