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透地雷達(ground penetrating radar,簡稱 GPR),為一應用電壓 為幾百伏特的發射線圈,產生頻率為 10 至 2000MHz、歷時為幾十億

型 (一般稱為全罩式) 的等支距測勘法,及分離式天線型的同中點 (common middle point)測勘法(圖 3.1)。前者採發射及接收天線固定 距離,測勘上較為快速;後者以分離之天線以相同中點不同支距進行 多次測勘,再以信號疊加的方式提高信號雜訊比(圖 3.2)。

透地雷達測勘時雷達天線不需插入地下,測勘儀器輕巧,攜帶方 便,測線易於展開。故現場測勘較工址調查常用的其他地球物理法如 地電阻法或震測法迅速。且由於雷達波頻率甚高,施測時大都為等支 距,故所得之雷達波反應剖面圖具高解析度並與地下狀況近似,對淺 地層的描繪有極佳的效果(楊潔豪、陳兆年、王仲宇、林銘郎, 1997)。

圖 3.1 常見透地雷達施測方法圖。T 為發射天線(Transmitter),R 為接收天線

發射天線(Transmitter) 接收天線(Receiver) 空氣

地層一

透地雷達的相關應用上極為廣泛,大致上可分為:

(1) 土木工程:地下管線和孔洞調查、樓板鋼筋探測、橋面及混凝 土及道路鋪面品質調查、水壩及隧道裂隙檢查等。

(2) 環境工程:化學沉積物調查、地下掩埋場探測、海域探測及地 下儲存槽滲漏檢測等。

(3) 地質環境:地下水位面、地層結構調查等。

(4) 軍事用途:地雷偵搜等。

(5) 考古調查:地下陵墓、遺蹟、古建築及古文物等探勘。

3-3 電磁理論

H:磁場強度(magnetic field intensiity,A/m)

E:電場強度(electric field intensiity,V/m)

D:電位移(electric displacement,C/m2

J:位移電流密度及傳導電流密度(current density,A/m2) B:磁通密度(magnetic flux density,T)

ρ:自由電荷體密度(charge volume density,C/m3

E

ε:電容率(electrical permittivity,F/m)

μ:磁導率(magnetic permittivity,H/m)

σ:導電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S/m)

平面電磁波於一均質、等向及無波源的介質中傳播時,Maxwell 方程

2

有關,第二項與位移電流(displacement current)有關。而右方第二 項與第一項之比值稱為 magnitude ratio(MR),而對以交變頻率ω 而

低頻電磁波:MR<< 1,即導電項(或電磁感應項)>>位移電流項,

電磁波以消(擴)散的方式穿過介質,以電流與磁場交互變動轉換能 量。

高頻電磁波:雷達波屬之,於低導電性介質中 MR>>1,即導電項(或 電磁感應項)<<位移電流項,此時能量(或信號)以波動方式傳播,

1. 相對介電常數(relative dielectric constant):相對介電常數之定義 為材料電容率與真空中電容率之比值,其關係式如下:

0

r

 

(3.16)

式中,εr:相對介電常數;ε:材料之電容率;ε0:真空中之電容率,

8.85×10-12C2N-1m-2)。若電磁波頻率一定時,εr愈大則位移電流越強,

電磁波天線的輻射波束(antenna radiation patterns)主波束愈窄,電 磁波之能量較能往地下集中而將更易於施測(Annan et al., 1975;

Smith, 1984)。影響地層相對介電常數的因素包括:土壤或岩石種類、

土壤含水量及孔隙率。

2. 反射係數(reflection coefficient):電磁波傳遞至不同介電常數之 邊界時,其反射係數(R)為:

3. 導電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導電率為介質傳導電流之能力,

與電阻率成倒數關係;地層中導電率主要受含水量及礦化作用影

境,可依導電率分為三類:

4. 衰減常數(attenuation):衰減度為電磁波於介質中的衰減程度,

與介質之介電常數、導電率有關。其關係為:

電磁波衰減耗損的原因大致包括下列三項(Beres and Haeni,1991):

(1) 電磁波能量穿越導電介質時部分轉換為熱能。

(2) 水中的介電衰減。

(3) 黏土礦物化學離子擴散。

圖 3.3 反射係數示意圖。

介質名稱 電阻率ρ (Ohm-m) 介電常數 K 速度 (m/ns) 阻率及相對介電常數表。(改自 Epp et al.,1988;Davis and Annan,1989;Ulriksen,

1982)。

3-3.3 透地雷達解析能力 c:光速(0.3m/ns)

f:天線主頻率 𝜀𝛾:地層介電常數

2.水平解析度:主要與第一夫瑞奈帶(First Fresnal zone)之大小更關,

若是第一幅瑞奈代無法提供足夠反射能量,則目標物無法被解析(圖 3.2)。

圖 3.4 夫瑞奈帶示意圖(λ 為波前波長)。

發射接收 天線模組 空氣

地表

波前

電性介面 第一夫瑞奈帶

3-4 傳統濾波方法

一般進行訊號處理時,在原始訊號通過所設計之線性系統後,皆 會觀察其輸入與輸出之響應比值,再進而分析其響應特性,此線性系 統即稱為數位濾波器。而數位濾波器常見由 Z 轉換(Z-transform)求得 系 統 之 轉 移 函 數 (Transform Function) , 再 利 用 Z 反 轉 換 (Inverse Z-transform)求得系統之差分方程式(Difference Equation)。在此,Z 轉 換可視為數位濾波系統內分析與設計的一項工具。

一般數位濾波器主要分為有限脈衝響應(Finite Impulse Response, FIR)濾波器與無限脈衝響應(Infinite Impulse Response, IIR)濾波器兩 大類型。雖然 IIR 濾波器較易設計與實現,但由於 IIR 濾波器與 FIR 濾波器最大差異在於存在回授電路,當輸入數位訊號為有限長時,輸 出訊號則會變成無限長。而相較於 IIR 濾波器,FIR 濾波器不易最佳 化(Optimize)。此兩種濾波器類型,數學表示式如下:

(1) FIR 濾波器:

y[𝑛] = ∑𝑁−1𝑖=0 𝑎𝑖𝑥[𝑛 − 1] (3.21)

(2) IIR 濾波器

y[𝑛] = {∑𝑁𝑖=0𝑎𝑖𝑥[𝑛 − 𝑖]} − {∑𝑀𝑖=0𝑏𝑖𝑦[𝑛 − 𝑖]}.(3.22)

y[𝑛]與過去輸入值 x[𝑛 − 𝑖],現在輸入值 x[𝑛]與過去輸出值 y[𝑛 − 𝑖]皆 有關係,從此即可得知 IIR 濾波器存在著回授的機制。在 FIR 濾波 器的部分,僅有輸出訊號 y[𝑛]與過去之輸入值有所關聯。

在過去使用數位濾波器的方法上,雖然展現有效的濾波效果,但 存在著相位失真的可能性,這使得在訊號特徵擷取上充滿不確定性。

第四章野外測勘及資料處理流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