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1.3 論文架構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實證

第三章 實例

第四章 結論與展望

DOI:10.6814/NCCU201900333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若天平左傾,表示編號1號到編號3𝑘號的硬幣,其中一枚硬幣較重;若天平 右傾,表示編號3𝑘+1號到編號2 · 3𝑘號的硬幣,其中一枚硬幣較重;若天平平衡 則表示編號2 · 3𝑘+1號到編號3 · 3𝑘號的硬幣,其中一枚硬幣較重。

根據歸納法步驟,不論是左盤的3𝑘枚硬幣、右盤的3𝑘枚硬幣或是沒放上天 平的3𝑘枚硬幣都可以在秤 k 次的動作之後,從中找到較重的那一枚硬幣。

故得證。

接著要證明,當有3𝑛+1枚硬幣時,至少需要秤n+1次才能找到較重的那枚 硬幣。3𝑛+1枚硬幣,相當於鴿籠原理中的鴿子;秤重n 次後有3𝑛個結果,相當 於鴿籠原理之中的鴿籠,根據鴿籠原理,至少有一個結果之中有兩枚硬幣,則 必須再多秤一次才能找出較重的那一枚硬幣,故至少需要n+1次。

DOI:10.6814/NCCU201900333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若天平左傾,表示編號3𝑘+1號到編號2 · 3𝑘號的硬幣,其中一枚硬幣較輕;

若天平右傾,表示編號1號到編號3𝑘號的硬幣,其中一枚硬幣較輕;若平衡則表 示編號2 · 3𝑘+1號到編號3 · 3𝑘號的硬幣,其中一枚硬幣較輕。

根據歸納法步驟,不論是左盤的3𝑘枚硬幣、右盤的3𝑘枚硬幣或是沒放上天 平的3𝑘枚硬幣都可以在秤k 次的動作之後,從中找到較輕的那一枚硬幣。

故得證

接著要證明,當有3𝑛+1枚硬幣時,至少需要秤n+1次才能找到較輕的那枚 硬幣。3𝑛+1枚硬幣,相當於鴿籠原理中的鴿子;秤重n 次後有3𝑛個結果,相當 於鴿籠原理之中的鴿籠,根據鴿籠原理,至少有一個結果之中有兩枚硬幣,則 必須再多秤一次才能找出較輕的那一枚硬幣,故至少需要n+1次。

DOI:10.6814/NCCU201900333

DOI:10.6814/NCCU201900333

DOI:10.6814/NCCU201900333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2.4 固定秤法

2.3已經證明完:在已知一枚硬幣重量有誤但不知其較重或較輕的情況之 下,利用一個無砝碼的天平,可以在n 次的秤重過後,最多從 3𝑛−3

2 枚硬幣之 中找到有問題的那枚硬幣並且知道是較輕還是較重。

2.3利用決策樹所得到的證明,以及找尋有問題硬幣的過程我們在此稱之為 動態秤法,根據前一次天平的結果,移動硬幣並決定下一次該如何在天平的左 右盤擺放硬幣,重複此動作進而找到有問題的硬幣。

接下來我們將利用另外一種秤法—固定秤法,這種方法同樣可以在n 次秤 重後,從 3𝑛−3

2 枚硬幣之中找到有問題的那枚硬幣並且知道其較輕或是較重。

固定秤法的做法是:每一次天平左右盤所擺放的硬幣個數都一樣,只是放 上天平的硬幣編號不一樣,根據每一次天平的左傾、右傾及平衡三種結果,可 列出一個表格,再來依據每一次天平秤出的結果,並且利用查表的方式,便可 知道是哪一枚硬幣較重或是較輕。

然而固定秤法的想法是容易的,但擺放過程卻不容易,我簡單的給予幾個 擺放的原則:

1. 每一枚硬幣至少需擺放上天平一次,左盤右盤不限制。

2. 任兩枚硬幣,對於n 次的天平中,不能每一次都出現在相同位置(即天平的 左盤、右盤或是未上秤)。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實例

本文主要介紹「一枚硬幣重量有誤但不知其較重或較輕」的例子,以秤4次 為例,秤4次最多可從 34−3

2 = 39 枚硬幣之中找到有問題的那枚硬幣並且知道 其較輕或是較重。以下分別是動態秤法和固定秤法的操作過程

3.1 動態秤法

我們先將1號硬幣到13號硬幣放在天平的左盤,14號到26號放在天平的右盤。

 天平左傾

若天平左傾,代表1號硬幣到13號硬幣其中一枚較重(以下簡記為1+、 2+、3+…以此類推),或是14號硬幣到26號硬幣其中一枚較輕(以下簡記為 14、15、16…以此類推)。後續操作如圖3-1:

123456714158910111213161731

1+2+3+4+5+ 1819202122 8+9+10+11+ 6+7+1617 23242526 12+13+1415

123456181920212223189101112

1+2+ 7+ 4+5+ 2122 24 1819 8+9+ 13+ 10+11+ 3+ 1617 6+ 23 2526 20 1415 12+

121617452122242518198214151011

1+3+2+ 177+16 4+ 6+ 5+ 222321 252624 192018 8+ 9+ ∅ 1513+1410+12+11+

DOI:10.6814/NCCU201900333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 天平右傾

若天平右傾,代表1號硬幣到13號硬幣其中一枚較輕(以下簡記為1、 2、3…以此類推),或是14號硬幣到26號硬幣其中一枚較重(以下簡記為 14+、15+、16+…以此類推)。後續操作如圖3-2:

123456714158910111213161731

891011 18+19+20+21+22+ 12345 121314+15+ 23+24+25+26+ 6716+17+

189101112181920212223123456

1011 13 89 18+19+ 24+ 21+22+ 45 7 12 12 14+15+ 20+ 25+26+ 23+ 6 16+17+ 3

101114158218192425212245161712

111210 14+1315+ ∅ 98 18+ 20+19+ 24+ 26+25+ 21+ 23+22+ 564 16+717+ 231

圖3-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天平平衡

若天平平衡,代表27號硬幣到39號硬幣其中一枚較重(以下我們簡記 為27+、28+、29+…以此類推)或較輕(以下簡記為27、28、29…以此 類推)。後續操作如圖3-3:

1272829303132333435

27+28+29+30+ 36+37+38+39+ 27282930 3132333435 36373839 31+32+33+34+35+

2728312930323637438272831293032

27+28+ 33 29+30+ 36+37+ 39+ 3637 2930 33+ 2728 32 3435 31 38 39 38+ 31+ 34+35+ 32+

272833342930363713936372930333427 28

27+3228+34353329+3130+36+3837+39∅ 39+ 3738+36 3031+29 33+35+34+2832+27

圖3-3

DOI:10.6814/NCCU201900333

DOI:10.6814/NCCU201900333

DOI:10.6814/NCCU201900333

DOI:10.6814/NCCU201900333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另外,39個硬幣的固定秤法與表格,是我利用決策樹的輔助,拼湊出來 的,並非唯一的擺法,然而很可惜地我僅能給出一套原則,而無法給予一套更 有系統或是更加規律的做法,甚至是歸納出一個演算法。我將其結果轉換成三 進位數,如表3-2,再將三進位數與十進位數做對照,如表3-3,試圖從三進位 數或是十進位數字中找尋靈感,屢屢嚐試卻都無功而返,但自找尋的過程中我 歸納出以下幾個造成阻礙的原因:

首先,因為一枚硬幣其較重與較輕的結果是相對的,如表3-1所示,1號硬 幣較重的結果是左左左左,則1號硬幣較輕的結果就一定是右右右右,如此一來 其三進位數與十進位數就必然呈現配對的模式。按照硬幣的編號分配數字,例 如:1號硬幣分配到整數1,即三進位數中的0001,則必然也會伴隨整數2,三進 位數中的0002;2號硬幣分配到整數3,即三進位數中的0010,則必然也會伴隨 整數6,三進位數中的0020,硬幣會將整數分割的破碎凌亂。

再者,1號硬幣較重是分配到整數1還是整數2,又有兩種選擇,每一枚硬幣 都是如此,因此有2𝑛種,還要搭配每一個天平左右盤擺放個數的限制,例如在 秤4次的實例中,天平的左右兩盤都只能各自擺放13枚硬幣,以上種種原因導致 我窒礙難行,無法在固定秤法上給出一個漂亮的演算法,期許往後若有優秀的 後輩對此感興趣可以加以研究,甚至是完成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1) 謝維馨,分類工具(3)─決策樹(Decision Tree),上網日期2018年3月1日,

檢自:http://yourgene.pixnet.net/blog/post/118211190-%E5%88%86%E9%A1%9E%E5%B7%A5%E5%85%B7(3)%E2%94%80%E6%B1%BA

%E7%AD%96%E6%A8%B9%EF%BC%88decision-tree%EF%BC%89。

(2) CH.Tseng,決策樹 Decision trees,上網日期2017年2月10日,檢自:

https://chtseng.wordpress.com/2017/02/10/%E6%B1%BA%E7%AD%96%E6%A8

%B9-decision-trees/。

(3) 林宥廷(2014),有關三源數列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應用數學系碩士班,

臺北市。

英文文獻

(1) Alan Tucker(1994),Applied Combinatorics(5th edition),John wiley&Sons Inc.

(2) C.L.Liu(2000),Introduction to Combinatorial Mathematics(International editions 2000),McGraw-Hill.

(3) Susanna S.Epp(2003),Discrete 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Cengage Learning.

相關文件