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次研究另外將選手各別最快球速設為百分之百,其餘球速則依最快球速進 行百分比方式算出,最後將所有選手球速百分比進行平均,所得結果發現:所有 選手的正拍攻擊球球速平均為最快球速的85.30%。 (圖 4-8)

圖4-8 所有選手球速百分比

第六節 球速與角速度趨勢呈現

本次實驗在球速與角速度的數據中發現 (表 4-10) (表 4-11) ,兩組選手在三 種目標的球速與角速度成正向趨勢,也就是球速越快旋轉越多。

表4-10 優秀組球速與角速度趨式呈現

斜線 無目標 直線

球速 32.59±2.53 31.62±2.72 31.19±3.03 角速度 9.34±5 6.01±2.79 5.03±1.48 球速單位:m/s;角速度單位:deg/s

表4-11 一般組球速與角速度趨式呈現

球速單位:m/s;角速度單位:deg/s

斜線 直線 無目標

球速 28.24±3.54 27.49±3.37 26.9±3.04 角速度 7.85±5.86 7.47±2.97 5.28±2.78

第五章 討論

過去研究 (Johannes et al., 2012) 發現,職業男網選手與國家級男網選手之間 在底線抽球的速度與準確性結果顯示:兩組選手的準確性並無差異;職業選手的 球速顯著大於國家級選手。而本次研究與過去研究得到相同的結果:優秀組的選 手球速顯著大於一般組。不過本次研究與先前研究不同的地方,在於多加進球的 角速度進行探討,其原因為,本次實驗前有做過一項相關預試。在預試中同樣請 實驗參與者進行三種目標的攻擊球,並且分析三種目標的球速。預試的研究假設 為:無目標的球速最快,其次為斜線目標,最慢球速為直線目標。結果發現,斜 線球速大於直線球速,最慢的則是無目標的球速。透過預試後的結果與實驗參與 者本身的口頭敘述確定,實驗參與者在無目標攻擊球時,確實有盡力去擊球。並 且與本次實驗場地設計些微不同的是,預試的無目標攻擊球範圍只要打進單打有 效範圍即可,與本次實驗要求至少需打進底線前4.5 公尺不同。因此推測選手在 進行預試的無目標攻擊球的方向選擇上,可能造成球速的不同,亦即當選手選擇 較短的目標且使用相同的力量進行擊球時,為求進球率而將較多的力量加之於球 的角速度上,最後使得水平力分散至垂直力而造成球速降低。有鑑於預試的結 果,本次實驗場地設計在無目標的範圍上與另外兩項目標訂定相同的長度 (由底 線向網帶延伸之距離,4.5m) ,此目的在於確保實驗參與者在三種目標的球速上 能夠達到一個標準化的效果,並且加入角速度的分析來了解本次實驗中的球速與 角速度的相關性。

第一節 球速

進行本次球速的討論前,必須先了解影響球速的基本因素。過去研究 (Bower

& Cross, 2005) 曾針對不同層級選手對於球與球線反彈的速度進行探討,發現優 秀組的球線所反彈的球速高於一般組,顯示線的磅數是一項影響球速的因素。另 外也有許多文獻發現,揮拍速度也是造成球速不同的原因之一 (Bahamonde &

Knudson, 1998; Elliott & Marsh, 1989; Elliott, Takahashi & Noffal, 1997; Iino &

Kojima, 2001) ,而直接造成揮拍速度的原因,莫過於球拍本身的重量以及選手 的肌力與揮拍的流暢性。基於過去文獻所指出,對於球速可能的影響因子,本次 實驗在蒐集基本資料時特別針對以上數個可能造成球速不同的因素納入分析。

透過數據 (表 4-1) 可發現,兩組實驗參與者在球線磅數與球拍重量兩個項目皆 無達顯著差異,說明此兩項因子對於實驗結果影響應當不大。

本次使用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發現兩組實驗參與者在組間的球速上 達顯著差異 (表 4-2) ,說明優秀組的球速顯著大於一般組。此結果與過去其他 球類文獻同樣發現優秀選手與一般選手在速度上均是優秀組大於一般組 (Van den Tillaar & Ettema , 2006; Juan, Rafael, David & Francisco, 2013) ,另外相同以 網球選手為主要施測對象的Johannes 等 (2012) 同樣發現,不同層級的男子網球 選手之間的差異也是在於球速。對於過去發現優秀組球速大於一般組的文獻中,

兩個組別之間的球齡基本上不一定達顯著差異,不過被選定為優秀組的選手在其 專項中的經驗則是被認定較豐富與較好的。而本次兩組實驗參與者在基本資料數 據上的球齡達顯著差異,可能與過去研究發現得到相同效果,也就是累積較多的 技能經驗與揮拍速度有高相關 (Knudson & Bahamonde, 1999) 。

有別於過去文獻中的組別分配,本次實驗參與者是以選手的球齡以及青少年 排名進行分組,並不是採用隨機分配或常態分配,因此也未對兩組實驗參與者進 行同質性考驗。在基本資料數據中可發現,兩組實驗參與者在體重上達到顯著差 異,這顯示兩組選手在體型上或許對結果有著直接的影響。不過就以經驗與揮拍 速度成高度相關而言,優秀組對於處理球的判斷力與動作流暢性應該都比一般組 更佳。不論如何,本次實驗結果只能推估兩組實驗參與者之間的球速差異可能會 被體重所影響。

第二節 準確性

        準確性對於一位網球選手而言是相當重要的。若一位選手只具備球速而準確 性不高時,只要比賽對手有一定的技術水平,基本上都有能力回擊快速的來球,

甚至可以借力回擊出更快的球。相反的,若是選手擁有高準確性以及一定水平的 球速時,即可在比賽過程中占領較多的主導權,使得比賽的節奏能被自己本身控 制,並且讓對手較無充裕的時間準備回擊有質量的球,當然也較容易製造攻擊的 機會進而獲得勝利。

一般而言,不管是投擲類或球類運動,大部分都認為優秀的選手在準確性的 部分都會比一般選手來的準。Etnyer (1998) 對優秀組與一般組的標槍選手進行準 確性的研究,結果發現:兩組選手在準確性上並沒有差異;另外Van den Tillaar 與 Ettema (2006) 以及 Juan 等 (2013) 對優秀組與一般組的手球選手進行相同的準 確性研究,結果發現:兩組選手在準確性上並沒有差異。而本次實驗結果 (表 4-4) 與過去研究相同,優秀組與一般組的準確性並無顯著差異。

本次實驗場地設計是參考 Johannes 等 (2012) 所訂定,選手需瞄準 70*70 公 分的主要目標區進行攻擊球準確性測驗。過去研究結果發現,兩組選手在準確性 的部分也無達顯著差異,事後研究者自行推測以及請實驗參與者回饋實驗設計時 發現,選手普遍認為主要目標區設定範圍太小,並且不容易瞄準。而本次實驗仍 選用相同實驗場地配置的原因在於:本次實驗項目以攻擊球為主與先前文獻中以 底線抽球不同;其次在於攻擊球送球落點設定於球場內,因此實驗參與者對於主 要目標有更近的距離。基於以上兩點,本次實驗假設實驗參與者對於主要目標區 的瞄準會有較佳的效果。不過從結果得知,兩組實驗參與者在準確性的部分並無 差異,因此由結果推測,主要目標的大小設計,或許是一項影響鑑別不同層級選 手在準確性上的因素,若是將其範圍等比例的放大再進行實驗,有可能會在某個 範圍中將會發現兩組選手在準確性上的差異。

第三節 角速度

一般而言,只要是球類運動,基本上都會有旋轉的因素在其中。球在飛行過 程中的速度會被空氣阻力、重力與麥格納斯力所影響,其中影響球速最大的因素 就在於選手將力量施加於球的什麼方向。倘若選手將力量多數施加於水平方向

上,其球速便會有較快的效果,但若將力量多數施加於垂直方向上,則會造成球 的快速旋轉,進而使球速降低。根據邱靖華 (2001) 發現,底線抽球 (上旋) 球 速慢於平擊。在此實驗中,研究者區分擊球種類的部分是以球的轉速進行分類。

底線平擊球的轉速設定為0rad/s,抽球則設定為 200rad/s,在這樣的狀況下發現:

轉速越高的球,落地的位置越淺。由此可了解進行網球底線來回時,施加一定的 旋轉可有助於球的穩定性與進球率。有別於過去文獻是比較不同底線方式擊球,

本次實驗多加入探討兩組選手在進行不同目標時,正拍攻擊球的角速度之差異。

結果 (表 4-6) 發現:兩組選手在攻擊球的角速度部分沒有達顯著差異,且另外 發現角速度數據 (表 4-10) (表 4-11) 明顯小於過去文獻中的數據 (Paul & Jack, 2008) 。大多數關於角速度的文獻中,多是以底線擊球為主要探討焦點,鮮少對 正拍攻擊球的角速度去進行分析。而本次研究結果的發現,推測實驗參與者在進 行正拍攻擊球時,主要將力量分配給水平方向,使得球速增加,相對垂直方向的 部分則使用較少。造成其原因可能在於本次實驗要求目的有關。由於要求實驗參 與者進行的是正拍攻擊球,不外乎就是需要相當的球速進行擊球,另外實驗參與 者離主要目標距離較近,也因此無需加太多垂直方向的力讓球提早落地,所以在 種種因素下也許就造成兩組實驗參與者之間的角速度無差異並且角速度都呈現 較低的情形。

第四節 速度與準確性之相關

速度與準確性在不同領域中都有許多研究,其研究根據不外乎是以 Fitts 定 律 (Fitts, 1954) 為主。在運動生物力學領域中,也有許多學者將其用來檢測手 球、標槍以及網球選手在速度與準確性之間的相關 (Van den Tillaar & Ettema, 2006; Juan, Rafael, David & Francisco, 2013;Etnyer, 1998;Johannes et al., 2012) 。 根據研究結果普遍顯示,當速度越快時,準確性隨之降低;不過當速度變慢時,

準確性不一定隨之增高。因此得到的結論多是發現速度與準確性之間呈現負相 關。在本次實驗結果中 (表 4-8) 發現,所有實驗參與者在斜線目標的部分上,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