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電子票證的發展歷史僅十多年且資料取得不易,故相關研究文獻並不多,但 近年來卻如雨後春筍般地劇增,國內在實際應用案例方面,相較於以往傳統調查 方法取得之旅運資料,若能透過電子票證取得旅運資料則將更完整,且資料取得 成本更低,取得之資料也更即時、準確。國內最早之研究為邱詩淳(2005)針對台 北市特定公車路線之悠遊卡資料進行資料探勘技術之分析,藉由分析出的結果提 出建立區間車或直達車之建議,期許能夠提出營運改善方案。此研究比對乘客電 子票證資料與公車衛星定位系統之到站時間,探討乘客刷卡位置並根據搭乘紀錄

推估旅客之起迄矩陣,再透過資料探勘技術之群集化分析與關聯法則之功能,分

1. 戰略層級(strategic-level):戰略層級之應用主要著重在長期性交通路網的規劃 上,而欲進行長期性交通路網的規劃,則必須清楚瞭解使用者之旅次行為與 旅運需求量的預測與推估,因而此類資料可作為長期性交通路網規劃的基礎。

有鑑於此,過去學者於本層級的研究(Agard 等人(2006)、Bagchi 及 White(2004)、

Chu 等人(2009)、Trépanier 等人(2010))多著重在使用者行為的特性探討與分 類上,希冀能找出符合當地交通路網特性的使用者行為模式。

2. 戰術層級(tactical-level):戰術層級之應用研究(Bagchi 及 White(2004)、

Chapleau 及 Chu(2007))則偏重在營運路線與班次的調整上,本層級的操作方 式可依據電子票證系統所蒐集每筆上、下車地點的資料,彙整分析後則可掌 握每條營運路線的中最大旅運量的地點(或車站),故可作為現有營運路線或 班次調整之重要依據;此外亦有學者(Hoffman et al. (2009))延伸此類之研究,

進行使用者轉乘習慣與特性之分析,並作為運輸路網與班次微調之基礎。

3. 營運層級(operational-level):營運層級的研究(Chapleau 及 Chu(2007)、

Trépanier 等人(2009))則偏重在如何利用電子票證資料具有時間特性與地點 標定之特性,進行運量統計及各種營運指標的產製,例如時刻表的正確性 (schedule adherence)、每天每條路線不同票種的車公里數與人公里數等相關 統計指標。

除 Pelletire 等人(2011)之關鍵性文獻回顧外,茲另將相關文獻內容彙整如表 1 所示,在國內由於電子票證資料取得困難,因此較少相關文獻,僅於 2005 年

作者 時間 內容摘要

作者 時間 內容摘要

王晉元

等人 民104

應用電子票證資料之五大潛在應用範圍,包含區域、路廊、路線、站點、使用 者等範圍,並以視覺化圖形分析比較各路線之行駛方向及運量大小,可利用 在公車路線調整、車隊車型調整之外,亦可比對路線行徑方向與空間/時間供 給與需求量,以檢驗供需資料是否符合實際情況。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