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海岸廢棄漂流物與海流分佈的影響

在文檔中 博士論文 (頁 63-136)

第 5 章 海流資料在搜救應用實例分析

5.4 海岸廢棄漂流物與海流分佈的影響

結合海洋保護議題發展,藉由調查海岸廢棄物在海岸分佈的時間、

位置資訊分析海岸廢棄物的來源、出現時間頻度與如何適時調度分配 資源與人力清除海廢,節省時間與人力,增加清除海廢的效率與力度。

自 2018 年 7 月起綠色和平組織與荒野保護協會發起全台海岸線 垃圾調查時間持續一年四季次,目標要找出全台灣的海灘有多少垃圾? 以及接下來的因應對策。該組織期望屆時將成為台灣第一次系統性及 科學化標準方法的大數據資料庫的建立,不但能做為未來科學家的調

查依據,更能當作各的政府清理海岸廢棄物的重點依據。

擷取自綠色和平組織官網上公布相關海岸廢棄物調查新聞資料發 現:調查時間分別為 2018/07、2018/10、2019/01 與 2019/06 完成。於 2019 年 1 月公佈完成的前 2 次結果新聞資料中,該組織指出前 2 次快 篩調查出全台海岸 10 大海岸廢棄物熱區(hotspot),如表 5-1 所整理出 來結果。以及在2019 年 4 月公佈出佈的第 3 季次調查結果,也指出其 中最髒的海岸仍是東北角與西南沿海牡蠣養殖密集區,而最常見的海 岸廢棄物為漁業用保麗龍、廢棄漁具(漁網繩索和浮球)及塑膠瓶罐。

而該新聞中也指出以新北瑞芳東北角測站為例解釋,於第 1 次快篩調 查名列第1 名後,地方管理單位東北角風景管理處加強清運直到該年 9 月指出多數垃圾已清運完畢,除了大型的人工集魚裝置(FAD)不及清 除而留置當地。但時隔 1 個多月後的第 2 次快篩調查 (2018/10),該測 站仍是第一名,顯而易見該海岸線位置特殊,容易累積海岸廢棄物,

更應加強清運清除力度與頻率。隨後在 2019 年 7 月 11 日召開記者會 公布海岸廢棄物快篩調查結果,並公布13 處較為髒亂的海岸線段。

而由聯合報新聞網(2019/07/12)刊出的新聞圖如 圖 5-9 顯示全台 13 處受海洋廢棄物汙染嚴重較為髒亂的海岸線,也可得知該13 處海岸位 置分佈在彰雲嘉南的西南海岸及基隆、新北的東北角,其中的瑞芳東 北角於台 2 線 83.2K,位置於鼻頭角岸西側,是排名首位。而彰化雲林 間六輕海岸線次之,嘉義台南的海岸也堆積嚴重,排名第 3。並且在新 聞中說明綠色和平組織調查證實造成瑞芳東北角最為髒亂的原因是受 洋流和季風的影響所導致,使得海洋垃圾不斷沖上岸累積形成熱區。

而本研究也蒐集並比對自綠色和平組織官網上發佈的調查資料來 藉此討論台灣周遭海域的流場與日益嚴重的海洋垃圾隨海流漂流造成 海岸廢棄漂流物,尤其是西南海域與東北角這 2 處最值得討論。本研

究嘗試結合 TOROS 海流觀測資料,說明全台灣海岸這 2 處海岸的情形,

並且討論分析可能造成的原因。

由圖 4-1,4-2,4-3 中可以看出並且在前面討論中已經說明在東北角 海岸外有冷渦的存在,並伴隨黑潮隨季節擺動,夏季冷渦中心偏向東 的外海;而冬季東北季風吹拂下,冷渦則會向西衝上大陸棚。不論黑 潮如何擺動牽扯冷渦,始終有表面海流朝向東北角海岸流去,再加上 風勢(向岸陸風或是季風)的推波助瀾下,因而隨海流帶來的海洋垃圾,

容易堆積於瑞芳東北角海岸線。而西南海岸的表面海流分佈可由 SVP 歷史漂流資料圖(圖 4-4,4-5,4-6)指出,在夏季時,強盛的西南季風推送 下,大量北南海水團沿著台灣淺灘南側由西向東蜿蜒前進,結合附近 暖渦海流,流向嘉南海岸推進,將大量海水擠進澎湖水道推向北方的 同時,可能也帶來外海的垃圾或是當地牡蠣養殖蚵架廢棄物漂流至於 嘉南海岸線一帶,再加上陸風與季風的推波助瀾下,堆積在當地海岸 線形成海岸廢棄漂流物,特別是在採收季節過後,漁民多半棄置損壞 的蚵架,隨波逐流,更是當地海廢的主要來源。而冬季時東北季風推 送下,台灣海峽自北方下來的中國沿岸流,有部分海流在彰雲隆起的 阻擋下,轉流向彰化雲林海岸線,隨流而來的海洋垃圾,因而堆置於 該處海岸線。同時西南海域出現暖渦帶動下,有表面海流流向台南海 岸並沿著海岸轉流向南,也因此容易在該處海岸留下漂流物,形成海 岸廢棄物,以致於在台南海岸調查海岸廢棄物時,發現不分季節此處 都有大量堆積的海廢被發現。

6 章 結論與建議

歷史浮球軌跡分析與佈放觀測海流結果發現SVP 浮球流經台灣周 遭海域的漂流型態不只有學者曾提出的 4 種型態外,還有第 5 種型態 是東北方向漂流,接續隨黑潮而上。不僅有追蹤觀測到浮球進入台灣 北海岸富貴角外海無潮點特徵的海域,發現受半日潮影響特徵明顯,

而且後來被帶入東北角海域的氣漩渦流時,也由同顆或多顆浮球多次 觀測到水溫由低到高的明顯增加的現象,以及繞著渦流旋轉,顯示出 東北角氣旋渦流的存在。而夏季佈放在台灣西南海域時,都被反氣旋 渦流帶入後,再繞由台灣南端東流出巴士海峽,進入黑潮主軸北上,

直到日本海域。

另外分析探討兩個PIW 海事意外案例,雖然分別位在不同的背景 海流特徵中:案件I 為強烈的半日潮特徵海域,案件 II 則是微弱的潮汐 但被向南流的反氣旋渦流影響。結合作業化的TOROS HFRs 提供的整 合近即時表面流場資料,輔以中央氣象局提供風場資料,不論是結合 使用 SARMAP 法分析,或是擷取海流儀資料推估其平流值,估算應 用於這 2 案例上,在模擬與實際尋獲的位置上均得到一致性的結果。

藉此說明輔以由單點測量海流的底碇式 ADCPs 或是其他型式的海流 儀雖然觀測點數分佈不多,面積涵蓋不大,但是憑藉可以紀錄長時間 (數月~ 數年)的海流資料,若是位置極為接近事發地點附近,則是具 強有力的應用價值,於本文中這個對於PIW 漂流的估算的理論方法,

證明是很有幫助的。

台灣西南海域 HFRs 流場的分析,在發現了解因為地形環境、島 嶼效應或其他因素造成資料盲區的存在,再增設 FALA 測站後所,大 幅減少盲區,所增加的觀測資料甚至可提高解析度達 4 公里,修正後 的西南海域表面海流場,透過案例的研究展示了作業化的 HFRs 海洋

觀測系統有益於海洋安全的需求。

冬季時東北角海域冷渦與西南海域暖渦的出現存在都與東北季風 作用有極大相關。東北角海域的氣漩渦流東北季風作用下會靠近海岸 陸棚,而西南海域反氣旋渦流受東北季風作用,中心流速會加強,套 流現象更明顯。而夏季時氣漩渦流外移台灣北海岸陸棚,西南海域則 因南海北部受西南季風帶動下,大量海水沿著台灣淺灘南側地形抬升 而東流的北南海水帶動下,進不了 PHC 北上的海水轉向東南沿高屏 南下而形成反氣漩渦流,範圍比冬季時稍大且位置偏北。

以本研究中所分析的 HRFs、SVP 浮球與船載式 ADCP 資料三種 氣候平均流場結果中發現,大部分這三種資料結果呈現的流場特徵都 有相似的特徵,如台灣海峽中冬季與夏季的流場,台灣東部黑潮主軸 分布、台灣北部氣漩渦流與西南海域反氣旋渦流的分布位置。然強度 大小有些許差異,三者中尤其以船載式 ADCP 資料平均數值偏小,推 測原因是因船隻作業結果導致,因為當冬季東北季風風勢變大,海況 變差時,船隻便因而停止作業,造成觀測期間資料取樣多屬風浪偏適 合航行,可預測觀測平均結果與不因天氣條件變化都執行採樣紀錄的 其他二者來的偏小之疑慮,但所幸流場特徵並無太大影響,仍可使用。

不分國界,隨表面海流四處漂流的海洋垃圾造成各國海岸廢棄 物,可結合表面海流觀測結果分析說明分布的趨勢,若有更詳盡資 料可做進一步分析原因並量化結果,將來期許可提供相關單位因應清 除海岸廢棄物於陸上,並進一步攔截漂流海洋垃圾於海上提出對 策,降低海洋汙染衝擊,保護海洋環境。

參考文獻

吳姿孟, 2003:以聲納資料觀測澎湖水道附近沙丘之外型輪廓及其與 海流的關係, 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

居哲農, 2010: SARMAP 海難搜救軟體應用於歷史案例, 碩士論文, 國 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資訊系.

鄭宇昕, 2013: 應用衛星測高偵測臺灣西南海域渦流, 航測及遙測 學刊, 17(4), 287-293.

Breivik, O., A.A. Allen, C . Maisondieu, and M. Olagnon, 2013:

Advances in search and rescue at sea. Ocean Dynamics, 63(1), 83-88.

Centurioni, L.R., P.P. Niiler, and D.K. Lee, 2004: Observations of Inflow of Philippine Sea Surface Water into the South China Sea through the Luzon Strait. J. of Phys. Oceanogr. 34, 113-121.

Chelton, D.B., M.G. Schlax, and R.M. Samelson, 2011: Global observations of nonlinear mesoscale eddies. Progr. Oceanogr., 91(2), 167–216. doi:10.1016/j.pocean.2011.01.002

Chen, J., F. Lu, and G. Peng, 2014: Analysis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aritime traffic profile in Western Taiwan Strait.

IOP Conference Serie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18(C1), 012111. doi:10.1088/1755 -1315/18/1/012111

Chang, Y.C., R.S. Tseng, G.Y. Chen, P.C. Chu, Y.T Shen, 2013: Ship Routing Utilizing Strong Ocean Currents, J. Navigation, 66, 825-835.

Chang, Y.L., Y. Miyazawa, and X. Guo, 2015: Effect of Mesoscale Eddies on the Taiwan Strait Current. J. Phys. Oceanogr., 45, 1651-1666.

Crombie, D. D. 1955: Doppler Spectrum of Sea Echo at 13.56 Mc./s.

Nature, 175, 681-682.

Falco, P., B. Buonocore, D. Cianelli, L. De Luca, A. Giordano, I. Iermano, A. Kalampokis, S. Saviano, M. Uttieri, G. Zambardino, E.

Zambianchi, 2016: Dynamics and sea state in the Gulf of Naples:

potential use of high-frequency radar data in anoperational oceanographic context. J. Operational Oceanogr., 9, sup1, 33-45.

Frolov, S., J. Paduan, M. Cook, and J. Bellingham, 2012: Improved statistical prediction of surface currents based on historic HF-radar observations. Ocean Dynamics, 62(7), 1111-1122. DOI: 10.1007/

s10236-012-0553-5

Harlan, J., E. Terrill, L. Hazard, C. Keen, D. Barrick, C. Whelan, S.

Howden, and J. Kohut, 2010: The Integrated Ocean Observing System High-Frequency Radar Network: Status and Loc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Applications. Marine Technology Society Journal, 44(6), 122-132, DOI: 10.4031/MTSJ.44.6.6

Jan, S., J. Wang, C.S. Chern, S.Y. Chao, 2002: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circulation in theTaiwan Strait. J. Marine Sys., 35(3), 249-268.

Jan, S., C.C. Chen, Y.L. Tsai, Y.J. Yang, J. Wang, C.S. Chern, G.

Gawarkiewicz, R.C. Lien, L. Centurioni, and J.y. Kuo, 2011: Mean Structure and Variability of the Cold Dome Northeast of Taiwan.

Oceanography, 24(4), SI 100-109.

Kalnay, E., and Coauthors, 1996: The NCEP/NCAR 40-year Reanalysis Project. Bull. Amer. Meteor. Soc., 77, 437-471.

Liang, W.D., T.Y. Tang, Y.J. Yang, M.T. Ko, and W.S. Chuang, 2003:

Upper-ocean currents around Taiwan. Deep-Sea Res. II, 50, 1085-1105.

Liu, Y., a nd R.H. Weisberg, 2011: Evaluation of trajectory modeling in different dynamic regionsusing normalized cumulative

Lagrangian separation. J. Geophys. Res., 116, C09013

Nitani, H., 1972: Beginning of the Kuroshio. Kuroshio--Its physical a spects. Edited by H. Stommel and K. Yashida, Univ. of Tokyo Press, 129–163.

Ohlmann, J.C., P.F. White, A.L. Sybrandy, a nd P.P. Niiler, 2005: GPS–

Cellular Drifter Technology for Coastal Ocean Observing Systems. J.

Atmos. Oceanic Technol., 22, 1381-1388.

Ohlmann, J.C., P.F. Whte, L. Washburn, E. Terrill, B. Emery, a nd M.

Otero, 2007: Interpretation of coastal HF radar–derived surface currents with high-resolution drifter data. J. Atmos. Oceanic Technol., 24, 666-680.

Paduan, J.D., and L. Washburn 2013: Observation of ocean surfacecurrents.

Annu. Rev. of Mar. Sci., 5, 115–136.

Qiu, Y., L. Li, C.T. A. Chen, X. Guo, and C. Jing, 2011: Currents in the Taiwan Strait as observed by surface drifters. J. Oceanography, 67, 395–404

Shen, Y.T., J.W. Lai, L.G. Leu, Y.C. Lu, J.M. Chen, H.J. Shao, K.T.

Chang, C.T. Temg, Y.C. Chang, a n d R.S. Tseng, 2018:

Applications of ocean currents data from high-frequency radars and current profilers to search and rescue missions around Taiwan. J.

Operational Oceanography, DOI:10.1080/1755876X.2018.1541538 Thomson, R.E., and W.J. Emery, 2014: Time Se r ie s A na lys is

M e thods -Spe c tra l A na lys is . DATA ANALYSIS METHODS IN PHYSICAL OCEANOGRAPHY, Elsevier pres

Tseng, R.S., and Y.T. Shen, 2003: Lagrangian observations of surface flow patterns inthe vicinity of Taiwan. Deep Sea Research, Part II, 50(6), 1107–1115

在文檔中 博士論文 (頁 63-13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