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敘事的平行結構與重複手法

《秋水伊人》第一部與第三部之間的對比特別豐富,這些敘事大致具有趨中 重複24的特徵,也就是一前一後構成對比的形式。(參附表)這個手法主要藉由 重複的景框結構實現。景框的重複在電影中具有直接而鮮明的對比意義,尤其是 利用剪接手法將兩個對比影像前後串聯或融接,其對比效果更為強烈。然而,《秋 水伊人》是利用文本時間相距較長的不同敘事段作出對比效果,而非鏡頭之間轉 換的對比。

擁有相似景框的對比鏡頭,其美學感受的基礎在於「差異」。電影在第一部 第一節以修車廠為開頭畫面,並打上字卡「1957 年十一月」;第三部第二節開頭

24 此處的「趨中重複」乃借自《敘事的本質》(The Nature of Narrative)一書所提出的概念:在 比詞組更高的結構層次上,詞彙群與短語群被結合在行動模式裡,這些行動模式也就是母題

(motif)。正是這些母題構成敘事的「系列」(sequence),這些敘事串的特徵包括:形式重複;

平行結構(兩個情節中的人物與事件相似或者相反);趨中重複(第一個事件對應於最後一個,

第二個事件對應於倒數第二個,依此類推)。這些原則就是「結構層次」,一系列的母題都是這個 結構層次中的成分,稱「故事素」(narremes)。詳參《敘事的本質》一書「情節」(Plot)與「觀 點」(Point of View)的部分。以這類途徑分析電影敘事的例子有:Karl-Dietmar Möller Le montage parallèle dans un film de propagande nazi : syntaxe, sémantique, propagande. Cinémas et Réalités.

Saint-Etienne : Centre Internationale d’Etude et de Recherches sur l’Expression Contemporaine, 1984.

P.209-238. 這篇文章從結構的角度,以一些政治宣傳片為例子,探討了平行剪接、影片句法以及 對比形式等重要問題。

的景框與之類似,字卡則為「1959 年四月」。(圖 4-1a、4-1b)景框賦予熟悉感,

縮短了時間距離,但是敘事卻提醒觀眾故事時間的差異,這樣的落差造成審美效 果。第三部第一節中,當男主角蓋伊從阿爾及利亞返國之後,在自己寓所中的幾 組鏡頭與他離去之前構成一系列的對比,(圖4-2、4-3、4-4)敘事也利用蓋伊環 視房間四周的表演(蓋伊的臉部特寫)以及人物話語提醒觀眾注意景框的相似 性:「這裡什麼也沒有變。」但是上文提到「女主角出嫁」,下文阿姨也提到「自 己變得多病,即將不久於人世;雨傘店轉讓;女主角全家搬遷」,而瑪德蓮在下 一節也對蓋伊說:「你變了許多。」(3:2)蓋伊所謂「什麼也沒有改變」只能理 解為背景事物的不變。由此看來,景框的對比意義在於利用景框組成25以及背景 的不變,反襯出人事變遷之嘆,藉由差異造成美感。

此外,相似景框中的差異也表現在光線的調性以及人物的動作,這些景框細 節具有暗示意義。在第一部第一節中,港堤是見證蓋伊與女主角戀情的地點,他 們在這裡討論未來的願景。(圖 4-5a)同樣的場景在第二部第四節中卻也是女主 角接受卡薩求婚的地點,(圖4-5b)兩個鏡頭的對比意味濃厚:第一部中的夜景 暗示戀侶綺麗的情思,他們輕快的步伐表現愛情的歡快;第三部的同一個地點以 日景表現求婚者卡薩的直率與真誠,佈景明亮的高調性(high key)以及沉穩的 動作暗示兩人未來雖不如夜晚的輕快幽美,但是卻有堅實的經濟保障。

在第二部第四節中,卡薩與女主角的婚禮在靜默中進行,新婚兩人的眼神只 有短暫的交會,沒有笑容,位於景框遠處的母親甚至顯得神情憂鬱,對於婚禮場 景而言,這些突兀的配置不能說沒有暗示意義;(圖 4-6a)第三部第二節中的教 堂彌撒,本質上是一個喪禮,瑪德蓮眼神與蓋伊交會之後也將目光移開,跟上述 婚禮情節女主角避開目光的動作類似。(圖4-6b)然而,同樣沒有笑容的表演,

瑪德蓮的目光卻顯得較不銳利,蓋伊悲傷的神情也激起觀眾的同情。一樣是兩人 鏡頭的景框配置,但是後者所表現的情感顯得較為柔和而具感染力,喪禮場景中 的蓋伊與瑪德蓮在與婚禮場景的對比之下,間接獲得一致關係,預示兩人在下文 互結連理。婚禮不尋常的肅穆所造成的雙重感受,以及喪禮本身隱含家庭價值所

25 這裡所謂景框組成包含鏡頭距離與人物位置的概念。圖 4-2a 與 4-2b 皆由同一個背景與人物構 成,這個距離屬於「中景鏡頭」(medium shot),是一個包含人物膝或腰以上的鏡頭;(吉奈堤 31)

4-3a 與 4-3b 屬於「過肩鏡頭」(over-the-shoulder shot),蓋伊側背對著鏡頭,瑪德蓮則面對攝 影機;圖4-4a 與 4-4b 也屬於「中景鏡頭」,應注意圖4-4a 的人物在景框中顯得較為活潑,與 4-4b 構成對比。

帶來的溫馨感,透過平行結構造成戲劇張力傳達隱喻意義。

除了上述的景框分析之外,論者提出另外兩項值得進行敘事平行結構的研究 範疇:旋律的複現與主題的複現。關於前者的討論可以從分析對位與賦格形式出 發,譬如第一部第一節與第三部第四節的兩段樂曲中,後者是主旋律的賦格形 式,它在「基調框架」的基礎之上,發展「細節差異」的形式,並展現象徵意義,

在 3.3 中已經從敘事策略的角度闡釋其基本意義。關於主題複現的敘事平行研 究,則可著眼於某個主題的人物載體以及主題內容深化過程的關係,筆者在附表 中歸納出一些重要的主題:孤獨、遺忘與死亡,期能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參考。

5. 結論

本文探討了《秋水伊人》的寫實與形式問題,得出「形式表現在於反映真實」

的結論。接著探討悲劇與喜劇的問題,得出「喜劇的手法在於營造悲劇」的結論。

這兩項矛盾的結論說明了《秋水伊人》的審美特點在於對比,而從敘事的角度看 來,也印證了此一發現。

《秋水伊人》在追求寫實的基礎上,利用電影形式手法表現寫實主義細節描 寫所不能傳達的內容。也就是利用疏離的手法表現「更為真實」的內容,並且營 造悲劇效果。一連串形式表現的穿插,取消了寫實的預設立場──從陌生化到自 動化,再由自動化到陌生化──觀眾在這個過程中得以重新認識電影所欲建構的 現實。

幽默的語言風格在《秋水伊人》的中段敘事裡扮演延宕衝突、緩和悲劇感受 的角色,悲劇與喜劇成分共存,甚至互滲。這部音樂劇在色彩鮮豔的佈景與高調 燈光的運用上也具有相當突出的喜劇特徵。然而,本文論述了這些喜劇配置與片 尾悲劇感受的關係密切──喜劇元素的存在是為了在片尾造成落差,以俾放大悲 劇效果。

另外,從敘事語式的對比以及平行結構看來,這部音樂電影也具有雙重感受 的美學特徵──敘事結構總是以對比結構為基礎,包括觀點、影像、聲音、主題 的對比。因此,本文論述《秋水伊人》的戲劇與美學諸項特徵的基礎可以歸納為 對比的形式結構。電影敘事在二元對立的基礎上營造戲劇張力:運用了形式手法 而意圖卻在於達到寫實的目的;運用喜劇的手法而目的卻在於醞釀悲劇的效果。

引用書目

影像資料:

德米(Jacques Demy)編導,勒葛洪(Michel Legrand)作曲。《秋水伊人》(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Paris: Parc Film-Madeleine Films ; Munich: Beta Film.

1964.(1992 年國家電影中心版本)

中文書籍:

弗洛伊徳(Freud, Sigmund)原著。彭舜、楊韶剛譯。《詼諧與潛意識的關係》。(弗 洛伊德文集;4)。台北:知書房,2000。

皮斯頓(Piston)原著。康美鳳譯。《對位法》(Counterpoint)。台北:全音樂譜,

1988。

吉奈堤(Louis D. Giannetti)原著。焦雄屏譯。《認識電影》(Understanding Movies)。 台北:遠流,2005。

休斯(Robert Scholes)原著。劉豫譯。《文學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 in Literature:

An Introduction)。台北:桂冠,1994。

李幼蒸著。〈敘事話語的結構分析〉。《語義符號學》。台北:唐山,1997。Ch.VI.

林書堯著。《色彩學》。修訂五版。台北:三民,1998。

黎翁斯坦(Leon Stein)原著。潘皇龍譯。《音樂的結構與風格:音樂形式的分析 與研究》(Structure and Style: The Study and Analysis of Musical Forms)。台北:

全音樂譜,1989。

簡奈特(一譯熱奈特,Gérard Genette)原著,廖素珊、楊恩祖譯。《辭格Ⅲ》(Figure III)。台北:時報文化,2003。

譚大容著。《笑話、幽默與邏輯》。第五版。(邏輯時空叢書)。北京:北京大學出 版社,2005。

中文期刊:

冉東平著。〈淡化戲劇衝突,顯現生活真實─評契訶夫的《櫻桃園》〉,《平頂山學 院學報》,20 卷四期(2005 年八月), 47-49。

張介明著。〈論契訶夫戲劇的敘述性〉,《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Vol. 32,No.6,2003 年。

英文資料:

Altman, Rick. ‘The Musical’ in The Oxford History of World Cinema. (Ed.)

Geoffrey Nowell-Smit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94-303.

Brooks, Peter. Body work: objects of desire in modern narrative.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簡體中文譯本:彼得,布魯克斯原著,朱生堅譯。《身 體活:現代敘述中的慾望對象》。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Gary, Ronald. Brecht the Dramatis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Holthusen, Hans Egon. ‘Brecht’s Dramatic Theory’ in Brecht: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Ed.)Peter Dometz. New Jersey: Englewood Cliffs, 1962.

Scholes, Robert and Robert Kellogg .The Nature of Narrativ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6.(2006 年九月增訂版)

Verschueren, Jef.(維索爾倫)Understanding Pragmatics.(《語用學新解》)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法文資料:

Gervisse, Maurice. Le Bon Usage, Grammaire Française. 12e éd. Paris-Gembloux:

Duculot, 1986.

Michel Legrand. 網址:

http://fr.wikipedia.org/wiki/Michel_Legrand 存取日期:2006

年7 月 23 日。

La Versification. Grammaire. Paris: Larousse, 1995. 159-162.

附圖

圖組一:疏離效果

圖1-1 圖1-2

圖1-3a 圖1-3b 圖1-4

圖組二:象徵意義

圖 2-1a-d

圖2-2

圖組三:多重語式

圖3-1a 圖3-1b

圖3-2a-d 圖組四:對比畫面

圖4-1a 圖4-1b 圖4-2a

圖4-2b 圖4-3a 圖4-3b

圖4-4a 圖4-4b 圖4-5a

圖4-5b 圖4-6a 圖4-6b

附表

平行結構在影片中的位置及其對比內容與所屬對比範疇

平行結構在影片中的位置及其對比內容概述 對比範疇

(1:1)車廠場景;蓋伊正面態度 (3:2)車廠場景;蓋伊負面情緒 C, L, P

(1:1)廚房畫面;親情 (3:1)廚房畫面;親情 C, L, P

(1:1)阿姨掉淚;孤獨的淚水 (3:3)瑪德蓮掉淚;感動的淚水 M, P, T

(1:1)病痛;阿姨足部不適 (3:1)病痛;蓋伊膝蓋不適 M, P

(1:1)景框;瑪德蓮與蓋伊 (3:2)景框;瑪德蓮與蓋伊 C, L, P

(1:1)男主角房間與門廊 (3:1)男主角房間與門廊 C, L, P

(1:1)孤獨主題(阿姨) (3:3)孤獨主題(瑪德蓮與蓋伊) P, T

(1:1)女主角知道要點什麼飲料 (3:4)女主角不知道要加什麼油 P, T

(1:1)堤岸兩人鏡,日景,蓋伊 (2:4)堤岸兩人鏡,夜景,卡薩 C, L, P

(1:1)主題曲 (3:4)主題曲的變調 F, P

(1:1)遺忘主題;承諾不會忘記 (2:3)遺忘主題;忘記蓋伊模樣 P, T

(2:4)教堂婚禮;女主角與卡薩 (3:2)教堂喪禮;蓋伊與瑪德蓮 C, L

(2:4)教堂婚禮;女主角與卡薩 (3:2)教堂喪禮;蓋伊與瑪德蓮 C, L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