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 1 章 導論

1.1 研究動機

自 Web 2.0[1]時代來臨後,社群媒體(Social media)如 Twitter、

Facebook、Google+的發展已有十年之久。它們逐漸取代了人們過往於 日常社群中,交友、學習等與世界互動的傳統路徑,猶如與傳統媒體

(Traditional media)互相當道的時代交替。藉由圖 1[2]可見:過往 的傳統媒體處於高位,單向地傳遞訊息。一般大眾只能被動接收,彼此 的連結也較為薄弱;社群媒體則相對成為平易近人的平台,邀請一般 大眾互相連結、交流。圖 2[3]則指出一般對社群媒體比較可能會有的 誤解:各個社群媒體只是對應傳統媒體的延伸或是進化版本。更多關 於社群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比較,則可參考表 1[4]。

圖 1. 群眾在傳統媒體與社群媒體下的不同互動說明[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2. 顯出傳統媒體與社群媒體的類別無法直接對應說明 [3]

表 1. 傳統媒體和社群媒體在各方面的比較[4]

傳統媒體(報紙,電視,廣播) 社群媒體(Twitter、FB 等)

傳播方式 有局限性,方式單一 有多種傳播方式 影響程度 單向影響,互動少 雙向互動,互動多 更新速度 較慢,往往以天為單位 隨時可更新,時效性強 進入門檻 階層審核的高門檻 註冊即可用的低門檻 營運成本 營運成本高 營運成本低

內容取向 考慮一般喜好 可自我決定內容

閱讀方式 線性呈現 非線性,可拓展延伸

傳播方式 自己建立管道 依賴平台

讓每個用戶更新推文(Tweets)時不得超過 280 個字。用戶在表達上 會需要更加地精簡有力。而用戶間的彼此互動,也被簡化歸類成追蹤

(Follow)、回覆(Reply)、喜愛(Favorite)和轉推(Retweet)等形 式。這些特色暨與傳統媒體傳播訊息的方式相當不同,也沒有直接能 Lazarsfeld 和 Elihu Katz 所發表的二級傳播理論(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5]。他們通過調查後發現,資訊從大眾媒介傳達給聽 所富含的巨量資料。如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在 2010 年中所 提,在大數據時代,我們所需要的儲存空間,已成長到 terabytes (240 bytes)甚至 petabytes (250 bytes)的等級[6]。如社群媒體之一的 Facebook 光在 2014 年,每天就會存取上百億條訊息、4.5 億個讚(Like)

動作、和 3.5 億張相片[7]。如此程度的資料規模,已無法再用傳統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總結來說,研究者若想深入地了解社群媒體上發生的新聞事件,知 道有哪些意見領袖參與,便能體察到資訊的實際傳遞過程。但也因此 需要知道何謂意見領袖,並考量社群媒體的特性來進行探索,並克服 分析巨量資料上產生的龐雜感。我們期望本研究能幫助研究者一一地 克服上述議題,找到新聞事件中的意見領袖,更全面地了解事件樣貌 和後續發展。

2015 年亞洲投資銀行成立[10]、2016 年台灣總統大選選舉[11]),探討系統 的有效性。這些事件皆獲得國際一定程度的關注和討論,因此適合我們拿來 做實際測試。在我們與新聞研究者一同找出意見領袖時,發現他們會先需要 對此資料集有概要清楚的認識,才能在之後面對意見領袖候選人時有對應的 背景基礎做辨識解讀。同時我們也發現到在新聞事件中出現的意見領袖,一 般可區分為兩類:單型意見領袖(mono-morphic)和多型意見領袖(poly-morphic)。前者只在特定的專門領域擁有較多話語權,後者則在多個領域中 具有影響力[12]。是故我們要在事件中找出數位意見領袖時,會需要多重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