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Zone I之單位寬度體積變遷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87-109)

第五章 沙丘剖面調查結果

5.1 Zone I之單位寬度體積變遷

圖5.1為Zone I之

V

u隨時間變遷情形,而圖5.2為其

Δ V

u隨時間之變遷情 形;此二圖之曲線變化趨勢一致。由圖5.1知曉,於2005/7~2006/6間,其 值介於155~202 ;於2006 /7~2007/6間,其

V

值介於144~160 ;於 2007/7~2008/8 間 , 其 值 介 於 134~167 。 最 大 值 為 2005/12 之 202 ,後續 值逐漸減小至2006/7之150 ,之後 值並無顯著變 化,最小 值為2008/5之134 。

V

u

m

m /

3 u

m /

3

m

V

u

m /

3

m V

u

m

m /

3

V

u

m /

3

m V

u

V

u

m /

3

m

基本上,此調查區位於11月至翌年3 月為東北季風期,每月最大風速 為12.8~22.5

m /s

之間,平均風速在5.7~10.6

m /s

之間,此期間沙丘有堆積現 象使

Δ V

u值變大,如於2005 /11~2006/3間之

Δ V

u值介於16.7%~20.4%。4月~6 月為東北季風與西南季風交替期,此期間

Δ V

u值有減小之趨勢,如於2008 /4~2008/6間之 值介於-16.7%~-11.1%。7月~10月為颱風期,此期間因沙 丘沙含水量高不易產生飛沙,致其

V

u

Δ

V

u

Δ

值無顯著變化,如於2006/7~2006/10 間之

Δ V

u值介於-7.4%~-1.2%。另一方面;此沙丘受排水溝淤沙清除及風力

發電廠興建等人為干擾較大,雖然於2007 /11~2007/3之東北季風期,其

Δ V

u 值無顯著的季節性變化。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05/06 05/08 05/10 05/12 06/02 06/04 06/06 06/08 06/10 06/12 07/02 07/04 07/06 07/08 07/10 07/12 08/02 08/04 08/06 08/08 Volume of longitudinal profile of sand dune (m3/m)

Date

Zone I

圖 5.1 Zone I 之單位寬度體積變遷情形(2005/6~2008/8)

(2005/6~2008/8)

-60 -40 -20 0 20 40

05/06 05/08 05/10 05/12 06/02 06/04 06/06 06/08 06/10 06/12 07/02 07/04 07/06 07/08 07/10 07/12 08/02 08/04 08/06 08/08

V ari at io n (%)

Date

Zone I

圖5.2 Zone I之單位寬度體積變化百分比變遷情形 (2005/6~2008/8)

5.2 Zone II之單位體積變化

圖5.3為Zone II之

V

u隨時間變遷情形,而圖5.4為其

Δ V

u隨時間之變遷情 形;此二圖之曲線變化趨勢一致。由圖5.3知曉,於2005/7~2006/6間,其 值 介 於 301~362 ; 於 2006/7~2007/6 間 , 其 值 介 於 281~308 ; 於 2007/7~2008/8 間 , 其 值 介 於 200~313 。 最 大 值 為 2005/11 之 362 ,後續 值逐漸減小至2006/4之301 ,之後 值並無顯著變化,

最小 值為2008/8之200 。

V

u

m

m /

3

V

u

m /

3

m

V

u

m /

3

m V

u

m

m /

3

V

u

m /

3

m V

u

V

u

m /

3

m

基本上,此調查區位於11月至翌年3 月為東北季風期,每月最大風速為 12.8~22.5

m /s

之間,平均風速在5.7~10.6

m /s

之間,此期間沙丘有堆積現象使

值變大,如於2005 /11~2006/3間之

V

u

Δ Δ V

u值介於-3.8%~4.9%。4月~6月為東北 季風與西南季風交替期,此期間

Δ V

u值有減小之趨勢,如於2008/4~2008/6間之 值介於-37.7%~-39.7%。7月~10月為颱風期,此期間因沙丘沙含水量高不 易產生飛沙,致其 值無顯著變化,如於2006/7~2006/10間之 值介於 -9.3%~-14.4%。

V

u

Δ

V

u

Δ Δ V

u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05/06 05/08 05/10 05/12 06/02 06/04 06/06 06/08 06/10 06/12 07/02 07/04 07/06 07/08 07/10 07/12 08/02 08/04 08/06 08/08

V o lu m e of l o ngi tu d in al pr of il e of s an d d une (m

3

/m )

Date

Zone II

圖5.3 Zone II之單位寬度體積變遷情形(2005/6~2008/8)

-60 -40 -20 0 20 40 60

05/06 05/08 05/10 05/12 06/02 06/04 06/06 06/08 06/10 06/12 07/02 07/04 07/06 07/08 07/10 07/12 08/02 08/04 08/06 08/08

V ari at io n (%)

Date

Zone II

圖 5.4 Zone II 之單位寬度體積變化百分比變遷情形(2005/6~2008/8)

5.3 Zone

III

之單位體積變化

圖5.5為Zone III之

V

u隨時間變遷情形,而圖5.6為其

Δ V

u隨時間之變遷情 形;此二圖之曲線變化趨勢一致。由圖5.5知曉,於2005/7~2006/6間,其 值 介 於 281~316 ; 於 2006/7~2007/6 間 , 其 值 介 於 254~288 ; 於 2007/7~2008/8 間,其 值介於233~267 。最大 值為2006/3之316 , 後續 值逐漸減小至2006/8之254 ,之後 值並無顯著變化,最小 值為 2008/4之233 。

V

u

m

m /

3

V

u

m /

3

m

V

u

m /

3

m V

u

m /

3

m

V

u

m /

3

m V

u

V

u

m m /

3

基本上,此調查區位於11月至翌年3 月為東北季風期,每月最大風速為 12.8~22.5

m /s

之間,平均風速在5.7~10.6

m /s

之間,此期間沙丘有堆積現象使

值變大,如於2005 /11~2006/3間之

V

u

Δ Δ V

u值介於-4.4%~6.0%。4月~6月為東北 季風與西南季風交替期,此期間

Δ V

u值有減小之趨勢,如於2008/4~2008/6間之 值介於-17.1%~-21.8%。7月~10月為颱風期,此期間因沙丘沙含水量高不 易產生飛沙,致其 值無顯著變化,如於2006/7~2006/10間之 值介於 -13.1%~-16.4%。

V

u

Δ

V

u

Δ Δ V

u

見圖5.7、圖5.8為2005/6~2008/8 Zone I、II、III之單位寬度體積變化綜合 比較圖 。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05/06 05/08 05/10 05/12 06/02 06/04 06/06 06/08 06/10 06/12 07/02 07/04 07/06 07/08 07/10 07/12 08/02 08/04 08/06 08/08

V ol u m e o f lon gi tu d ina l pr of il e of s and d une (m

3

/m)

Date

Zone III

圖5.5 Zone III之單位寬度體積變遷情形(2005/6~2008/8)

-60 -40 -20 0 20 40 60

05/06 05/08 05/10 05/12 06/02 06/04 06/06 06/08 06/10 06/12 07/02 07/04 07/06 07/08 07/10 07/12 08/02 08/04 08/06 08/08

V ar ia ti on ( % )

Date

Zone III

圖5.6 Zone III之單位寬度體積變化百分比變遷情形 (2005/6~2008/8)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05/06 05/08 05/10 05/12 06/02 06/04 06/06 06/08 06/10 06/12 07/02 07/04 07/06 07/08 07/10 07/12 08/02 08/04 08/06 08/08

V ol u m e of l o ngi tud ina l p rof il e of s and d une ( m

3

/m

)

Date

圖5.7 Zone I、II、III之單位寬度體積變遷情形綜合比較圖 (2005/6~2008/8)

Zone II

Zone III

Zone I

-60 -40 -20 0 20 40 60

05/06 05/08 05/10 05/12 06/02 06/04 06/06 06/08 06/10 06/12 07/02 07/04 07/06 07/08 07/10 07/12 08/02 08/04 08/06 08/08

Va ri at io n ( % )

Date Zone I

Zone III

Zone II

圖 5.8 Zone I、II、III 之單位寬度體積變遷情形百分比綜合比較圖 (2005/6~2008/8)

第六章 植被面積調查結果

本章整合陳姿亘(2006)、余玟玲(2007)及本研究之植被覆蓋面積調查結 果,即觀察從2005/10~2008/5間之植被覆蓋面積 之變遷情形。研究區位內 之沙丘指標性植被有林投、苦林盤、馬鞍藤、濱刺麥及海埔姜,每月量測一 次;而 值係以Auto CAD 軟體計算植被覆蓋之面積而得;表6.1為五種植被 之覆蓋面積 (m

A

p

A

p

A

p 2)及覆蓋面積變化百分比

Δ A

p(%)之量測數據一覽,其中

Δ A

p值 係相對於2005/10之

A

p值之變化百分比。以下對其變遷情形說明之。

表 6.1 植被調查結果綜合表

Pandanus odoratissimus L. f. var. kinesis

(Warb.) Kanehira.

Clerodendron inerme (L.)

Gaertn.

Ipomoea pes-caprae (L.)

Sweetsubsp.

brasiliensis (L.) Oostst.

Spinifex littoreus (Burm.

f.) Merr.

Vitex rotundifolia L. f.

Species

Date

Area

A

p

(m2)

Variation

A

p

Δ

(%)

Area

A

p

(m2)

Variation

A

p

Δ

(%)

Area

A

p

(m2)

Variation

A

p

Δ

(%)

Area

A

p

(m2)

Variation

A

p

Δ

(%)

Area

A

p

(m2)

Variation

A

p

Δ

(%) 2005/10 20.3 0.0 77.2 0.0 45.6 0.0 16.6 0.0 131.4 0.0 2005/11 19.2 -5.4 0.0 -100 44.8 -1.8 12.8 -22.9 122.9 -6.5 2005/12 18.4 -9.4 0.0 -100 42.7 -6.4 11.4 -31.3 102.3 -22.1 2006/01 17.2 -15.3 0.0 -100 29.4 -35.5 11.4 -31.3 81.7 -37.8 2006/02 16.1 -20.7 0.0 -100 26.0 -43.0 12.3 -25.9 94.1 -28.4 2006/03 14.9 -26.6 0.0 -100 21.9 -52.0 13.3 -19.9 112.1 -14.7 2006/04 15.8 -22.2 0.0 -100 39.5 -13.4 5.7 -65.7 131.6 0.2 2006/05 16.9 -16.8 0.0 -100 40.1 -12.1 4.2 -74.5 148.0 40.0 2006/06 19.8 -2.5 0.0 -100 44.9 -1.5 4.6 -72.3 168.1 27.9 2006/07 22.5 10.8 6.4 -91.7 41.3 -9.4 3.2 -80.7 159.5 21.4 2006/08 26.9 32.5 13.2 -82.9 58.6 28.5 2.8 -83.1 161.8 23.1 2006/09 24.4 20.2 13.4 -82.6 70.3 54.2 2.5 -84.9 197.2 50.1 2006/10 23.5 15.8 13.9 -82.0 70.9 55.5 2.7 -83.7 246.0 87.2 2006/11 22.1 8.9 24.3 -68.5 60.6 32.9 6.8 -59.0 211.9 61.3 2006/12 23.9 17.7 13.0 -83.2 20.0 -56.1 5.9 -64.5 168.2 28.0 2007/01 21.7 6.9 12.7 -83.6 18.8 -58.8 3.2 -80.7 158.6 20.7 2007/02 26.5 30.5 12.1 -84.3 34.7 -23.9 9.4 -43.4 135.4 3.0 2007/03 28.5 40.4 13.5 -82.5 38.3 -16.0 7.8 -53.0 137.6 4.7 2007/04 24.2 19.2 9.9 -87.2 40.0 -12.3 8.0 -51.8 125.5 -4.5 2007/05 28.2 38.9 16.7 -78.4 44.7 -2.0 8.1 -51.2 128.6 -2.1

2007/06 29.8 46.8 24.7 -68.0 54.2 18.9 10.3 -38.0 170.5 29.8 2007/07 30.0 47.8 26.8 -65.3 58.7 28.7 12.7 -23.5 196.3 49.4 2007/08 30.6 50.7 28.4 -63.2 52.0 14.0 15.8 -4.8 229.3 74.5 2007/09 31.2 53.7 23.4 -69.7 48.7 6.8 17.3 4.2 234.4 78.4 2007/10 28.4 39.9 23.2 -70.0 1.8 -96.1 18.3 10.2 133.5 1.6 2007/11 26.6 31.0 15.0 -80.6 0.8 -98.3 5.4 -67.5 13.0 -90.1 2007/12 30.2 48.8 9.7 -87.4 1.5 -96.7 4.4 -73.5 12.7 -90.3 2008/01 28.5 40.4 8.2 -89.4 0.7 -98.5 0.0 -100 8.6 -93.5 2008/02 27.8 37.0 6.55 -91.5 1.0 -97.8 0.0 -100 18.5 -85.9 2008/03 23.9 17.7 4.8 -93.8 1.0 -97.8 0.0 -100 29.6 -77.5 2008/04 26.6 31.0 20.0 -74.1 2.5 -94.5 0.0 -100 18.9 -85.6 2008/05 30.2 48.8 18.7 -75.8 4.5 -90.1 0.0 -100 11.0 -91.6

6.1 林投之生長情形

圖6.1 為林投之生長情形,林投為大型灌木,近木質之藤本。其莖多分 支,不定根相當發達。高3-5公尺,主要生長在海岸林的最前線,常成叢聚生,

或與草海桐、黃槿等混生,構成海岸灌叢;有時也長在沙灘上,是防風定沙 的優良植物。由圖6.1 得知東北季風所挾帶的沙粒對植被造成擦傷與灼傷。

由圖3.12 得知2005 /9至2006/2每月降雨量都在100

mm

以下,此期間東北季風 帶來濃度極高之鹽沫,使林木生長受到影響。

圖6.2為林投之

A

p隨時間變遷情形,圖6.3為林投之

Δ A

p隨時間變遷情形;

此二圖之曲線變化趨勢一致。由圖6.2知曉,於2005/10~2006/6間,其 值介 於14.9~20.3

m

A

p

2;於2006/7~2007/6間,其

A

p值介於21.7~29.8

m

2;於2007/7~2008/8 間,其

A

p值介於26.6~31.2

m

2。最大

A

p值為2007/9之31.2

m

2,最小 值為2006/3 之14.9

m

A

p 2,林投面積

A

p在14.9

m

2 ~31.2

m

2 之間變化。

此調查區位於11月至翌年3 月為東北季風期,此期間受東北季風期之風 力、鹽害影響造成植被枯萎,面積減少,如植被面積

Δ A

p由2005 /11之-5.4%

持續遞減至2006/3之-26.6%;因東北季風過後雨量充足且風力減弱植被

Δ A

p開 始增長,從2006/4之-22.2%開始持續遞增至2006/8之32.5

%

圖6.1 林投生長情形

0.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05/09 05/11 05/12 06/02 06/04 06/05 06/07 06/09 06/10 06/12 07/01 07/03 07/05 07/06 07/08 07/10 07/11 08/01 08/03 08/04

Ar ea (m

2

)

Date

Pandanus odoratissimus L. f. var. kinesis (Warb.) Kanehira.

圖6.2 林投覆蓋面積變化

-100 -80 -60 -40 -20 0 20 40 60 80 100

05/09 05/11 05/12 06/02 06/04 06/05 06/07 06/09 06/10 06/12 07/01 07/03 07/05 07/06 07/08 07/10 07/11 08/01 08/03 08/04

V a ri a ti on ( % )

Date

Pandanus odoratissimus L. f. var. kinesis (Warb.) Kanehira.

圖6.3 林投覆蓋面積變化百分比

6.2 苦林盤之生長情形

見圖6.4,苦林盤是多年生蔓性灌木,嫩枝與花序都被有白色絨毛。葉呈 十字對生,厚革質,全緣,長6至8公分,寬2至3公分。聚繖花序腋出或頂生,

常三枚簇生。耐鹽性強,廣泛分布於沿海的漁塭或河口地區。

圖6.5為苦林盤之 隨時間變遷情形,圖6.6為苦林盤之 隨時間變遷情 形,;此二圖之曲線變化趨勢一致。由圖6.5知曉,於2005/10~2006/6間,其 值介於0~77.2

m

A

p

Δ A

p

A

p 2;於2006/7~2007/6間,其

A

p值介於6.4~24.7

m

2;於2007/7~2008/8 間,其

A

p值介於17.7~53.7

m

2。最大

A

p值為2005/10之77.2

m

2,最小 值為 2005/11之0

m

A

p 2,苦林盤面積

A

p在0

m

2 ~77.2

m

2 之間變化。

根據陳姿亘(2006)調查結果指出2005/11植被因台灣電力公司風力發電 工程施工傾倒廢沙所掩埋,導致植被因人為因素全數掩埋無法測量。此調查 區位於11月至翌年3 月為東北季風期,此期間受東北季風期之風力、鹽害影 響造成植被枯萎,面積減少,如植被面積

Δ A

p由2007/11之-80.6%持續遞減至

2008/3之-93.8%;因東北季風過後雨量充足且風力減弱植被 開始增長,如 從2007/4之-87.2%開始持續遞增至2007/8之-63.2

%

A

p

Δ

圖6.4 苦林盤生長情形

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05/09 05/11 05/12 06/02 06/04 06/05 06/07 06/09 06/10 06/12 07/01 07/03 07/05 07/06 07/08 07/10 07/11 08/01 08/03 08/04

Ar ea ( m

2

)

Date

Clerodendron inerme (L.) Gaertn.

圖6.5苦林盤覆蓋面積變化

-100.0 -80.0 -60.0 -40.0 -20.0 0.0 20.0 40.0 60.0 80.0 100.0

05/09 05/11 05/12 06/02 06/04 06/05 06/07 06/09 06/10 06/12 07/01 07/03 07/05 07/06 07/08 07/10 07/11 08/01 08/03 08/04

V a ri a ti on ( % )

Date

Clerodendron inerme (L.) Gaertn.

圖6.6 苦林盤覆蓋面積變化百分比

6.3 馬鞍藤之生長情形

圖6.7,馬鞍藤為多年生蔓性草本,植生光滑不具毛,生長力旺盛,花期 幾乎全年不斷,尤以夏季最盛,每年3月4月萌發新葉,葉片為廣橢圓形且前 端凹缺如馬鞍,葉片互生於莖,根群萌發於莖節,5至10月是花期,但花季的 頂峰期是7至8月,怒放紅紫色漏斗狀花冠呈聚繖形花序排列,結果是7至12 月,果實為蒴果,但匍匐植物易被沙掩埋。廣泛分布於全省海濱,是沙、礫 石灘的典型植物,具有很好的定沙功能。植被的東北方向被沙掩埋及風飄送 之鹽分落於植物之葉面,增加植被葉中氯化鈉濃度超過適當濃度,使植被現 枯萎或凋謝。

圖6.8為馬鞍藤之 隨時間變遷情形,圖6.9為馬鞍藤之 隨時間變遷情 形,;此二圖之曲線變化趨勢一致。由圖6.8知曉,於2005/10~2006/6間,其 值 介 於 21.9~45.6

m

A

p

Δ A

p

A

p 2; 於 2006/7~2007/6 間 , 其

A

p 值 介 於 18.8~70.9

m

2; 於 2007/7~2008/8 間,其

A

p值介於0.7~58.7

m

2。最大

A

p值為2006/10之70.9

m

2,最

A

p值為2008/1之0.7

m

2,馬鞍藤面積

A

p在0.7

m

2 ~70.9

m

2 之間變化。

此調查區位於11月至翌年3 月為東北季風期,此期間受受東北季風影響 部份植被受沙掩埋及受強風吹襲使葉面枯萎剩下細長的蔓莖,如植被面積

Δ A

p 由2006/11之-32.9%持續遞減至2007/3之-16%;因東北季風過後雨量充足且風 力減弱植被 開始增長,如從2007/4之-12.3%開始持續遞增至2007/8之14

%

;植物面積於2005、2006、2007、2008 年東北季風期皆有減少的現象。

A

p

Δ

圖6.7 馬鞍藤生長情形

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05/09 05/11 05/12 06/02 06/04 06/05 06/07 06/09 06/10 06/12 07/01 07/03 07/05 07/06 07/08 07/10 07/11 08/01 08/03 08/04

Ar ea ( m

2

)

Date

Ipomoea pes-caprae (L.) Sweetsubsp. brasiliensis (L.) Oostst.

圖6.8 馬鞍藤覆蓋面積變化

-100.0 -80.0 -60.0 -40.0 -20.0 0.0 20.0 40.0 60.0 80.0 100.0

05/09 05/11 05/12 06/02 06/04 06/05 06/07 06/09 06/10 06/12 07/01 07/03 07/05 07/06 07/08 07/10 07/11 08/01 08/03 08/04

V a ri a ti on ( % )

Date

Ipomoea pes-caprae (L.) Sweetsubsp. brasiliensis (L.) Oostst.

圖6.9 馬鞍藤覆蓋面積變化百分比

6.4 濱刺麥之生長情形

見圖6.10,濱刺麥屬禾本科,匍匐性多年生草本,成群生長在沙丘上,

具有穩定沙丘的功能。莖葉堅硬帶刺,定沙能力特強,唯其蔓延生長速度較 慢。廣泛分布於全省的沙、礫灘地,其球狀雌花結果後脫落,往往能隨著海 風在沙礫上滾動,帶著種子四處旅行,以便擴張生長區域(摘自許慶文,

1998)。

在冬季除濱刺麥外,其他沙丘地被植物的莖葉大都會乾枯,有濱刺麥存 在的地方形成塚狀小沙丘。小沙丘迎風面的濱刺麥雖會乾枯,但其仍會在沙 土中殘留地下莖及根系,頂丘背後者在冬季大多尚可存活,因此形成許多小 丘,且以濱刺麥為優勢種。由於有此種濱刺麥能越冬存在,不僅由於風速減 弱而致沙土逐漸堆積,其地面形成如同低矮的堆沙籬一般,時間一久,最後 形成中大型的塚狀沙丘(陳財輝等,2004)。

圖6.11為濱刺麥之 隨時間變遷情形,圖6.12為濱刺麥之 隨時間變遷 情形,;此二圖之曲線變化趨勢一致。由圖6.8知曉,於2005/10~2006/6間,

其 值介於4.2~16.6

m

A

p

Δ A

p

A

p 2;於2006/7~2007/6間,其

A

p值介於2.5~10.3

m

2;於 2007/7~2008/8 間,其

A

p值介於0~18.3

m

2。最大

A

p值為2007/10之18.3

m

2,最 小

A

p值為2008/1之0

m

2,濱刺麥面積

A

p在0

m

2 ~18.3

m

2 之間變化。

此調查區位於11月至翌年3 月為東北季風期,此期間受受東北季風影響 部份植被受沙掩埋及受強風吹襲使葉面枯萎剩下細長的蔓莖,如植被面積

Δ A

p 由2007/11之-67.5%持續遞減至2008/3之-100%;因東北季風過後雨量充足且風 力減弱植被 開始增長,如從2007/4之-51.8%開始持續遞增至2007/8之-4.8

%

。由圖6.10可看出濱刺麥背風面沙丘有堆積現象;由圖6.13可看出濱刺麥已 被完全掩蓋。

A

p

Δ

圖6.10 濱刺麥生長情形

0.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05/09 05/11 05/12 06/02 06/04 06/05 06/07 06/09 06/10 06/12 07/01 07/03 07/05 07/06 07/08 07/10 07/11 08/01 08/03 08/04

Ar ea ( m

2

)

Date

Spinifex littoreus (Burm. f.) Merr.

圖6.11 濱刺麥覆蓋面積變化

-100.0 -80.0 -60.0 -40.0 -20.0 0.0 20.0 40.0 60.0 80.0 100.0

05/09 05/11 05/12 06/02 06/04 06/05 06/07 06/09 06/10 06/12 07/01 07/03 07/05 07/06 07/08 07/10 07/11 08/01 08/03 08/04

Va ri a ti o n ( % )

Date

Spinifex littoreus (Burm. f.) Merr.

圖 6.12 濱刺麥覆蓋面積變化百分比

圖6.13 濱刺麥已被完全掩蓋

6.5 海埔姜之生長情形

見圖6.14,海埔姜又別名蔓荊,屬於馬鞭草科,為半落葉性蔓性灌木,

高度僅數十公分,小支方型,全株密被灰白色柔毛,節上生根,可藉以固著 植物體,多年生草本,其花期在夏季,熟果期在秋季,海埔姜生長及覆蓋良 好,其地下莖發芽力強,隨堆積發出新根向上生長,定沙性能良好;唯栽植 後初期生長較慢,在海岸第一線種植,易於風枯,需加強保護(甘偉航,1988)。 當沙地上若無植生覆蓋,氣流流動順暢,風力會呈現分佈均勻之狀態,

此時沙地的堆積幾乎呈現等高的水平面,不會有沙丘的形成,但海埔姜為貼 地蔓延之藤類植物,沙地上有此植被,風力會減弱,沙粒開始堆積於植生四 周,則形成單峰且面積廣大之沙丘。(邱創益、黃隆明,1993)

圖6.15為海埔姜之 隨時間變遷情形,圖6.16為海埔姜之 隨時間變遷 情形,;此二圖之曲線變化趨勢一致。由圖6.8知曉,於2005/10~2006/6間,

其 值介於81.7~184

m

A

p

Δ A

p

A

p 2;於2006/7~2007/6間,其

A

p值介於125.5~246

m

2;於 2007/7~2008/8 間,其

A

p值介於8.6~234.4

m

2。最大

A

p值為2006/10之246

m

2, 最小

A

p值為2008/1之8.6

m

2,海埔姜面積

A

p在8.6

m

2 ~246

m

2 之間變化。

此調查區位於11月至翌年3 月為東北季風期,此期間受受東北季風影響 部份植被受沙掩埋及受強風吹襲使葉面枯萎剩下細長的蔓莖,如植被面積

Δ A

p 由2006/11之61.3%持續遞減至2007/3之4.7%;因東北季風過後雨量充足且風 力減弱植被

Δ A

p開始增長,如從2007/4之-4.5%開始持續遞增至2007/8之74.5

%

。 見圖6.17、圖6.18 為2005/9~2008/4 林投、苦林盤、濱刺麥、馬鞍藤、海 埔姜覆蓋面積變化綜合比較圖。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87-10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