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各測站分區討論

第二章 研究步驟

2.6 六級以上及七級震度分布位置統計

3.1.3 各測站分區討論

除 1999 年及 2002 年的最大地動峰值在 450cm/m2左右,其餘各年 穩定在 250 cm/s2以下。

臺北地區曾經偵測到最大地動大於 250cm/s2的測站為 TAP022(信 義國小)、TAP056(竹子湖氣象站)、TAP108(內政部消防署)(圖十 三)。試對這三個測站作討論如下(台北區最大地動值較大測站位置如 圖十四):

根據王貞琇(2004)利用 15 筆發生在 1995 年至 2001 年的地震 記錄與大量密集的微地動資料探討信義區內 TAP022(信義國小)與 TAP089(吳興國小)兩個強震站的場址特性,證實信義國小下方確實

有一較深的松山層厚度造成 TAP022 附近成為台北盆地一個特別而明 顯地動值的放大高區,而此區也是台北市的精華地區,因此加強此區 域的耐震設計規範也格外重要。

牟鍾香(2004)收集 1995 至 2002 年 TAP056(竹子湖氣象站)

以及 ANP鞍部氣象站共同收到的地震資料確認竹子湖測站的確有異 常的 PGA 放大,並研究推論竹子湖強震站的場址效應主要由 0.8 公尺 左右的回填土造成。牟鍾香並建議為使 TAP056 的偵測資料更有參考 價值而應將測站位置稍加遷移。

至於位於台北市中正區襄陽路一號 10 樓的 TAP108(內政部消防 署)自 2001 年 1 月啟用以來,所偵測到的強地動值亦是偏高,應該是 測站位在建築物的十樓造成 PGA 值放大所致。

雲嘉南地區:

1999 年以前,雲嘉南地區的最大峰值約在 450 cm/s2左右,1998 年突然上升到 890 cm/s2,1999 年因為 921 之故觀測到 1156 cm/s2的最 大值,2000 年及 2001 年保持在 550 cm/s2左右,2002 年後又再降至 200 cm/s2至 350 cm/s2 之間。推估因 921 地震後能量釋放,故地動峰值較 921 前低。(圖十五)

此外,1995 年發生最大地動峰值大於 250cm/s2除 CHY038(秀林 國小)位於嘉義市民雄鄉外,其餘測站(CHY018、CHY019、CHY049、

CHY050、CHY054、CHY055、CHY077、CHY107)都在台南縣,且 集中在台南與嘉義間的新營市、六甲鄉、東山鄉一帶(詳見附表 C),

推估應是區域性板塊變動造成或斷層活動所致(圖十六)。

中台灣地區:

與雲嘉南地區同為 921 地震受創最大區域(1157 cm/s2)其餘時間 地動峰值相對較低。與雲嘉南地區比較起來地層的穩定度更高,若扣 除 921 地震的影響中台灣地區可說是相當穩定的地質狀況(圖十七)。

此外,1995 年偵測到發生最大地動峰值大於 250cm/s2 的測站

(TCU007、TCU013、TCU095)位於桃園縣及新竹縣,推測應是小區 域性的板塊運動造成。

高屏地區:

由 1994 年至 2005 的最大地動峰值圖來看,高雄地區相對來說是 地動值最小的區域。

在 這 個 區 域 中 , 最 大 地 動 值 曾 經 超 過 250cm/s2 的 測 站 只 有 KAU049(賽嘉國小)及 KAU050(桃源國小)兩個測站(圖十八)。

比較其鄰近的測站並無較大地動發生,故推測應只是區域性的場址效 應。

宜蘭地區:

最大地動值約在 600 cm/s2左右,1994 年至 2005 年間約三年就有 一個較大地動峰值出現(圖十九)。

ILA050(金洋國小)與 ILA065(金岳國小)都是位於宜蘭縣南澳 鄉的測站(圖二十),最大地動值大於 250 cm/s2以上年份為全台最高,

且 ILA050 偵測到最大地動值大於 400cm/s2(相當於七級震度)的機率 特別高(12 年來有 5 次),再再顯示南澳地區為全台地動最頻繁的區 域(詳見附表三),推論南澳地區可能有一特別的地質結構造成較強

烈的場址效應。

花蓮地區:

除 1997 年最低(143 cm/s2)及 2004 年最高(729 cm/s2)外,其 餘年份都穩定在 200cm/s2至 450 cm/s2之間。從資料上來看,1994~2005 年間有 32 個測站(花蓮區共 63 個測站)最大地動加速度曾大於 250cm/s2但祇有 6 個測站曾經偵測到大於 400 cm/s2的地動,表示花蓮 區的最大地動加速度多在 250~400 cm/s2之間。在 2004 年花蓮區大最 大地動峰值發生在 Hwa057(太管處)附近(圖廿一)。

除了 HWA020(西林國小)外花蓮區的最大地動值的變化趨勢是 相似的,推估造成花蓮地區有較大地動的地質作用是相似的。

花蓮地區曾經偵測最大地動加速度大於 400 cm/s2(相當於七級震 度)的測站除了 HWA020(西林國小)位於萬榮鄉西林村、HWA047

(秀林國中)為於新城鄉外(靠近秀林鄉),其餘 HWA027 佳民國小、

HWA056(合流)、HWA057(太管處)及 HWA058(銅門國小)都 位於秀林鄉,是否表示附近地質有特殊構造有待接續研究,但這附近 應要加強建築物的耐震設計(圖廿二)。

台東地區:

相對來說,全台最大地動加速度最大的區域,從資料上來看,

1994~2005 年間有 22 個測站(台東區共 55 個測站)最大地動加速度 曾大於 250cm/s2,甚至於有高達 15 個測站曾經偵測到大於 400 cm/s2 的地動(圖廿三)。

除了 2003 年的最大地動為全台最高(TTN043,1334cm/s2),地 動峰值大於 700 cm/s2者還有 TTN032(1999 年)TTN034(2003 年)、

TTN035(1995 年)、TTN042(2003 年)及 TTN046(2003 年)。

2003 年亦是台東地區地動的一個高峰期,除了 TTN017(蘭嶼氣 象站)、TTN029(建和國小,台東市)即 TTN035(都蘭國小,台東 縣東河鄉)外的測站在 2003 年都有相對的最大地動加速度(大多數是 最大),顯示 2003 年台東區因有一個巨大的地質作用且影響全台東。

由地震資料發現發生在 2003 年 12 月 10 日芮氏地震規模 6.4 的地震(成 功地震)不但影響台東,甚至影響了全台灣。

以 1994 至 2005 年資料來看,最大地動峰值約四年一個週期,但 其實並非相同測站的週期,應該單純只是數據上的巧合。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