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柒、討論與建議

本文旨在發展一套適用於本國的社區防救災社會資本測量工具。作者參酌國內 外相關文獻,提出社區社會資本的重要內涵,並以天然災害頻繁的東勢與和平在地 組織的相關資料,進行社區社會資本測量指標的假設模式之檢證,藉以建立一套由 四個因素構面組成的社區社會資本之二階驗證性因素模型。資料分析結果顯示,此 測量工具不但具備穩定性,且能反映概念的內涵結構。綜言之,本文提出的社區防 救災社會資本測量工具,涵蓋四個構成要素,分別為社區關係網絡、社區信任、社

區 意 識 、 與 社 區 參 與 , 與 國 外 相 關 領 域 學 者 所 提 出 的 研 究 結 果 互 相 驗 證

(Brocklesby & Fisher, 2003; Chaskin et. al., 2001; Gittell & Vidal, 1998; Kay, 2006;

Simpson et al., 2003)。

本文根據前述四個潛在因素結構的標準化因素負荷量,比較其在整體的社會資 本概念下所分別扮演的角色,解析結果顯示這四個社區社會資本概念的組成要素之 重要性依序為:「社區信任」、「社區意識」、「社區參與」、以及「社區網 絡」,而這四個因素構面彼此之間相關性檢驗的結果,顯示「社區信任」分別與

「社區意識」、及「社區參與」之間具備相關性;另外,「社區意識」分別與「社 區信任」、及「社區網絡」的關聯皆達到統計顯著性;而「社區參與」與其他的因 素構面之間的相關性呈現微弱或無關聯。此分析結果指出社區個人或組織間存在的 信任關係、社區參與認同感、及鄰里人際關係的建立等,皆能形塑無形的社區社會 資本。但是,如欲運用社區社會資本,促發社區集體行動以達成特定目標,仍須檢 視各社區所擁有的這些無形資產之間特質及強弱程度,透過其間的相輔相成機制,

始能有效運用之。

本研究的進一步分析結果顯示兩個社區的社會資本組成內涵並不全然一致,有 些構面在兩個社區有相異的重要性。相對比較上,和平地區最重要的社會資本組成 內涵反映在「社區意識」因素構面,而就東勢地區而言,重要的社會資本組成要素 除了「社區意識」外,尚有「社區信任」。考量東勢地區的主要居民為客家民族,

而和平鄉的居民結構則是由多元的原住民族群組成,此兩個地區各有其特殊的文化 背景,再者,根據本論文的質性訪談資料之分析結果指出,和平地區的組織之間關 係網絡受到多元族群因素的影響,呈現同親族之間比異族群之間有更多的互動關係 存在,這樣的研究結果是否意味者社區的社會資本內涵具有文化異質性?由於本研 究係前鋒性研究,僅蒐集兩個社區做檢證,亦無其他相關研究可供比較,建議未來 研究或可藉由蒐集更多社區的不同族群資料,進一步驗證此研究結果衍發的議題。

此外,本研究的質性訪談資料分析結果指出和平鄉地處山地偏鄉,幅員遼闊且交通 與資訊往來均不便,致使組織之間的互動關係也受到限制。因此,地理區位是否會 影響社區組織的關係網絡及社區意識之凝聚,亦值得未來研究廣泛蒐集更多社區資 料進一步做檢證。綜而言之,本文研究結果提醒政府或民間組織在應用社區社會資 本達成社區目標時,宜進一步驗證且再思考社會資本的不同因素構面是否在異質社 區有其不同重要性,以及地理環境因素是否會影響社會資本建構等議題,才能有效 運用社區組織資源。

另外,此四個面向與社區災難應變能力之關聯性分析結果指出,「社區意 識」、「社區信任」、與「社區網絡」較能解釋在地組織認知的社區災難應變能 力,而「社區參與」對「天然災害應變能力」的解釋能力並沒有達到統計顯著性,

其中,以「社區網絡」、及「社區意識」對「天然災害應變能力」的解釋能力較 佳,其次才是「社區信任」。這樣的結果似乎意味著本研究所建構的社區社會資本 內涵所涵蓋的四個重要層面,雖多數可被視為社區防救災的社會資本的重要內涵,

其對社區防救災能力也具有相當程度的解釋性,但是,如果要將「社區社會資本」

的不同內涵運用於「社區防救災的社會資本」建構時,則建議強化以在地組織的

「社區網絡」及「社區意識」作為核心關鍵。另外,分析結果顯示仍有其他未知的 重要因素會影響社區的防救災能力。因此,本文建議欲有效提升社區的防救災能 力,除了應善用社區的社會資本以外,未來的相關研究,宜進一步探究其他影響社 區災難應變能力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結果也指出,公立機構組織在「社區意識」、以及「社區網絡」的平均 分數均較民間組織為高。另外,有得到政府財務支援的在地組織也在「社區參 與」、及「教育訓練和資訊資源」網絡上有較高的平均分數。檢視國內實務現狀,

長久以來有關社區的防救災工作多強調政府的警政、消防體系、及工程結構的災難 管理工作,或是由公部門主導的醫療救護、及社政救災體系,這個研究結果似乎印 證政府組織或相關資源在地方社區的防救災社會資本建構上長期扮演的重要角色。

本研究結果也指出兩個社區有約近半數的在地組織是屬於民間的非營利性質之機構 組織,包括學校、教會、社區發展協會、以及各類型社會組織團體。其中,又以社 區發展協會為數最多,其次是學校團體、及教會系統,且有相當多數社團組織成立 歷史悠久。然而,回顧以往災難救援的歷史,社區發展協會似乎較少扮演重要角 色,或發揮防救災的重要功能。相對上,教會系統以及學校單位則在過去的救災或 災後重建過程,經常扮演重要角色。如前所述,「防災社區」落實的重要關鍵之一 是強化在地居民組織的自助自救能力、以及建立地方的公私部門之防救災合作機 制,使社區防救災能力提升,具備抵抗災害及因應災變的韌性能力。因此,政府主 導部門如何透過強化這幾類型在地組織的互動關係網絡,並促進社區意識與共同參 與社區防救災的能力提升,是未來建構社區防救災社會資本需著力的重點。

事實上,一個全方位的「防災社區」支持體系建構,的確必須從「在地社區」

公民參與的角度,強化社區防救災能力。檢視政府各部門相關計畫,例如內政部警 政署的「守望相助方案」,著重社區治安體系的建構。消防署的「民力運用計

畫」,則強調民間救難組織與義消團隊的建立。而「健康社區六星計畫」則涵蓋面 廣及治安、環保、經濟產業、以及生活健康等社區工作。此外,「社區防救災總體 營造實施計畫」與六星計畫有部分重疊,藉由社區文化、觀光產業、生態環保之營 造、以及緊急避難與土石流整治,來降低社區災害。至於,各縣市政府也都分別推 出各項防救災計畫綱領,然主要集中於地區災害環境特性潛勢分析與模擬、與防救 災人力物力設備之預估整備。綜而言之,目前政府各部門相關單位主導的社區防救 災計畫,多數雖各有特定目標,但是共同特點是比較著重藉由社區工程或物理環境 技術面向的增強,來降低社區天然災害。雖然六星計畫與社區營造計畫有兼及社區 居民力量的凝聚強化,但是仍比較局限於社區產業經濟、社會福利、或其他有形物 質資源層面的努力,比較缺乏針對社區無形的社會資本、乃至於社會資本的各層面 優勢的防救災應用作檢視,也忽略了社區某些特定組織在防救災能力增強的可能功 能,未來政府相關單位如何整合各部門推動之社區防災相關計畫,並與社區組織形 成的防救災社會資本做結合,是提升國家整體防救災能力的重要課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