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4.1 模擬目的與比較事項

本文模擬的目的在於驗證採用基於 CSMA/CA 的機制與混合式 BT 機制後,除了碰撞 次數得以減少外,在辨識效能上是否有比原先的 BT 機制還好。辨識效能可從幾個地方 看得出來,一是 Reader 欲辨識一個 Tag ID 時所需要的媒介存取時間,在此用一個 Bit 媒介存取所需的單位時間,來算成媒介存取次數,以計算媒介存取時間;另一個是 Reader 欲辨識一個 Tag ID 所需要的查詢次數,然就基於 CSMA/CA 的機制而言,Reader 並不是 像原先的 BT 機制一樣下 Bit(s)查詢的方式向 Tag 查詢 ID,而是 Tag 送出 Request to Send 來向 Reader 表明欲送其 ID 資料的企圖,故在此,基於 CSMA/CA 的機制並不適合與原先 的 BT 機制做一比較;但是因為混合式 BT 與原先 BT 一樣都是利用送出 Bit(s)查詢的方 式查詢 Tag 的 ID,故在查詢次數上,混合式 BT 與原先 BT 機制是適合做比較的。

是故,針對碰撞上與媒介存取次數上,分別就基於 CSMA/CA 的機制以及混合式 BT 機制與原本的 BT 機制做個比較。另外,由於混合式 BT 與 BT 一樣是利用 Bit 查詢的方 式辨識 Tag 的 ID,故在此亦針對這兩個方法在送出 Bit(s)的查詢次數上做一比較。

4.2 模擬假設

在此有幾個模擬假設,茲條例如下:

1. 假設所有 Reader 查詢與 Tag 回應的過程中沒有發生錯誤情況 2. 假設只有一個 Reader 很多的 Tag

3. 每個回應與查詢都是即時且立即收到,也就是假設沒有媒介延遲與處理延遲 4. 在基於 CSMA/CA 機制與 BT 比較時,假設所在環境的 ID 長度遵照 EPC 準則為 96

Bits;在混合式 BT 與 BT 比較時,為了讓原先 BT 機制的碰撞發生率大為提高,

使得結果更易觀測出來,在此假設所在環境 ID 的長度為 10 Bits 5. 假設 Reader 對 Tag 所下的 Command,其長度為 3 Bits

4.3 模擬方法

定義是只要有對媒介做存取即算存取,而存取次數是以存取時所發送的 Bit 數計算的。

若以一個 Bit 算成一個時間單位,則可用存取次數來評量媒介存取的時間,並進而得知 辨識效率。另外在基於 CSMA/CA 機制的場合,由於他會隨機取個 Backoff Time Slot,

並依此延期開始傳送資料的期間,故在此亦得將其所 Backoff Time Slot 計算進去媒介 存取時間,於此定義一個 Time Slot 等於二個 Command 媒介存取次數。

所謂 Bit(s)查詢次數的定義是,若 Reader 送出查詢 Bit(s),不論是送出一個 Bit 或二個 Bit,都算一次的查詢次數。查詢查詢次數越少表示 Reader 只需要幾個查詢就可 以辨別出 Tag 的 ID,其在辨識的效率上,有可能會高於查詢次數多的,因為這個依然要 跟之前的媒介存取數做一個比對;若雖然查詢次數較低,但是所用的媒介存取數太高,

則辨識效率依舊沒有多大的改善。

4.3.2.2 Tag ID 產生的方式

在原先 BT 機制與混合式 BT 裡, Tag ID 亦會影響此二者的碰撞次數與存取數,然 而因為 Tag ID 的組合幾近無限多種,在此不可能一一將其模擬出來,故此系統採用隨 機方式產生 Tag 的 ID。

4.3.2.3 比較方式

在此分別就 BT、混合式 BT、與基於 CSMA/CA 的機制於碰撞次數與總媒介存取數上 做一個比較,並藉此來評估辨識的效能。另外,在混合式 BT 與原先 BT 機制上,還針對 查詢 Bit(s)所送出的查詢次數做個比較,並與之前的媒介總存取次數做一綜合的比較分 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