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方法及步驟

在文檔中 目錄 (頁 30-59)

3-1 研究區域 3-1-1 範圍

本研究選定的研究區域位於竹東下員山地區,屬於新竹水利會竹 東工作站灌溉轄區。研究區基本影像採用捷鳥(Quick Bird)衛星之 多光譜影像,其空間解析度為2.8m×2.8m,範圍大小為

6995m×7675m,研究範圍如(圖 3-1)所示。

N E W

S

3 0 3 6 Km

3 0 3 6 Km

圖3-1 研究區域範圍圖

新竹農田水利會竹東工作站灌溉轄區以頭前溪及其兩大支流上 坪溪、油羅溪為主要灌溉水源如(圖3-2)所示、頭前溪為新竹地區 第一大河,發源於霞咯羅大山,流經新竹縣與新竹市,於南寮流入臺 灣海峽,北臨鳳山溪流域,東接大漢溪流域及大安溪流域,南有客雅 溪流域及中港溪流域,幹流長63.40公里,流域面積565.97平方公里,

本流平均坡降約1/90。其主要支流有上坪溪與油羅溪。支流上坪溪流

域面積252.87平方公里,流長44公里,平均坡降1/49。其年平均降雨 深度約2,600公厘,換算為年平均降雨量約470百萬立方公尺,年引水 量約16.3百萬立方公尺,而寶山水庫自上坪溪年引水量約27.5百萬立 方公尺,上坪溪目前水資源利用約32%。油羅溪流域面積177.8平方公 里,流長26公里,平均坡降約1/47。其年平均降雨深度約2,500公厘,

換算為年平均逕流量約300百萬立方公尺,目前除耕地自油羅溪引水 灌溉,其餘水源尚未開發利用。頭前溪流經之行政區域包括新竹縣尖 石鄉、五峰鄉、關西鎮、橫山鄉、竹東鎮、芎林鄉、竹北巿和新竹巿 等。流域之地勢傾斜,流路短促,故水流湍急,夏季則山洪驟至,而 常氾濫田園,冬季則常河床乾涸。

圖 3-2 頭前溪流域圖 3-1-2 氣象

1.氣溫與濕度

本流域位於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氣候溫和,近十年來平均溫 度約22 度,全年氣溫最高為七月之 33.2oC,最低為一月之 15.4 oC。

相對濕度平均為82%,其中以三月之 83.1%最高,九月之 75.1%最低。

2.風向與風速

本區受東北季風及西南季風影響,東北季風於每年九月至翌年四 五月,平均風速約為 10-20 公尺間,是台北的 1.2 倍,台中地區的 1.6 倍,西南季風則為每年六月至八月間吹襲,在台灣地區屬於風勢較強 之地區。

3-1-3 地形

新竹地區大部分為平地,屬新竹平原,東南地區部分屬丘陵地 帶,地形較為陡峻,新竹平原東側為寬闊之頭前溪沖積河床,餘為低 矮之丘陵地形,屬西部麓山帶之最西緣,北隔竹東斷層與竹東丘陵相 接。

新竹地區範圍內包括三個地形分區,分別為新竹沖積平原、竹南 沖積平原、竹東丘陵,茲分述如下:

(1)新竹沖積平原

由鳳山溪與頭前溪之下游所搬運之泥沙及礫石堆積而成,其北緣 為湖口台地和鳳飛山丘陵,南緣為竹東丘陵。

(2)竹南沖積平原

形成於中港溪與其支流之南港溪下游,竹東丘陵與竹南丘陵之 間,沙丘發達,高度約為五十公尺。

(3)竹東丘陵

為頭前溪與中港溪間之切割台地,地勢由東向西逐漸降低,其西 端以直線狀之陡崖臨海,樹枝狀水系甚密,向源侵蝕頗為盛行,許多 河谷、河溝均由小侵蝕溝所形成,其坡度陡峻,平時乾涸,雨季或豪 雨時聚水成流。

3-1-4 水文

根據中央氣象局新竹站之雨量資料,頭前溪流域雨量站共有清 泉、太閣南、梅花、烏嘴山、新竹五站,如(圖 3-3)所示,其中新 竹站已廢止。根據統計,從民國 27 年至 90 年七月底,年平均降雨量 為1,729 公厘,平均降雨天數為 118 天,受季風及颱風的影響,雨量 集中於二月至九月,佔總降水量 78%,月平均雨量為 98.8 至 238.1 公厘,而每年十月至翌年一月份為乾季。

圖3-3 新竹氣象局雨量站配置圖

3-1-5 地質

頭前溪流域中、上游地區屬於山岳丘陵地區,竹北至橫山段大多 位於頭前溪及鳳山溪流域之新竹河谷平原上,下游為沖積而成的新竹 平原。流域南部及東南部,由於地勢陡峻,造成本流域之鞍型低地,

南部多為2,500 公尺以上高山,多溪谷、峽谷,北部山勢較低,在 1,000 至1,500 公尺之間,可知向下游西北方向緩坡下降。

地層分屬漸新世、中新世及上新世等,上坪溪上游為漸新世,中 新世位於頭前溪流域中游及下游。其中,中新世地層都受到來自東南 方及東北之造山壓力向西北擠壓,造成流域中游一帶岩層部段重複或 折疊,且斷層頗多;一般而言,地形大部分為北東走向,以中高度向 東南傾斜。

本流域地質分佈自東南向西北為澳底層、大桶山層、野柳群、瑞 芳群、三峽群、卓蘭層及頭嵙山層等之砂岩、頁岩及泥岩,而河谷地 區大多由沖積層之礫石、土和砂等組成。頭前溪流域山坡地之土壤分 布有黃棕壤石質土,灰黃色灰化土石質土及石質土灰棕色灰化土,河 谷地區則大多為沖積土。頭前溪流域之地質圖,如(圖3-4)所示。

圖3-4 頭前溪流域地質圖 3-1-6 水質

「北部地區水源運用調配檢討(一)報告」為瞭解新竹地區地面 水源之水質概況,特收集民國84 年至 86 年「台灣省河川水質年報」

之頭前溪竹林大橋站支流上坪溪寶山水庫取水口站及支流油羅溪內 灣吊橋站之水質檢驗成果,顯示生化需氧量、氨氮及懸浮固體物等項 受污染之程度較為嚴重,溶氧量則尚稱良好,經評估頭前溪上坪溪兩 檢驗站之水質屬中度污染,故建議有關單位加強監測、管制污染源,

以確保良好之水質。

3-2 遙測之理論

所謂遙測,即為遙感探測(Remote Sensing)之簡稱,是利用科 學儀器遠距離觀測來研究地表物體性質之技術,具有不需與該物體及 地區接觸便能獲得相關資料之科學;一般利用空中偵測器(如飛機或 衛星載台)做為探測儀器,攜帶電磁波感測儀器接收各種反射或發射 的能量,對地表之物體從事偵察及測量的工作,並對地面攝取影像,

以便能獲得分析該類資料所需資訊。近年來,遙測科學所發展的分析 技術及所提供的空間與光譜資訊,趨向於結合各類地理資訊系統構成 一完整空間分析系統,以便有效應用資源環境空間資訊的管理、分析 與規劃,進一步更可以用在天然資源蒐集與地表環境監測等方面。

依載台與地面相對高度之不同,常使用的遙測技術有航照遙測

(Airborne Remote Sensing)、雷達微波遙測(Radar Remote Sensing)

與衛星遙測(Satellite Remote Sensing),目前國內遙測技術已漸趨成 熟,應用範圍有四大類:自然資源調查、環境污染調查、地理資訊系 統及區域規劃,其主要目的就是希望減輕資料蒐集之負擔,避免過去 現場勘察或是設立觀測站的不便。本研究所採用的遙測工具主要是以 太陽同步資源衛星系統為主,利用數位化的遙測多光譜影像的原因,

主要是因為可以直接經由計算機儲存及處理所有數位資訊,並且具有 儲存大量資訊的方便性與傳送快速的優點。而多譜影像之目的,在於 利用地表對不同之波長有不同反應之特性,來達到易於分類(或辨別)

地表上的不同圖徵之目的。其電磁波長可從可見光、近紅外光、熱紅 外光、微波等等,視主要應用之需要而採用不同之波長,如氣象衛星 利用紅外線測地表溫度,LANDSAT 及SPOT 衛星用可見光及近紅外 光辨識植物、河川、建築、馬路等。

目前國內接收使用的衛星主要有兩個系統,分別是資源衛星以及

高解析度商用衛星,資源衛星以美國的大地衛星(LANDSAT)與法 國的資源衛星(SPOT)為代表,高解析度商用衛星以美國Space Imaging公司的IKONOS衛星及Digital Globe公司發射的Quick Bird衛 星為代表。

3-2-1 多光譜資料特性

分類時首先針對遙測資料波段作選擇,波段選擇愈多則分類所得 的資訊愈多,但分類所耗用電腦時間也愈久,有時還會引入雜訊造成 錯誤。以Quick Bird多光譜衛星影像而言,必須先對其光譜特性有充 分的了解,了解其各波段與地物反射波譜間的關係,才能依其光譜特 性當作分類依據得到土地類型的資料。圖3-5為三種基本型式的地 物:健康的綠色植物、乾燥的土壤以及透明的水體等典型的波譜反射 率曲線。

圖3-5 土壤、植物及水體之光譜反射特性曲線

(引用自:Lillesand & Kiefer,2000)

一般而言,應用這些曲線的內容可作為判斷地物的類別及狀態的 指標。以Quick Bird衛星多光譜波段對主要地物之光譜特性敘述如下:

1. 植物:

(1)波段一(波長0.45 µm~0.52 µm):屬於藍光波段,藍光波 長較短,能量較高穿透性亦較其他可見光波段為佳,對於水 體的穿透、水中葉綠素的辨別有較好的結果。

(2)波段二(波長0.52 µm~0.60 µm):屬於綠光波段,葉綠素 吸收少,反射綠光,受植物本身的影響小。在0.55 µm 處有 一反射高峰,使葉綠素無法集中,減少吸收,所以反射綠光,

使肉眼所見植物為綠色,但於分類時易與其他土地利用混 淆。

(3)波段三(波長0.63 µm ~0.69 µm):屬於紅光波段,為綠色 植物行光合作用的波段,電子轉移時亦吸收此波段的能量。

葉綠素於0.68 µm 處吸收現象特別強烈,故植物有較低的反 射,而對土壤及建築物等非植物有較高的反射,此波段土壤 與植物反射程度不同,有明顯的差異。

(4)波段四(波長0.76 µm ~0.90 µm):屬於近紅外光波段,不 被葉綠素吸收,此波段對綠色植物的反射強,因此對植物有 很大的辨識力。假若欲將針葉林與、闊葉林分類,則要用到

近紅外光或中紅外光段;若要再細分不同植生則要用到可見 光與近紅外光或中紅外光部分的波段組合。

2. 土壤及建築物:

土壤反射強度與土壤類型、表面崎嶇度、太陽照射角度及土壤含 水量等因素有關,一般而言,在可見光區域,土壤的反射強度較植物 高,而在近紅外光區域之情形正好相反,植物之反射強度大於土壤。

建築物之反射強度與土壤類似,在可見光裡其反射強度較植物為高,

在紅外光裡則較低;但在新建之水泥建築平面其反射特性與裸露地及 河床相近而難以分辨,易被分類為裸露地。

3. 水體:

清澈的水體對電磁波之反射甚弱,在0.4µm 處可反射10%之入射 光,並隨波長之增加而遞減,到0.8µm 處時已趨於零,在第四波段(紅 外光)的影像中,水體幾乎呈黑色,甚易辨明。相對地,污濁或水深 甚淺的水體在可見光區域之反射值有時會比林地的反射值還高。因此 若要從影像中分類出水體的範圍,通常以波長較長的波段來進行較適 當。

在文檔中 目錄 (頁 30-5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