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聽到落淚〉(2017.5.22)。https://www.facebook.com/ETtodaySHARE/videos/1466028876787371/
(2018.6.23 查閱)。
回顧,也頗具成效。當然與會者一定本來就對這個題目有相當的興趣,在聽完老 師對故事的介紹後,又能獲得充分的背景知識,此時再以音樂作為收尾,一定更 能體會歌曲中所描述的情境。之後,張老師也帶著「埋骨台灣」,在多場演講與 活動中播放,聽眾跨度極大,但由於在音樂播放前都會有老師做完整的前情提要,
讓大家幾乎都能在同樣的知識背景下接收來自音樂的資訊。這種情境,其實是相 當難得的。老師也笑稱自己成為了我的經紀人,到處推銷我的作品,為我的 Youtube 頻道創造了千餘人的點閱率。
另一首歌「山區的記憶」不僅也隨著張素玢老師的推廣爭戰南北,更有幸能 回到這首歌的創作場域雲林古坑進行發表,也正因為如此,這首歌的聽眾群差異 相當大,從小學生到研究所學生,更有老師、教授、地方文史工作者,不過,大 家也都能找到自己的方法來連結這個故事。古坑桂林國小的學生,驕傲的向大家 宣佈影片中的老師傅是他的爺爺、其他人則對畫面中熟悉的景色露出熟悉的微 笑。在斗六雲中街的分享,有文史工作者對於用新的媒介紀錄地方歷史這個作法 感到興奮;以造紙為研究方向的研究所同學,則透過音樂想起了田野調查的辛苦 和收穫。一樣,每個人都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感動。
整個「歷史音樂創作」歷程的最終成果,當屬今年(2018)5 月 14 日的歷史 音樂會「你敢有聽著歷史咧唱歌?」。表演的形式相對單純,在表演每首歌之前,
我會先訴說自己與這個故事的連結,以及關於故事的基礎知識。原先還擔心著龐 大的資訊量不知是否能為大家接受,但在謝幕時,看著現場觀眾熱烈的反應,以 及事後收到的肯定,我知道自己對於「歷史音樂創作」嘗試,雖不到滿分,但一 定是及格的。其中最讓我感動回饋是一位朋友,原本擔心我所取材的歷史議題,
若沒有謹慎處理,可能會被曲解或是淪為政治追殺云云;不過在聽完表演後,最 令他感到印象深刻的,正是每個故事中都能找到驚人的切入點。這是我認為最值 得慶賀的,也使我深刻感受到歷史學訓練在我身上,或許還有成長空間,但至少 已經成功的用藝術的形式獲得轉化。
「歷史音樂創作」的核心理念,無非是希望能打破學術與通俗的界線,取學 術訓練的扎實,以及通俗史學的渲染力,找回「以音樂作為歷史敘事」這個曾被 學院遺忘的悠久形式,並賦予它當代的形象,期望能讓更多人藉此重新認識歷史。
一位影響我至深的老師曾經對我說過:「歷史教育走到最後,無非就是生命 教育。」當我們正讀著過去人們的生命故事時,或多或少,都會回頭看看自己、
思索沈澱,再為自己的認知做出詮釋。有人用紙筆紀錄,我選擇用音樂書寫;因 為音樂最能感動我,而我們,都應該要找最能感動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