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根據本文的製程條件探討,可以獲得以下幾點結論:

1. 在面板承載平台溫度 100℃,壓頭壓力 3.5kg 的條件下,壓頭溫度以 290

℃,本壓著時間為 4,5 秒者,皆通過高溫高濕放置試驗,為較佳之製

程條件。再者,以每部機台一天產出數目來比較,本壓著時間為 4 秒

的條件比 5 秒者多產出 400 片,產出率提昇 13.3%。

2. 對於 COG 製程產品的品質檢視,可以電流值來判別。其一是電流值經 過信賴性測試後,若小於電流初始值的 4 倍,表示並無大電流產生;

其二是出現明顯大於常態分佈之電流值,則表示有潛在的品質問題,

應就 COG 的相關材料,例如驅動 IC、ACF … 等及製程條件及狀況,做

一了解,以實驗一數據看,正常之電流值分佈為 0.193~0.210mA,而不

良品分佈為 0.220~0.250mA。

3. 在壓頭溫度設定 290℃,本壓著時間 5 秒,面板承載平台溫度 100℃的 條件下,只有壓頭壓力為 3.0kg 以上之條件能通過熱衝擊試驗。

4. 到底導電粒子變形量多少,才是製程的較佳化呢?廠商提供之經驗值

是變形量為 20%~90%,由先前研究[9],經由有限元素軟體 ANSYS 運

算的結論,則是提出最佳的變形量為變形 50%~70%之間,以製程眼光

綜合以上所述,我們希望導電粒子變形量能介於導通範圍的中間值,

變形量為 60%~80%。因此,綜觀壓頭壓力與導電粒子變形量關係,發

現本實驗中以 3.0kg 為較佳之壓頭壓力值。

5. 我們定義有效導電粒子變形量為 20%~90%,發現當壓頭壓力從 1.0kg 升至 3.0kg,有效導電粒子數顯著地隨壓力增大而增加;而 3.0kg~5.0kg

的區間,有效導電粒子數幾乎不變。由此可知,3.0kg 的壓頭壓力,可

視為導電粒子變形之臨界壓力值。

6. 在 Bump 區域內,導電粒子分佈為 13~39 顆,平均值為 25.5 顆,標準

差為 4.88 顆,為一常態分佈。對照供應商提供資訊--導通粒子數只需 3

顆以上,即可導通,可知該型號的導電粒子數明顯大於此臨界值。

7. 由於 ACF 導電粒子的密度亦是一項價格因素,密度越高,價格也就越

貴,所以經由導電粒子分佈數據估算,ACF 導電粒子的密度應可從原

先的 20000 顆/mm2,下降至 5000 顆/mm2。此資訊可提供為採購的經濟

成本考量,亦可以做為工程人員在選擇規格相近,導電粒子密度較少

的 ACF 替代型號依據。

8. 根據供應商提供之 ACF 固化溫度為 230℃,在本壓著的第 1 秒需達 230

℃的 90%以上的建議。經過 Thermocouple 量測及納入量測誤差考量,

只有 290℃的條件達到要求,這點可與實驗一的信賴性測試結果做一對

應。

9. 經由實測 ACF 受熱溫度曲線,可預測當壓頭溫度為 280℃時,本壓著 時間第 1 秒為 214.2℃、第 2 秒為 229℃、第 3 秒為 234℃、第 4 秒為

236.4℃、第 5 秒為 237.5℃,應當也是符合要求之製程條件。

10. 當壓頭溫度為 290℃,本壓著時間第 3 秒結束時,溫度已達 242.1℃,

因此,我們研判此條件,可能也符合製程品質要求。若是本壓著時間

設定 3 秒,那麼每部機台一天產出數目,就比原先 5 秒的條件多產出

800 片,產出率提昇 26.6%。

綜合以上所述,我們判斷在面板承載溫度為 100℃條件下,COG 製程

的較佳參數為--壓頭壓力 3kg,壓頭溫度 280~290℃,本壓著時間 3~5 秒 。

至於製程參數的最佳搭配,還需進一步的實驗來驗證。

參考文獻

[1]李宗銘,”異方性導電膠材料技術與應用”,工業材料 147 期,民 88,pp93~98.

[2] Myung-Jin Yim andKtung-Wood Paik,”Design and Understanding of

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s (ACS’s) for LCD Packaging”,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onents, Packaging,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Park A, Vol.21,No.2,JUNE 1988, pp.226~234.

[3] Rainer Dudek,Stefan Meinel,Andreas Schubert, Bernd Michel ,Lutz

Dorfmuller, Peter M, Knoll and Jorg Baumbach, “Flow Characterization

and Thermo-Mechanical Response of 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s” ,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onents and Packaging Technology ,

Vol.22,No.2,JUNE 1999, pp.177~185.

[4] Rajeev Joshi ,”Chip on glass-interconnect for row/column driver packaging

“Microelectronics Journal , Vol.29,No.6,JUNE 1998, pp.343~349.

[5] John H. Lau ,”Flip Chip Technologies “, McGraw-Hill,1996,pp289~338.

[6] F.G.Shi , Mikrajuddin Abdullah , S. Chungpaiboonpatana ,K. Okuyama,C.

Davidson,J.M.Adams ,”Electrical conduction of anisotropic conductiv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