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統整在不同運動下,利用心率、加速規不同計算方法下運動強度之數值差異,

提供未來民眾在運動訓練上有更精準的運動參數。

二、提供民眾在從事不同運動時了解如何計算運動強度,達到有效提升身體活 量之方法。

第貳章 文獻探討

討論運動強度的重要性時,許多文獻都以與身體活動量的關係及不同量測方 法來討論。本章節從身體活動量相關文獻中提出運動強度重要之原因,並整理出不 同強度指標在計算方法上的研究結果。

第一節 身體活動量與運動強度之關係

近年來隨著科技日益進步,智能產品、智慧手機已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一部 份。長時間使用可能造成久坐行為、缺乏運動量等負面影響。許多研究已證實身體 活動量與健康之間的關聯,缺乏運動量會增加對健康狀況不利的危害因子,包括主 要的非傳染性疾病,例如:冠心病、2 型糖尿病、乳腺癌和結腸癌,並可能縮短預 期壽命。缺乏活動量對於生活上的影響除了內在健康外,心裡層面也有文獻證實可 能會造成憂鬱症抑或是缺乏幸福感的情況 (Costigan, Lubans, Lonsdale, Sanders, &

del Pozo Cruz, 2019; Currier et al., 2020),並有可能提高骨質疏鬆症發生機率 (Kopiczko, Gryko, & Łopuszańska-Dawid, 2018)。

關於身體活動量指南,美國運動醫學會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 在 幾 年 間 固 定 發 行 的 「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將具體的建議運動方法及持續時間做整理。我國教育部於民國 88 年 為提升全國孩童體適能能力,提出 「運動 333 計畫」 鼓勵學生每星期運動天數須 達到3 天,每次時間持續 30 分鐘,心跳需要達到每分鐘 130 下。幾年推廣下來發 現,運動333 沒有將性別及年齡做區分,定義出較仔細的運動計畫。研究學者也提

出此計畫之運動強度偏低,不足以提升國人運動體適能能力,進而對於達到應有的 的身體組成數值(腰圍、臀圍、胸圍、BMI、體重等) (Yuenyongchaiwat, 2016)。

由次可知,走路對於提升身體活動量似乎是較可行的方法。然而,我國政府於2002

第二節 心率與運動強度的關係

近來許多從事跑步運動或長時間耐力運動的人,將心跳率視為反應運動強度 的最簡便的運動指標 (Wilmore, Costill, & Kenney, 1994)。當身體面對運動壓力增 強時,心跳率會上升 (林正常, 1987)。每個人的心跳率差異性很大,隨著年齡的增 長,最大心跳率會逐漸下降,預估最大心跳率的方法,可以利用206.9 - (0.67 x 年 齡)來做計算 (Berkelmans et al., 2018)。確認最大心跳率和運動強度之間的關係後,

便可運用心跳率的變化情形,當作訓練的指標。而 Edwards (1993) 所提出的區段 訓練衝量法,是將遞增負荷運動時的心跳 率曲線分為五個區段,分別為 50-60 % HRmax、60-70 % HRmax、70-80 % HRmax、80-90 % HRmax 以及 90-100 % HRmax,

依序為區段Z1 至 Z5(圖 2-1),最後將各區段運動時間乘以區段加權值而得到訓練 衝量值,TRIMP = (Z1 運動時間)×1+(Z2 運動時間)×2+(Z3 運動時間)×3+(Z4 運動 時間)×4+(Z5 運動時間)×5 (Edwards & Parry, 1993)。

圖2-1 Edwards 法訓練衝量區段示意圖

心率用於監控訓練或比賽的運動強度的已有許多文獻支持,與其他運動強度指 標相比,心率為較容易監控的量測儀器。但也存在著一些疑慮,如:心跳率會出現 延遲的現象,在運動後30 秒至 1 分鐘後心跳才會上升。以至於研究上心跳參數的

第三節 加速規與運動強度的關係

加速規因為配戴方便且價格相對便宜,已普遍運用在運動量測上 (Bergamini et al., 2014; Brayne, Barnes, Heller, & Wheat, 2015)。在應用上,利用 IMU 計算下肢

動力學參數已經有許多文獻證實其可行性,其中IMU 擺放位置、數量、計算方法

也成為這類文獻中重點探討的部分。Ngoh (2018)運用 IMU 結合神經網路計算 出垂直地面反作用力,並與校標呈現高度相關(Ngoh, Gouwanda, Gopalai and Chong.

2018)。(Karatsidis et al. 2019),利用 17 個 IMU 佩戴在頭部、肩膀、軀幹、大腿、

小腿等 17 個位置,以逆動力學的方法,計算出地面反作用力以及關節力矩

(Karatsidis, Jung, Schepers, Bellusc, Veltink, & Andersen. 2019)。Damian P.Raper

(2018),利用單顆 IMU 配戴於脛骨,計算以物理意義推算鐵人三項選手運動時 的地面反作用力 (Raper et al., 2018)。除了利用 IMU 計算動力學參數地面反作用力 外,Brahms (2018)研究團隊將感測器配戴於脛骨,計算出跑步時的步長,並與 校標呈現高度相關(Brahms, Zhao, Gerhard and Barden. 2018)。(Mo & Chow. 2018),

利用5 個 IMU 配戴於軀幹以及雙腳脛骨與前腳掌,以加速度訊號峰值計算著地時 2018 NgohKieron

Jie-Han 1 右腳前腳掌 垂直地面反作

用力 神經網路

2019 AngelosKaratsidis 17 為較良好的檢測身體活動量的工具 (Gastin, McLean, Spittle, & Breed, 2013)。而加 速規數據在計算強度上有非常多不同的演算法計算,如:Player Load、MAD、積分

圖2-2、加速度與跑步速度之相關性

MAD 的算法中,利用三軸合加速度與瞬時加速度之差做計算,在結果中提出,

MAD 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從慢走到快跑的廣泛運動範圍內估計 PA 的強

度。由於MAD 的計算是基於原始加速度數據,並且已證明不同設備間在量測上無

明顯差異、步行比跑步的準確性更高的結果。另有文獻提到,心率量測可能出現,

運動強度到達高峰時,心率會出現閾值。在利用 MAD 計算時,強度提升,MAD

值會以遞增方式提升,沒有發現天花板效應。並發現 MAD 和 VO2之間都有高度 相關性,如要使用 VO2峰值和VO2Max 值來計算運動強度,都會有實行上的不便 性 (Vähä-Ypyä et al., 2015),未來在運動強度的量測上將可以用外在指標來替代內 在指標的可能。

圖2-3 MAD 與兩生理指標(VO2、MET)之關係 空心圓為步行階段,實心圓為跑步階段

利用不同加速度計算方法估算活動量之研究中提到,加速規的數據需經過精 確的濾波方法,才可以獲得更好的結果。並且在幾種不同計算方法中也可以看出其 中顯著之差異 (Rodriguez et al., 2019)。不同擺放位置研究中,比較放置於手腕與髖 關節上,九種加速規數據模型估計的活動量,結果中顯示放於手腕的線性模型產生 的結果與放於髖關節的參考方法最相似 (Kingsley et al., 2019)。

總結以上運用加速規在計算運動強度已有許多文獻使用,主要差別來是加速 規放置位置以及計算方法。如要準確以加速度計算運動強度應注意放置位置以及 計算方法上之差異。

第四節 不同運動對強度之量測

運動中的強度對於選手甚至一般民眾都至關重要,適當的強度可以增加運動 表現。然而,如果沒有控制好強度,可能會增加運動傷害發生機率。現今在強度量 測上已經有許多文獻對於特定運動做研究。以跑步來說, (Meckel et al., 2018; Ngoh, Gouwanda, Gopalai, & Chong, 2018) 兩篇文獻利用不同的走跑速度下計算跑步時的 步幅以及地面反作用力。在走跑運動中,時空參數(步幅、步頻、騰空時間、觸地 時間)為定義運動表現以及強度的適用指標,這兩篇利用加速度數值來計算,證實 了走跑運動下,不同指標定義強度的方法。以籃球來說,大部分的文獻都利用Player Load 來當作球類運動的強度指標,(Svilar et al., 2019; Weiss, Allen, McGuigan, &

Whatman, 2017) 以上兩篇運用加速規對職業籃球員在 5 對 5 籃球賽中不同戰術下 負荷的差異。籃球是一項非常複雜且動態的團隊運動,過程是由間歇性和多方向的 動作組合而成,例如衝刺、方向變化、跳躍、加速和減速。以至於球員的身體狀況

與陀螺儀計算肘關節在羽球運動中運動學參數分析 (Jacob, Zakaria, & Tomari,

第五節 文獻總結 Delextrat, Engelmeyer, & Mester, 2019; Hale, Kollock, & Pace, 2019; Maggioni et al., 2019; Sanders, Boos, Shipley, Scheadler, & Peacock, 2018)。但對於一般民眾在強度 上的控制可能時常被忽略。如果因本身肌力不足或動作不正確的情況下,過大的強 度可能會使民眾有受傷的可能(Regnaux et al., 2015) 。因此,在一般民眾運動從事 休閒運動如:跑步、籃球、羽球等運動時,應也需要強度監控之指標。總結以上,

如果能對於不同運動中強度指標間的差異進行討論及研究,便能找出在運動中應 以內在負荷指標或是外在負荷指標來量化強度,達到準確監控強度之效果。

第參章 實驗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召募 15 名受試者,基本資料(年齡:24 ± 1.85 歲、身高:177 ± 4.66 公 分、體重:75 ± 6.73 公斤),平時具有運動習慣,近六個月內無下肢神經、肌肉骨 骼與心血管方面等疾病。每位受試者參與本實驗之前,予以告知及說明研究內容、

步驟及注意事項,之後詳閱受試者須知,瞭解實驗內容後簽署受試者同意書,同意 參與本實驗。

第二節 測量儀器與設備

一、Naxsen 九軸加速規(N9)

加速規配戴於非慣用手手腕、軀幹、右腳脛骨,量測運動時加速度數據,

擷取頻率定為200Hz。

二、 Polar 心率帶 (H10) :

心率帶配戴至受試者胸前,紀錄實驗時心率的變化,擷取頻率1 Hz,

本研究使用Polar FlowSync 3 作為心跳參數分析軟體。

三、節拍器

以手機節拍器軟體播放節拍聲音,使受試者在規定的時間以及節奏下 完成籃球、羽球操。

圖3-1 心率帶配戴位置

圖3-2 加速規手腕、軀幹及脛骨配戴位置

第三節 實驗流程

為各分項動作要在5 秒完成,執行 38 項,收取 3 分鐘加速度、心

圖3-4 羽球操順序示意圖

動作完成之定義:左右前側以球拍觸擊球網,左右側以球拍觸擊邊線,左右後 側為以球拍觸擊底線。

圖3-5 實驗流程圖 右前側

左前側

左側 右側

右後側

左後側 受試者

實驗說明

簽署實驗同意書 配戴IM U 及心率帶

1.同步 IM U 及心率帶 2.收取 3 分鐘安靜心率

開始正式實驗,跑步、籃球操及羽球操,三個試驗採平衡次序執行。

每個試驗結束後,請受試者休息至心率低於100 bpm,才開始下個試 驗,確保受試者充分休息。

第四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將IMU 所收取的資料經由 Acqknowledge4.1 進行 10 Hz 低通濾波,計算 MAD、Player Load、積分值,計算方法如下:

Player Load = . /(𝑥! − 𝑥!"#)2 + (𝑦! − 𝑦!"#)2 + (𝑧! − 𝑧!"#)2

$

!

MAD =1

𝑛× . | 𝑟! − 𝑟 |

$

!&#

MAD 算式中𝑟! 為第i 個時間下的合加速度,𝑟為時間內平均加速度。

Player load 算式中 Xi、Yi、Zi為三軸向在第i 個時間的的加速度。

第五節 統計方法

同ㄧ運動試驗下,同一加速規指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不同強度間的差

同ㄧ運動試驗下,同一加速規指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不同強度間的差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