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由於俄國 1917 年革命到一九三○年代期間,世界經濟恐慌、資本主義、教 育普及等社會狀況的發展,促使日本各式左翼運動如雨後春筍興起,普羅文學發 展亦隨之起舞。同時間,殖民地台灣亦因日本國內與世界經濟陸續陷入混亂,而 遭受殖民政府無情的資源掠奪,亦加速殖民地政治運動上的左傾。三○年代台灣 文學可謂在左翼思潮發展成熟的階段,即傾向於社會階級現實的文學創作路線。

這同得證於日本普羅文藝作家葉山嘉樹與所屬文藝團體《文藝戰線》派,秉持的 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藝術統一戰線之概念,與當時左翼色彩最鮮明《臺灣新文學》

雜誌相投契的思考脈絡。改造社「現代日本文學全集」系列總序是這樣來介紹葉 山嘉樹的:「他始終是個proletariat-romanticist.是把握由特殊經歷而來的特殊題 材,而歌之以無產階級的熱情——是作這樣創作的勞動的詩人」。235兼具無產與 浪漫性格的葉山嘉樹之於台灣普羅文藝的發展,除了其結合新感覺派的普羅文學 創作,以及具備勞動經驗與社會運動的生命經歷,給予當時台灣知識份子許多新 的刺激之外;宏觀地看,《臺灣新文學》創刊時向日本左翼作家(包括葉山嘉樹) 徵詢意見的動作,不但是一種台、日文化轉介的途徑,更是普羅文藝聯合陣線策 略的迴響,希冀以國際主義的精神超越國界地納入殖民地台灣的現實,徹底打破 派系而揭示通往真實的寫實主義之普羅文學世界觀。236

235 轉引秦賢次,〈「賣淫婦」作者小傳〉,《張我軍評論集》(台北縣:北縣文化,1993),131。原 文出自改造社出版「現代日本文學全集」第五十卷「新興文學集」。

236 楊逵與葉山嘉樹皆曾詮釋過普羅文藝的世界觀:參見楊逵,〈新文學管見〉,《台灣新聞》

230

具體從葉山嘉樹〈淫賣婦〉與琅石生〈闇〉的文本來討論,可以發現作者 書寫之目的莫不意圖揭發勞動階級在近代資本主義下的苦難命運。藉由特定疾病 與貧窮眾生相的書寫雙軌,凸顯個人的疾病原源自病態的社會資本進程,最終注 重權力建構下殖民地台灣現實的批判性;而角色倒錯的隱喻運用,彰顯了資本主 義帶來的都市化與工業化之下,人們迫於現實逐漸失去自我意志,而屈服於機械 之下為其所控制的斷裂狀態;細膩的感官敘述則一方面強化勞動者處境之低劣,

另一方面象徵普羅文學追求主題正確的意圖外,亦意識到書寫技巧須得提昇以吸 引讀者,藉以啟蒙大眾的層面。台、日兩地普羅小說文本敘事構圖的相似性意義,

在於擁有傳統橫跨至現代的時間意義,與帝都日本、前宗主國中國和殖民地台灣 三地的空間意義之語境中,刻畫跨越國境的階級連帶與民族連帶之社會意識,表 象了帝國資本主義大舉侵入無產者勞動階級的個人身體,及消耗殖民地台灣的時 代。

譯文再現原作的同時,也同時再現了譯者與當下社會的面貌,表述主體性、

文化脈絡、國族認同的集體意涵。張我軍投入日語作品的翻譯,不僅呈現個人之 於日本社會主義思潮的注意,更重要的是翻譯再現的同時其背後所背負的使命,

一如張氏〈日本文化的再認識〉所言:「即使是理論的文學,不但日本文學中有 其獨自的系統,甚至我國的文學理論或西洋的文學理論,也可以從日本文學中大 量而精密地發見……」(張我軍 2002: 161)的譯介意義。以張我軍為中心討論其 他中國譯者之於日本普羅文學的譯介,更意在凸顯左翼知識份子葉山嘉樹於東亞 的不同語境下被客體化中介過程,與日治時期台灣、中國齊對日本的社會主義思 潮持以關注的態度。從日治時期殖民地台灣、帝國日本社會共通背景到左翼文學 的文脈比較,以迄普羅文學在中國翻譯情形的分析,都更深切地呈現普羅文藝在 殖民地台灣與東亞的受容效應,並印證普羅文學不僅帶動台灣三○年代社會主義 於文學上的積極實踐,也同時是勾勒東亞地域的一種跨越性思想記號。

(1935.7.29-8.14)。葉山嘉樹的部份參見本文第二節「台灣普羅文藝脈絡中的葉山嘉樹」。

231

參考文獻

一、文本 (依出版時間排序)

葉山嘉樹,《新選葉山嘉樹集》,東京市:改造社,1928。

平林たい子等著,沈端先譯,《初春的風》,上海:大江書舖,1929。

江口渙等著,張資平譯,《某女人的犯罪》,上海:樂 羣,1929。

葉山嘉樹著,張我軍譯,《淫賣婦》,上海:北新書局,1930。

葉山嘉樹著,馮憲章譯,《葉山嘉樹選集》,上海:現代,1930。

池田敏雄、莊楊林編,《臺灣文藝》《臺灣新文學雜誌叢刊》(卷三),台北:東方,

1981。

池田敏雄、莊楊林編,《臺灣新文學》《臺灣新文學雜誌叢刊》(卷七),台北:東 方,1981。

池田敏雄、莊楊林編,《新文學月報》《臺灣新文學雜誌叢刊》(卷七),台北:東 方,1981。

中島利郎、河原功、下村作次郎監修,《台 湾純文学集一》,東京都:緑蔭書房,

2002。

龍瑛宗等著,鍾肇政、葉石濤主編,《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台北:遠景,1997。

二、出版專書

山田清三郎,《 プロレタリア文化の青春像》,東京:新日本出版社,1983。

井上ひさし、小森陽一編著,《座談会昭和文学史》,東京都:集英社,2003-2004。

王向遠,《王向遠著作集—日本文學漢譯史》(第三卷),銀川市:寧夏人民,2007。

吉田精一,《現代日本文学史》,東京:筑摩書房,1991。

安德魯˙戈登(Andrew Gordon)著,《二十世紀日本:從德川時代到現代》(A

modern history of Japan from Tokugawa times to the present)

,李朝津譯,香港:香 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6。

米樂(Miller, J. Hillis)著,《跨越邊界:翻譯˙文學˙批評》(New starts performative

topographies in literature and criticism)

,單德興編譯,台北市:書林,1995。

志賀直哉等著,《編年体 大正文学全集》(第 15 卷),東京都: ゆまに書房,2000。

李勤岸、陳龍廷主編,《台灣文學的大河:歷史、土地與新文化 第六屆臺灣文化

232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2009。

長谷川泉,《近代日本文 学思潮史》,東京:至文堂,1992。

前田角藏,《虛構 の中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日本プロレタソア文學硏究序說》, 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1989。

柳書琴,《荊棘之道: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台北:聯經,2009。

桑塔格(Sontag, S.)著,《疾病的隱喻》(Illness as Metaphor and AIDS and Its

Metaphors)

,程巍譯,上海:上海譯文,2003.12。

秦賢次,《張我軍評論集》,台北縣:北縣文化,1993。

秦賢次,《評論集》,台北縣:北縣文化,1993。

張我軍著,張光正編,《張我軍全集》,台北市:人間出版,2002。

淺田隆,《葉山嘉樹:文 学的抵抗の軌跡》,東京:翰林書房,1995。

現代文學硏究會編,《近代の短編小說》,福岡:九州大学,1986。

陳芳明,《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市:麥田,1998。

彭小妍主編,《漂泊與鄉土:張我軍逝世四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 化建設委員會,1996。

黃英哲主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 1-4 冊),台南:國家台 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黃惠禎,《左翼批判精神的鍛接:四○年代楊逵文學與思想的歷史研究》,台北:

秀威資訊,2009.07。

葉渭渠,《日本文學思潮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07。

葉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學史˙現代卷》,北京:經濟日報,2000。

龍瑛宗著,陳萬益主編,《龍瑛宗全集˙中文卷》(卷 8),林志潔、葉笛、陳千 武譯,臺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James F. Warren 1993 Ah Ku and Karayuki-san: Prostitution in Singapore 1870-1940.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三、期刊、會議論文

王姿雯,〈昭和戰前期 における日臺プロレタリア文學の交流──葉山嘉樹「淫 賣婦」と琅石生「闇」〉,《東方學》第 116 期,2008.07,頁 146-162。

233

坪井秀人著,〈尋找能聞到味道的語言-嗅覺表象與近代詩等-〉,《台灣文學學 報》,李文茹譯,第 15 期,2009.12,頁 111-134。

星名宏修著,〈從一九三○年代之貧困描寫閱讀複數的現代性〉,《臺灣文學學 報》,莫素微譯,第 10 期,2007.06,頁 111-129。

垂水千惠著,楊智景譯,〈臺灣新文學中的日本普羅文學理論受容:從藝術大眾 化到社會主義 realism〉,《正典的生成:臺灣文學國際研討會大會手冊論文集》,

台北:中研院文哲所主辦,2004.07.15-16,頁 61-78。

垂水千惠,〈楊逵所受之左翼思想及其主體性──自社會主義 realism 至普羅大眾 文學的回溯〉,「第四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思想與台灣主體性」論文,

2005.03.19-21。

崔末順,〈日據時期臺灣左翼文學運動的形成與發展〉,《臺灣文學學報》,第 7 期,2005.12,頁 149-172。

楊菁,〈張我軍在中國〉,《臺北文獻》第 145 期,2003.09,頁 139-170。

四、學位論文

陳允元,《島都與帝都:二、三○年代臺灣小說的都市圖象(1922-1937)》,台北:

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趙勳達,《「臺灣新文學」(1935-1937)的定位及其抵殖民精神研究》,台南:成功 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鄧慧恩,《日據時期外來思潮的譯介研究:以賴和、楊逵、張我軍為中心》,新竹:

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蘇世昌,《追尋與回歸—張我軍及其作品研究》,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 論文,1998。

五、電子資源

Japan Knowledge+ , JK (Japanese):

http://www.jkn21.com.ezproxy.lib.nccu.edu.tw:8090/top/corpdisplay ( 參 照 日 期 2010/06/11)

青空文庫:http://www.aozora.gr.jp/ (參照日期 2010/06/11)

234

台灣日日新報(大鐸資訊):http://140.119.115.32/ddnc/ttswebx.exe (參照日期 2010/06/1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