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層:結構主軸與面向的推敲

在文檔中 第三卷第一期(2012年2月) (頁 38-61)

註:”醫療田野的詮釋現象學研究應用”,蔡昌雄,2005,載於林本炫、周平(主編),質性研究 方法與議題創新,p. 278。

5. 分 析 意 義 的 結 構與經驗建構 6.確認共同主

題與反思 合作團

體檢證 與解釋

整體 部分 整體

1.敘說文本 的抄謄

2.文本整體 閱讀

4.再次閱讀 文本 3.發現事件與

脈絡視框

表 2 文本分析之主題與範疇列表

範疇 主題

主題1-1,戀戀安穩昔時 主題一,難捨舊緣

主題1-2,生死間的擺盪與掙扎 主題2-1,退回生命原初

主題2-2,跨不過的難關 主題二,在今昔間擺盪

主題2-3,難以接受的永遠離分 主題3-1,移到陌生的「我」位 主題3-2,物是人非

主題3-3,無家可歸 主題三,寂寥人世

主題3-4,身訴心憂

主題4-1,難被共鳴的沉重 主題4-2,渴念逝情

主題四,拋入匱乏荒原

主題4-3,驚見「一個人」的荒原 主題5-1,人際求援

主題5-2,情寄自然

主題5-3,信懼進退宗教間 主題5-4,蒼茫之境會逝者 主題5-5,夢映心念

主題五,渴求關係

主題5-6,感念被愛 主題6-1,憶往塑今

主題6-2,細觀來路醒覺自我 主題6-3,重看失落與離散 主題六,在時光隧道中尋覓自己

主題6-4,朝願前進 主題7-1,與寂寞共處 主題7-2,溫厚滋養助調適 主題7-3,惺惺相惜不孤單

主題7-4,死亡老師教導惜生助人 主題7-5,享受孤獨之美

主題七,再生學習之路

主題7-6,自我依靠生信心 主題8-1,更懂人的可能與有限 主題八,重生後之助人願心

主題8-2,陪你共尋黑暗中的光亮

參、結果與討論

研究者針對研究結果進行整理,並引導多層面的討論,及書寫研究者之自我

省思與對話,最後再提出本研究的反思及改進建議之處。

一、匱乏荒原之旅:無根飄蕩與踽踽覓尋

本研究的三位喪偶女性諮商助人工作者(小樹、輕風、如米),在伴侶關係 解離後,彷彿被拋入匱乏的荒原裡,而她們自身獨特的生命時間、空間、身體感 受與關係的片段,則清楚地交織出無根飄蕩的寂寞世界的樣貌,以及在這般處境 裡獨自尋覓生命新出口的景況。本研究結果即是以此為基調從八個經驗主題來加 以鋪陳,分別為:(一)難捨舊緣,(二)在今昔間擺盪,(三)拋入匱乏荒原,(四)

渴求關係,(五)寂寥人世,(六)在時光隧道中尋覓自己,(七)再生學習之路,

(八)重生後之助人願心。各主題細節將於以下段落輔以逐字稿呈現之。

(一)主題一,難捨舊緣 1-1,戀戀安穩昔時

我們接受世界上事物的方式,其形式是一種信念(belief),即相信事物就是 如此這般存在,而「我們在一個整體的世界中」的信念,也可以被稱作是「根本 信念」,是各種信念的根本基礎。只要我們活著,以一個意識生命體的樣子活著,

世界信念就必然在最底層支持著我們所有其他信念,也因為有這個信念,其他世 界裡發生的事事物物,也才具有意義。同理,喪偶悲傷者的「自我」、「世界」與

「意義」,也應該被擺在這樣的脈絡來看待與理解。

小樹是一位六十多歲的女性諮商助人工作者,從事諮商輔導工作已有13 年 的經歷,重整喪偶經歷,她的思緒回到生命更早前,那個她曾深深擁有過從伴侶 而來的富足,她清晰地描繪出先生仍在世時她足以完全依附的「完整世界」:

我就是有一個給我依靠,我有那個安全感,我要的只有這個。(B-1-1-1) 三十幾年當中,我全部聽他的,就由他安排。(B-1-2-2)

對喪偶者來說,先生仍活在世上的那個世界裡,有著彼此用多年的生命歲月 所共同交織出的脈絡、環境、背景,但是在面對至親的死亡離去,即是經歷一番 意義「世界」的崩解、重組與新生的過程。

1-2,生死間的擺盪與掙扎

如米是一位五十多歲的女性諮商助人工作者,從事諮商輔導工作已有12 年 的經歷,先生罹患肝癌過世:

他第一個月的話還可以騎車,…第二次住院回來的時候,還再騎一次車,再 過來就沒有看過他騎車,啊然後最後半個月,厚那個下降的速度非常快,那 個時候我就忍不住了,…看他急速下降的時候,…,看到他的不舒服,…,

啊看到他那個惡化的時候(停頓 6 秒),…我反而眼淚都是在那個時候掉 的,…,他死的時候我還比較少掉眼淚……。(C-1-67-78)

回想摯愛伴侶將離開自己生命的那個前前後後,喪偶女性諮商助人工作者會 再重返那個僅剩無多、與死神爭奪最後與伴侶相守的片刻,再一點一滴勾勒出那

段內心有著難過、不忍、不捨的掙扎過程。

(二)主題二,在今昔間擺盪 2-1,退回生命原初

依據現象學的觀點:世界總是為我而存在於彼,是所有我所知的東西的基底 支持,當我不再是它的一部分時,它必然有所不同;當我們失去了一個親近的朋 友,我們即品嘗到如此的消亡,對我們來說,不只是這個朋友不在了,世界為其 存在的方式也失去了,世界從此失去了一個被經驗的方式,一個用一個人的一生 來成就的經驗方式,世界的面貌也跟著改變 (Sokolowski, 1999/2004, p. 77-78)。

對小樹而言,失去伴侶,彷彿堅穩的依靠突然瓦解、破裂了:

他走了,那個慌跟亂(以下稍顯激動的哭泣述說)…我沒有辦法接受…我沒 有辦法承受這樣的慌亂,雖然我已經一大把年紀了,他過世的時候,我是 63 歲,但就像小孩一樣,我沒有辦法承受。(B-1-4-8)

忽然間這樣一下子失去,「雖然六十幾歲還是跟小孩一樣(台語)」,怎麼辦?

就這樣,我真的很不捨、不捨…。(B-1-693-694)

喪偶女性諮商助人工作者的心智自我,在喪偶後如同破裂一般,讓她們無法 再以熟悉的知覺去理解和經驗世界,世界的路好像也被阻斷了一樣,她們不知何 去何從。這驚慌和不知所措的她們,如同退回到孩童般的生命,與這個大大的冰 冷世界相對應,顯得如此的渺小和無助。

2-2,跨不過的難關

喪偶讓小樹感覺到經歷了很大的生命難關,盤旋許久仍走不出來:

走不出來…走不出來…。(B-1-12-12)

我幫助很多人,其實我更需要有人幫助,但有時我想說我去哪裡找? …找不 到、真的找不到…。(B-1-23-26)

在宗教方面,小樹也察覺縱然有心去接觸和信奉,但是她仍無法讓自己真的 投入和融入,因而她的靈魂始終還是只能飄蕩、浮沉著:

我找不到一個精神的依靠,連上帝我都找不到(哽咽哭泣 5 秒),…,糟糕…

這很糟糕…對呀,我沒有沒有一個宗教信仰,我就覺得說,我活著飄飄浮浮 的,我沒有一個安全感。(B-1-226-229)

失去伴侶,喪偶女性諮商助人工作者心中有個缺口,渴望一個力量來將她帶 離這個艱難的困境,然而,失喪之初只能退回到一種渴望被拯救的期待裡,在這 個迷了路的生命中,用微薄的力量與這個強大的生存危機做周旋。

2-3,難以接受的永遠離分

Worden (1991/1995, p.59) 提及喪親者的哀悼是一種長期的過程,即使有時哀 悼有所進展,卻仍然會有不好的時候。

小樹知道她面對喪偶的無能和軟弱,來自於忘不掉、捨不掉曾對她好的先生:

他對我太好我沒有辦法那麼快就忘掉他,他給我三十幾年的青春都放在我身 上,我有什麼地方不滿足呢?我會這樣想,但是就是不捨…(稍顯激動地哭

泣)…(B-1-109-112)

對小樹而言,縱然已經經過了兩年多,小樹仍是一直很難走過第一個哀悼任 務:接受與伴侶永遠分隔開來的事實。

(三)主題三,寂寥人世 3-1,移到陌生的「我」位

喪偶者除了要調適實際生活層面的失去,也包含內在角色和身份的失落和轉 換。要處理很多生活層面上的瑣碎事情,是小樹較感困難面對的經驗:

以前我根本都不處理家裡的事情啊,然後面對的就是有一些經濟問題啊,這 些像繳稅啦,車子的檢查以前都不用我啊,現在都要啊,就是這樣子面對生 活的瑣瑣碎碎事情,我都自己要處理啊。(B-2-225-227)

依據Yalom (1980/2003, p. 485) 的說法,當人有機會遭逢到死亡和自由的經 驗時,很容易體察到一種存在孤獨。Yalom 形容自由與存在孤獨即是「人做自己 父母的孤寂感」,一個人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而言,是很寂寞的;責任即是一個 人要做自己生命的作者,放棄別人創造、保護自己的信念,所以自我創造的行動 本然就有深切的孤寂感,開始了解宇宙無垠的冷漠。

3-2,物是人非

喪偶者經驗到一種生命停滯於當下,而非一直活向眼前的未來之感,無論是 面臨自己或身邊重要他人的死亡,這種不能改變、無可挽回的狀況、或令人震驚 的「急迫經驗」,都可能讓人經驗到海德格所提出的存在模式的轉換,即把人拉 出日常「忽略存有」,而進入「注意存有」的狀態 (Yalom, 1980/2003, pp. 65-66)。

失去先生,小樹不再覺得有什麼是重要的:

我要的東西我都…(哭泣 3 秒),我說我不要,我就說…,你要你就拿走,…,

他看到了我就你欣賞嗎?欣賞啊,好啊,拿走啊,其實那些東西我是蠻在意 的哦,可是後來我…我都不想…(停頓 39 秒)。(B-1-87-91)

在伴侶不在的世界上,喪偶女性諮商助人工作者的內在匱乏,也反應在那些 生活的物件上,生疏的、不知如何使用、不再想要的物品。

3-3,無家可歸

這個只剩「一個人」的生存空間,喪偶者的知覺感受也悄然變化著,原本能 獨處、安心待著的那個空間,似乎不再安全,因為經驗到一種如同海德格所形容 的「詭異感」(unheimlich):「在世界中沒有家的感覺」的經驗,這是覺察到死亡 的典型結果 (Yalom, 1980/2003, p. 83)。

先生過世後,小樹不再敢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頭:

啊你如果說你真的很安靜,坐在那裡喔很長的一段時間在聽音樂,你就有那 種感覺出來,那時候我就趕快離開,我快點離開那個地方……。(B-1-492-494) Yalom 提到 (1980/2003, p. 491-493) 孤獨的經驗、日常準則突然消失,都有 力量引發詭異感:不存在世上的家;在這些處境中的人,常常突然體驗到一種孤

啊你如果說你真的很安靜,坐在那裡喔很長的一段時間在聽音樂,你就有那 種感覺出來,那時候我就趕快離開,我快點離開那個地方……。(B-1-492-494) Yalom 提到 (1980/2003, p. 491-493) 孤獨的經驗、日常準則突然消失,都有 力量引發詭異感:不存在世上的家;在這些處境中的人,常常突然體驗到一種孤

在文檔中 第三卷第一期(2012年2月) (頁 38-6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