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3.5 粉絲專頁視覺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圖 3-11 具有方向性的單一篇臉書文章分享情形圖

3.5 粉絲專頁視覺化

除了針對單一篇文章的分享行為進行視覺化,我們希望能進一步處理更大層 面的資料,將實驗對象設為粉絲專頁一定期間內的多篇文章,最終呈現出該粉絲 專頁期間內的所有文章以及在這些文章中活躍的臉書使用者群,使用經過整合、

分析過的階層化檔案作為圖形的輸入資料,根據其階層關係以 Rotating Cluster Layout[14]的佈局呈現,如圖 3-12 所示,(a)圖為粉絲專頁視覺化,以單一天數 作為區分,其階層分為三層:依序為粉絲專頁、日期、當天所發佈的文章,目的 是呈現期間內粉絲專頁所發佈的所有文章,(b)圖則為積極活動者視覺化,以積 極活動者作為區分,其階層分為三層:依序為粉絲專頁、積極活動者、積極活動 者相關之文章, 本研究主要針對臉書文章活動行為中的分享行為以及留言行為 作討論,圖 3-12 的積極活動者是以分享行為為例,此佈局為粉絲專頁視覺化初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步的原型。

圖 3-12 粉絲專頁視覺化階層示意圖

依照 Rotating Cluster Layout 的原型,每個階層之間都會有邊線相連,以表示 其相關資料之關聯性,然而,本研究在階層的定義上是不一致的,如積極活動者 與所參與活動的文章,兩者間的關係是屬於直接的關係連結,此關係從原始資料 即可取得,而粉絲專頁和積極活動者之間兩者又屬於不同層級的對象,積極活動 者是透過分析後所篩選出來的對象,該對象和粉絲專頁之間不存在直接的關係連 結,因此若在圖上皆以邊線相連,容易造成解讀圖形上的歧異,因此取消在關係 較為薄弱的粉絲專頁和積極活動者之間的邊線。

粉絲專頁視覺化所要呈現的對象有三個,根據三個不同目的分為三個部分,

在圖 3-13 左上角三個圖示依序表示粉絲專頁文章、積極分享者和積極留言者的 視覺化,使用者可點選圖示切換圖形模式,所選圖示以橘色表示,此圖例目前的 模式為粉絲專頁文章模式。首先,介紹粉絲專頁文章的視覺化,其目的是呈現粉 絲專頁期間內的所有文章資料,將文章依照其發佈文章的時間天數進行分類,以 單一天數為單位將文章歸類,如圖 3-13 所示,將此分類根據天數作順時針排序,

而每個天數中的文章也依照建立時間之先後順序作排序,簡言之,以圓環中心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12 點鐘位置為起點,依照順時針方向所經過之文章皆符合文章發佈時間的先後 順序,已呈現出資料的時序性。

圖 3-13 粉絲專頁視覺化,依照文章的建立時間進行分類。

除了在圖形上呈現文章發佈時間的趨勢,顯示文章的分享次數、文章類型也 有助於呈現粉絲專頁的特性,在節點上顯示文章的基本資訊,像是節點的半徑是 依照該篇文章所獲得的分享數增加,藉此觀察該粉絲專頁期間內各篇文章的發展 情形,幫助使用者發掘粉絲專頁期間內的熱門文章,而節點顏色則表示文章的類 型,為臉書所規定的文章型別,分別是連結(Link)、照片(Photo)、近況更新

(Status)、影片(Video)以及其他,其他包含 event、offer 等較為少見的類型,

故歸類於其他,圖 3-13 左下角的圖示依序表示文章類型的切換,提供顯示單一 文章類型的模式,透過節點顏色可了解該粉絲專頁偏好於發佈的文章類型,以及 發現哪種文章類型較容易受到臉書使用者的關注以及活動。

本研究目的之一是單一文章的分享路徑視覺化,在觀察社群訊息的擴散行為 中,間接分享行為是主要的觀察對象,藉由間接分享行為進一步發掘意見領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因此間接分享行為對於本研究是值得關注的指標,為了加強該指標,在粉絲專頁 視覺化上針對具有間接分享行為的文章節點予以提示,提示方式為含有白色框線 的節點表示該篇文章存在間接分享關係,如圖 3-13 所示,期間內有四個白色框 線節點存在間接分享關係,使用者點選該節點後即可呈現該文章的分享情形圖,

如圖 3-10,透過該提示可幫助使用者易於發掘具有間接分享關係的文章,進一 步針對該文章進行更深層的分享路徑探索。

粉絲專頁文章模式主要目的是呈現期間內粉絲專頁的全部文章,並且根據時 間天數分類,將期間內的文章皆依照順時針方向排序,呈現一個譬喻於時鐘的概 念;由於其他模式下的文章由於是以積極活動者為媒介,只呈現積極活動者所參 與的粉絲專頁文章,使部分沒有積極活動者參與的文章就不會顯示出來,因此提 出該模式以觀察粉絲專頁的文章整體樣貌。

圖 3-14 積極分享者分享情形圖。

粉絲專頁視覺化的第二個主要目的為顯示積極分享者以及其分享的文章,本 研究以在多篇文章間活動的臉書使用者為媒介,建立起多篇文章間的關聯性,然

前 25%的積極分享者(Q1),第二類為分享次數前 25%~50%的積極分享者(Q2)以 及第三類為 50%~100%的積極分享者(Q3+Q4),依序以橘色、淡藍色以及白色顯 示出分類差異,如圖 3-14 中,橘色的臉書使用者是積極活躍者中最為頻繁活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0

的熱門程度。

圖 3-15 積極留言者留言情形圖。

第三個目的是顯示查詢的粉絲專頁在期間內留言次數最頻繁的臉書使用者,

和採用積極分享者的理由一樣,收集期間內在粉絲專頁的每篇文章上的留言,若 要全部呈現所有曾經留言過的臉書使用者,則會有空間版面設計問題以及無法彰 顯其中的資料特徵,因此從中挑選特定臉書使用者進行研究,積極留言者篩選的 比例為:期間內在粉絲專頁的文章上進行留言行為的臉書使用者中,以臉書使用 者為單位計算其留言次數,接著根據其留言次數取前百分之一做為積極留言者,

如圖 3-15,根據收集的粉絲專頁的文章的留言資料,計算留言次數特別頻繁的 臉書使用者,基於資料階層的相似,呈現方式大致與積極分享者分享情形圖一致,

兩者差異點在於外部圓環的文章節點的意義不同,積極留言者的外部節點文章取 自於積極留言者在粉絲專頁文章上所留下的評論,由於臉書使用者是在公開粉絲 專頁的貼文上進行留言,故該留言屬於公開性質的資料,我們可以在 Graph API 上取得留言資料,因此文章節點以積極留言者對該文章的留言為對象,而節點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徑取自這些留言的按讚數,以呈現積極留言者的留言受關注之程度,透過此圖可 發掘該段期間內在粉絲專頁上留言行為活躍的使用者。

此視覺化幫助使用者發掘期間內在粉絲專頁文章上積極留言的臉書使用者,

但還沒有顯示出留言本身的資訊,本研究採用互動機制,藉由滑鼠在圖形上的互 動,顯示出積極留言者所留言的詳細文字訊息,以及顯示特定積極留言者期間內 的所有留言集合,接下來在第五節將會介紹互動機制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