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結元井岩心中視構造分析

第四章 結果

4.2 非彈性應變回復法結果

4.3.1 結元井岩心中視構造分析

於結元井進行岩心中視構造分析時,非充填裂隙(圖 4.13)數量最多,將結果 以其分佈與位態方式表示(圖 4.14),由圖 4.14-C 可知,此井非充填裂隙主要順著 板劈理面破裂,傾角介於 45°至 75°,由此可知,板岩的板劈理是主要弱面,容 易使岩體沿著板劈理破裂。

57

圖 4.13、非充填裂隙產狀。上圖及下圖分別為平行板劈理裂隙及截切板劈理裂 隙。

58

圖 4.14、結元井非充填裂隙結果圖。A、B、C 及 D 分別為蝌蚪圖、密度統計圖、

傾沒方向玫瑰圖與極點分佈下半球赤平投影圖,蝌蚪頭部及尾巴分別代表地質構 造之傾角與傾沒方向。

59

4.3.1.2 開口充填裂隙

本研究定義開口充填裂隙(圖 4.15)為裂隙受礦物充填,但未完全充填完畢,

且可提供液體流通管道,其可能為過去或者現生導水裂隙。

由統計結果顯示,該井開口充填裂隙約有兩個群集(圖 4.16-D 紅色與藍色圈);

其傾沒方向垂直板劈理傾沒方向及平行板劈理傾沒方向(圖 4.16-B,D),深度分佈 於 820m~830m 及 850m~870m。由於岩心中開口充填裂隙並無截切關係,無法確 定其先後順序,但開口裂隙容易垂直於σ3方向形成,由此可知該區域過去至少存 在兩種應力場,才能形成兩種不同方向的導水裂隙。針對此兩種導水裂隙何者為 現生導水裂隙,將於後續章節中討論。

60

圖 4.15、開口裂隙於岩心中的產狀。上圖及下圖分別為開口裂隙遠照及近照。

61

圖 4.16、結元井開口裂隙結果圖。A、B、C 及 D 分別為蝌蚪圖、密度統計圖、

傾沒方向玫瑰圖與極點分佈下半球赤平投影圖,蝌蚪圖說明請詳見圖 4.12。

62

4.3.1.3 礦脈

於岩心中視構造分析時,也詳細測量及記錄礦脈(圖 4.17)之位態,本研究中 定義礦脈為:裂隙完全被礦物充填,且並無殘留孔隙。結元井中的礦脈含有石英 及方解石之成分,然而石英與方解石並無明顯截切關係,無法探討其形成先後順 序。礦脈分佈於 790m~830m、850m~860m 及 880m~890m。該井岩心中礦脈之位 態大致平行板劈理傾沒方向(圖 4.18-C),推斷可能礦脈與劈理同時生長,或礦脈 於劈理生成後由於孔隙水壓過高,於板劈理弱面上形成礦脈。

圖 4.17、礦脈於岩心中產狀。

63

圖 4.18、結元井礦脈結果圖。A、B、C 及 D 分別為蝌蚪圖、密度統計圖、傾沒 方向玫瑰圖與極點分佈下半球赤平投影圖,蝌蚪圖說明請詳見圖 4.12。

64

4.3.1.4 砂層

結元井中岩心具有原生砂層(圖 4.19)的存在,本研究亦對其進行測量及分析,

由圖 4.20-A 可知,砂層普遍分佈於此岩心中,但值得注意的是,砂層的傾角在 不同深度有所改變(圖 4.21),多數砂層傾沒方向與板劈理傾沒方向大致相同,但 少數砂層傾沒方向有所改變,因此,本研究繪製砂層傾沒方向隨深度變化圖(圖 4.22),從該圖可發現砂層在 800m 時傾沒方向反轉了 180°,有此可推論地表下可 能具有向斜及背斜的構造存在,其構造型態與分佈將於後續做探討。

圖 4.19、砂層於岩心中產狀。

65

圖 4.20、結元井砂層結果圖。A、B、C 及 D 分別為蝌蚪圖、密度統計圖、傾沒 方向玫瑰圖與極點分佈下半球赤平投影圖,蝌蚪圖說明請詳見圖 4.8。

66

圖 4.21、岩心中砂層傾角在不同深度時有所改變。圖中黑線及紅線分別代表板 劈理傾角與砂層傾角,在(B)圖中褶皺於岩心中出現。

67

圖 4.22、砂層之傾沒方向隨深度變化圖。

68

4.3.1.5 斷層泥

在進行岩心中視構造分析時,亦發現斷層泥於結元井中(圖 4.23),將資料以 蝌蚪圖及傾沒方向玫瑰圖呈現後,發現斷層泥在 810~850m 與 870~910m 這區間 群聚(圖 4.24-B),從傾沒方向玫瑰圖可知,斷層泥傾沒方向普遍相似於板劈理之 傾沒方向,本研究推斷於變質岩板岩區中,板劈理為強烈裂弱面,在發育構造時 容易在板劈理面形成。

圖 4.23、斷層泥於岩心中之產狀。

69

圖 4.24、結元井斷層泥結果圖。A、B、C 及 D 分別為蝌蚪圖、密度統計圖、傾 沒方向玫瑰圖與極點分佈下半球赤平投影圖,蝌蚪圖說明請詳見圖 4.12。

70

4.3.2 養鴨場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