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感同身受》劇本創作論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感同身受》劇本創作論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壹章、緒論

第一節 創作緣起

「每一位同妻所經歷的婚姻,從開始的那一刻起,全都是一場淩遲的開幕與幸 福的終結。」 ——李銀河。

同妻,同性戀妻子的簡稱,是在男同性戀者背後,更為隱秘和不為人知的群 體。而李銀河(1999)對於同性戀這一現象的解釋為,同性戀這一性取向是指以 同性為對象的性愛傾向與行為;同性戀者則是以同性為性愛對象的個人(男人或 女人)。

全球都存在著“同妻”現象,但相較於西方思想比較傳統的中國,在仍存在 有封建與儒家文化的影響下,這一群體的數量比較龐大,處境也很艱難。

談及創作緣起,要追溯到我從小到大的所見所聞。我生長在北京,生活環境 比較開放,到高中時期同志這個話題在中國大陸越來越被提及,我也意識到這一 群體的存在並開始關注他們。從那時起,我瞭解了身邊一些同學與朋友的同志身 分。在和他們的相處中,我瞭解到了他們的與眾不同,卻又和其他人一樣的平凡 普通,瞭解到他們的敏感脆弱,卻又堅強地承受著外在的沈重壓力與內心的自我 否定。我希望可以為這個群體發聲,因為他們就是一個個正常的人,可愛的人。

步入大學後,同學與朋友來自五湖四海,成長與生活背景各不相同。這些不 同背景的人,其中也不乏同志,或許是由於已經有了一定年紀,即將步入社會,

因此比較受困於家庭壓力與家人的期望。他們或許有著自己的同性伴侶,但也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遵從著家中旨意,有著成家立業的打算,甚至有些已經結婚生子,我看到的這類 情況大部分都為男性。在無奈與同情之心的同時,我卻也驚覺他們基本毫無例外,

沒有一個對於未來或當前妻子有所顧念與愧疚,毫不自知對於妻子的欺騙與殘忍。

他們雖然是同志這一弱勢群體,承受著家人的壓力與社會的責難,卻沒有發現自 己也是迫害者,他們的妻子,才是弱勢中的弱勢,不用提及法律保護,甚至很多 人都不知道他們的存在,或著直接忽視這個確實存在、不被關注、痛苦無處言說、

利益沒有絲毫保障的群體。

戀愛自由確實應當得到支持,值得慶幸同志已被更多的人接受,美國也於 2015 年通過了同志婚姻法案。而在中國大陸傳統觀念的壓迫也實屬無奈,父權 社會的思想根深蒂固,這對於男性女性來說都有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男人被要 求一定要結婚生子,女人則要以夫為貴,導致同性戀群體的尷尬處境。但是這並 不代表可以為達個人目的,就可以將更多的傷害加之到其他人身上,不能因為為 了解決傳宗接代的壓力而去傷害並壓迫別人,並導致同妻這一群體的出現。

在當今的文學與影視作品中,很多藝術家都探討了同志的話題,很開心這個 群體可以在藝術上得到如此眾多的關注與支援,但可惜的是,我們基本找不到以 同妻問題作為主題的作品,例如李安導演在1993 年拍攝的同性題材電影《喜宴》,

就講述定居在美國的同性戀者高偉同為了打發從臺北而來逼婚的父母,與因為拿 不到美國綠卡發愁的非法移民女畫家顧葳葳假結婚而展開的一連串故事。雖然作 品觸及了形式婚姻與同妻的話題,卻關注點還是在同志與家庭的問題。然而對於 同妻的問題,我們不能再視而不見。

同時,女性同志的丈夫「同夫」也是社會上存在另一個問題現狀,但本文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父權思想為重的中國社會作為切入點,暫且僅分析男同志以及其妻子這一面向。

另外,也存在男性的雙性戀者與女性結婚的情況,在此一並列入同妻這一話題加 以討論。

第二節、創作背景

據致力於同志研究22 年的專家張北川(1994)估算,中國大陸 80%的男同性 戀者以及男同性戀者中的部分雙性戀者,會進入婚姻或已在婚內,人數約為 1600 萬。這也意味著,在中國大陸的同妻群體從狹義上來講,數量達到 1000 萬人以上。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不得不去更加關注同志群體,以及隱藏在他們身後的同妻 群體。

(一)同志問題現狀

在當今社會中,同性戀這個話題已經越來越多被提及。「隨著19 世紀對人類 個性發展與人類性行為研究的開展,人們開始了對同性戀現象的研究……僅從 1898 年到 1908 年間,關於同性戀這一問題的出版物就達到 1000 種以上,隨後 的90 年間,關於同性戀的研究就更多了。」(李銀河,1999,頁 212)。然而在東 方國家仍具有更多傳統的框架,開放程度無法與西方國家相比。尤其在中國大陸,

同志還是處於非常敏感的位置,「直到90 年代以前中國大陸竟沒有一部關於同性 戀的研究專著,這實在是令人驚異的事情。」(李銀河,1999,頁 213)。

但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同志的利益問題被更多關注,越來越多人開始接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並改善對此團體的看法。「從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中國也進入了網路時代,互 聯網的出現為同性戀者提供了嶄新的溝通渠道和發言空間……據在同性戀圈中 頗有影響的“廣州同志”網站的統計,中國大陸同性戀者的網站或以同性戀者為 主要訴求對象的網站或網頁,總數接近3000 家。這些網站的側重學術研究,有 的側重文學藝術,有的側重資訊交流,對同性戀者的生活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 響。」(劉達臨,魯曉光,2005,頁 86)。這一部分的數據統計,已經過去了十餘 年,在網路發展迅速的今天,人們對於同性戀的看法又必然有了長遠的進步與改 變。

同時,在法律與醫學角度,同性戀也得到了關注與研究和地位上的改變。「自 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以來,西方社會對同性戀的嚴厲態度直到19 世紀才開始改 變,同性戀者終於被承認為一群有特殊傾向的人,而不是單個的罪人或病人。」

(李銀河,2009,頁 394)。並且 20 世紀下半葉以來,各國關於同性戀的法案開 始明顯放寬。80 年代末,美國有 22 個州允許同性戀合法存在。1988 年 12 月,

丹麥國會通過同性愛婚姻法,使丹麥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同性戀婚姻被法律認可的 國家。時至今日,同性婚姻在全球四大洲的部分國家都已得到合法化。保護同性 戀權益於現今歐美多國被視為如同反對歧視少數族裔一樣的絕對的「政治正確」。 醫學方面,美國心理協會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成員總數超過15 萬人,其中包 括研究人員、教育學家、臨床心理醫生、心理學顧問和學生等。早在1973 年,

他們就已經不再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精神疾病,將它從精神病手冊中取消了。2001 年4 月 20 日,「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出版,在診斷標準中對同 性戀的定義非常詳細,同性戀的性活動並非一定是心理異常。由此,同性戀不再 被統劃為病態。不再把同性戀看作成罪惡或是病態心理,這是全世界到中國社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進步。在這樣的社會發展下,有更多的同志選擇向父母甚至社會公開自己的同 志身分,支持多元化戀愛的浪潮愈發高漲。

(二)社會環境的影響

雖然關於同性戀的問題研究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態度也逐漸在改變。但在 中國大陸,由於籠罩在傳統遺留下來的父權社會環境中,並且傳宗接代的思想也 十分根深蒂固。在這樣的情況下,同志話題還是十分敏感甚至不可觸碰的。因此,

有眾多同志受到這種因素的限制,使其日常生活甚至精神層面都產生了惡性影響,

備受社會輿論壓力、與家人分崩離析、與愛人被迫分離等等。

顯而易見同性戀者是這種情況的受害者,從而他們不得不選擇「形式婚姻」, 即為了某種目的而與另一人進行婚禮或法律上的結婚手續,但實際上只是名義上 的夫妻身分,而無實質內容。這種情況確實屬於無奈之舉,大多男同性戀者最終 都會做出如此選擇,來面對家庭以及傳宗接代的壓力,據張北川(2012)分析,

中國大陸由於一胎化的政策,使得很多男同性戀者或遲或早幾乎都會進入婚姻。

然而,這些男同性戀者大部分卻並不自知,自己如此做法會對其妻子造成怎 樣的嚴重影響,或是即使知道也必須做出這種選擇。這就要聯繫到中國大陸傳統 的父權制背景,「傳統中國文化的父權制持續了幾千年,其深度和廣度使其他文 化望塵莫及。這個高度等級制的社會所強調的主要價值觀包括:按照等級順序的 服從,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女性的「三從」,在家從父,出嫁從夫,

夫死從子……」(李銀河,2005,頁 18)。雖然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已經步入 了文明社會,但男女的不平等,女性在社會和家庭中地位和權利地位較低的情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還是照常存在,在曾經受傳統思想影響深遠的中國更是如此,從而在文化原因的 背景下讓男同性戀者為了解決個人問題,無意識地或無所謂地造成了「同妻」這 一現象的出現。

(三)同妻群體的流離失所

當有越來越多人關注同志群體利益,為他們站臺助威的時候,但是卻有鮮少 的人去理解體會,同樣也是受此類情況迫害的同妻這一群體。

當「同妻」一詞進入我們視野後,我們才稍微意識到原來我們的周圍還存在 著這樣一群生活在無愛、無性婚姻中的命運悲慘的女子。通過她們不同的悲慘際 遇,人們才得以了解這個隱秘的群體。同妻在婚姻中的痛苦,折射出傳統觀念對 同性戀者的壓力,但這也只增不減地將絕望與無助累積到同妻的身上。然而,在

當「同妻」一詞進入我們視野後,我們才稍微意識到原來我們的周圍還存在 著這樣一群生活在無愛、無性婚姻中的命運悲慘的女子。通過她們不同的悲慘際 遇,人們才得以了解這個隱秘的群體。同妻在婚姻中的痛苦,折射出傳統觀念對 同性戀者的壓力,但這也只增不減地將絕望與無助累積到同妻的身上。然而,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