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系統效能測試結果

在文檔中 中華大學 碩士論文 (頁 77-85)

5.3 系統效能測試

5.3.1 系統效能測試結果

第一部份跨網域查尋服務測量時間分成兩個部份,分別測試 Home Domain DA 及 Another Domain DA 受到干擾時對查詢時間是否有影響,首先 PC4 先對 PC3 進行干擾,測量時間如圖 5-30。T1 為 Home Domain DA 向 Another Domain DA 代替查詢服務的時間。T2 為 SIUA 從發送 Substitute Request 到收到回覆的時間,

其中包含了 T1 的時間加上 PC2 註冊服務的時間再加上 PC2 回覆給 PC1 的時間。

PC4 干擾的運作過程為向 PC3 發送大量 Request 封包,從無干擾的狀態開 始,之後 PC4 向 PC3 發送 100 個 Request 封包,並且以每次增加 100 個 Request 封包的方式來驗證 PC3 Another Domain DA 的穩定度。Request 封包數據從 0 到 1000 個,延遲時間為每測試 10 次所取的平均值。

圖 5- 30 干擾 PC3 測量時間

T1 測量結果如圖 5-31,X 軸為每秒發出的干擾封包量,Y 軸為 PC2 向 PC3 查詢服務的時間,單位為毫秒。查詢時間分佈在 1.2 毫秒與 1.4 毫秒之間,隨著 干擾封包數量的增加,查詢的時間有緩慢增加的趨勢,但差距僅 0.1 毫秒,因此 對 PC3 進行干擾,對於查詢的時間並沒有太大的影響。

1 1.1 1.2 1.3 1.4 1.5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amount of request

search time (ms)

圖 5- 31 T1 時間 (干擾 PC3)

T2 測量結果如圖 5-32,X 軸為每秒發出的干擾封包量,Y 軸為 PC1 發出 Substitute Request 到收到回覆的時間,單位為秒。查詢時間分佈在 5 秒左右,由 於 T1 及 PC2 回覆 PC1 的時間極短,因此 T2 主要的時間花費在 PC2 註冊服務上。

但隨著干擾封包數量的增加,T2 的時間形成不規則的振盪,且差距僅 2 毫秒內,

因此對於 PC4 的干擾,對 T2 的時間也沒有太大的影響。

5 5.001 5.002 5.003 5.004 5.005 5.006 5.007 5.008 5.009 5.01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amount of request

search time (s)

圖 5- 32 T2 時間 (干擾 PC3)

跨網域查尋服務測量時間第二個部份為 PC4 對 PC2 進行干擾,如圖 5-33,

分別測量 T1 及 T2 時間,分析當 Home Domain DA 受到干擾時,對查詢服務的 時間是否有影響。

圖 5- 33 干擾 PC2 測量時間

T1 測量結果如圖 5-34,橫軸為每秒發出的干擾封包量,緃軸為 PC2 向 PC3 查詢服務的時間,單位為毫秒。查詢時間分佈在 1.2 毫秒與 1.8 毫秒之間,隨著 干擾封包數量的增加,查詢的時間有緩慢增加的趨勢,且增加的幅度比干擾 PC3 的情況還要大一點,因此對 PC2 進行干擾,對於查詢的時間的影響比對 PC3 進 行干擾還要明顯。

1 1.2 1.4 1.6 1.8 2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amount of request

search time (ms)

圖 5- 34 T1 時間 (干擾 PC2)

T2 測量結果如圖 5-35,橫軸為每秒發出的干擾封包量,緃軸為 PC1 發出 Substitute Request 到收到回覆的時間,單位為秒。查詢時間與圖 5-32 相比,有稍 微上升的現象,而造成時間延遲的原因可能發生在 T1 及 PC2 回覆 PC1 的時間上 升,因此當 PC2 Home Domain DA 遭受攻擊時,所造成的延遲會比 PC3 Another Domain DA 遭受攻擊時還要明顯,但時間的差異極小,所以整體來說 DOS 攻擊 對於跨網域查尋服務機制的影響並不大。

5 5.001 5.002 5.003 5.004 5.005 5.006 5.007 5.008 5.009 5.01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amount of request

search time (s)

圖 5- 35 T2 時間 (干擾 PC2)

Media Server 效能測試部份分成下列幾個項目,如圖 5-36,首先由 PC1 對 PC2 要求建立連線,測試 Media Server 在單一連線的情況下所需花費的建立連線 時間,另外在 PC1 RTP 串流進行 30 秒後,開始測試每秒的平均傳輸速率,以 30 秒為一個單位,總共測試兩分鐘,並將取得的四次數值取平均,測試 Media Server 每秒的平均傳輸速率。之後由 PC3 對 Media Server 要求建立連線,連線數量由 1 開始累加,每次增加一個連線,測試 Media Server 在多個連線的情況下與 PC1 的建立連線時間以及平均傳輸速率是否會受到影響。另外,當 PC3 對 Media Server 連線持續增加時,可以測量出 Media Server 所能承受的最大連線數量。

圖 5- 36 Media Server 效能測試時間

如圖 5-37,橫軸為 PC3 對 PC2 所建立的連線數量,緃軸為 PC2 與 PC1 建立 起 RTP 串流的時間,單位為秒。平均時間分佈在 3 到 3.5 秒之間,但從 20 個連 線開始連線時間有逐漸增加的趨勢,表示連線的數量會對 Media Server 建立連線 的時間有所影響。

2 2.5 3 3.5 4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number of connections

established time (sec)

圖 5- 37 建立連線時間

如圖 5-38,橫軸為 PC3 對 PC2 所建立的連線數量,緃軸為 PC2 對 PC1 每秒 RTP 串流的平均傳輸速率,單位為 kbps。在第 23 個連線建立之前,傳輸速率穩 定的分佈在 1450kbps 左右,但從第 24 個連線建立開始,傳輸速率大幅下降,並 在建立第 29 個連線時發生 Media Server 系統資源不足的問題,無法再建立起 RTP 串流連線。因此綜合圖 5-37、38 可以發現,在連線數量 23 個之前屬於 Media Server 系統資源所能負載的範圍內,連線時間與每秒傳輸速率都趨近於穩定,但在連線 數量 24 個之後開始對 Media Server 的效能造成負擔,不僅建立連線的時間增加,

連每秒傳輸速率也大幅下降,並從連線數量第 29 個開始,因為 Media Server 系 統資源不足無法再建立 RTP 串流,表示 Media Server 在不影響使用者端服務品 質的情況下,所能承受的連線總數為 23 個連線。

1150 1200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number of connections

transmission rate (kbps)

圖 5- 38 平均傳輸速率

第陸章 結論與未來展望

在一個存在著多種服務的家用環境中,我們能透過 SLP 進行各種服務的搜 尋。然而 SLP 對於跨網域查詢服務機制並不完整。因此,本論文針對在 SLP 的 跨網域的服務查詢與管理機制提出了改善方案。我們提出了同儕式 SLP 架構,

讓網域內的 DA 能夠幫 UA 對不同網域的 DA 發送代替查詢服務的功能。為了實 現同儕式 SLP 架構,我們定義了一個 SLP Substitute Request 標頭,此標頭能挾 帶另外一個網域 DA 的 IP 位址,供 UA 能自行填入欲查詢服務的 DA。接著將這 查詢封包送交網域內的 DA,再由 DA 代向另外一個網域的 DA 查詢服務。查詢 後的結果將保留在 DA 內並轉送給 UA 使用。

此外,本篇論文提出了使用 SIP 來進行串流服務的技術。再以往 SIP 通常用 於建立雙向串流服務,因此本篇定義了一個 MediaService 標頭實現單向串流的多 媒體串流服務並解決 SIP 無法對串流進行控制的問題。此標頭具有描述串流的欄 位能夠描述所建立的串流為單向或者雙向串流,另外也有挾帶控制訊息的欄位,

能對進行中的串流下達控制指令。而實作成果也針對 session mobility 的需求進行 了成果驗證。此外,我們亦實作了具備 SLP SA 功能的串流服務伺服器,讓它能 將提供的服務註冊於 SLP DA 內供人瀏覽查詢。我們亦整合了 SLP UA 與 SIP UA 的功能於 SIUA 的環境,讓使用者能輕易的查詢到需要的串流服務並使用,同時 亦能進行 session mobility 的需求。

再未來研究方面,由於本篇實驗環境以 J2SE 為基礎,只能運行在 PC 上,

為來將以 J2ME 進行開發,將實驗環境移植到行動設備上,讓使用者能透過更輕 巧的手持設備享受多媒體串流服務。另外將結合居家保全機制,當家中有遭受入 侵時,能將部署在家中的監視影像即時傳送給使用者,並將影像存至家用閘道器 或者遠端資料庫中,確保監視影像不會遭受破壞。

參 考 文 獻

[1] J. Rosenberg, H. Schulzrinne, G. Camarillo, A. Johnston, J. Peterson, R. Sparks, M.

Handley and E. Schooler, “SIP: Sesson Initiation Protocol,” RFC 3261, IETF June 2002.

[2] Min-Xiou Chen, Chen-Jui Peng and Ren-Hung Hwang, “SSIP: Split a SIP Session over Multiple Devices,” Computer Standards and Interfaces. Vol. 29, No. 5 pp.

531-545, July 2007.

[3] Min-Xiou Chen,and Fu-Ju Wang, “Session Mobility of SIP over Multiple Devices,” Tridentcom , Innsbruck, Austria, March 18-20, 2008.

[4] UPnP Forum, http://www.upnp.org

[5] J. Veizades, E. Guttman, C. Perkins and S. Kaplan, “Service Location Protocol,”

RFC 2165, IETF July 1997.

[6] E. Guttman, C. Perkins, J. Veizades, M. Day, “Service Location Protocol, Version 2,” RFC 2608, IETF June 1999.

[7] Open Service Gateway Initiative, http://www.osgi.org/

[8] H. Schmidt, T. Guenkova-Luy, F.J. Hauck, “Service Location using the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ing and Services, July 2006.

[9] A. Wils, F. Matthijs, Y. Berbers, T. Holvoet, K. De Vlaminck, “Device discovery via residential gateways,”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sumer Electronics, Vol. 48, No. 3 pp. 478-483, Aug 2002.

[10] D. Bushmitch, Lin. Wanrong, A. Bieszczad, A. Kaplan, V. Papageorgiou, A.

Pakstas “A SIP-based device communication service for OSGi Framework,” First IEEE Consumer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Conference, pp. 453-458, Jan 2004.

在文檔中 中華大學 碩士論文 (頁 77-8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